2004-05-28 22:09:28鬼雄
轉貼:從魁北克命運看臺獨公投
從魁北克命運看臺獨公投
宋興無
民進黨在臺灣主政以來,獨派勢力迅速壯大,獨立訴求日顯急迫。日前,陳水扁更是明確提出全民公投主張。以公投方式決定臺灣前途是否合乎國際慣例?假使臺灣大多數人同意獨立,是否能使台獨合法化?針對這些關鍵問題,認真回顧一下加拿大魁北克獨立運動的始末,我們就會有更客觀、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得出更理性的認識。
魁北克獨立的淵源
1995年10月29日,魁北克全民公投決定是否獨立的前一天,一名獨派年輕婦女在蒙特利爾的一個集會上,對著電視攝像鏡頭把自己的加拿大護照撕成碎片。那高舉在手上的護照殘片,隨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電視網的轉播,使3000萬加拿大人目瞪口呆,99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頓時氣氛凝固。這一極端行爲凸顯了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之間久遠的衝突與對立,象徵著魁北克獨立訴求的決心和非理性。
加拿大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最早登上加拿大海岸的白人是挪威探險家埃瑞克森,當時是西元1000年。但是,白人在這個國家的真正歷史開始於1497年抵達此地的卡波特,一個效忠英王亨利七世的義大利人。1534年,這塊土地又被法國人伽蒂埃奪得,不過,法國人在這塊“新法蘭西”土地上的真正定居開始於1604年。四年後,魁北克城建立。1670年,英國人開設的哈德森灣公司成立,主要做皮毛和漁業生意。從此,英法居民之間的衝突正式開始。
在此後的一個世紀裏,英國人勢力迅速膨脹。1713年,法國人失去了紐芬蘭、哈德森灣和諾瓦斯科夏,七年戰爭(1756-63)使英國勢力進一步擴張,至1763簽訂“巴黎和約”,英國人已基本控制了加拿大。但此時,法裔人口仍然占大多數,只是此後幾十年,英國殖民者和因美國獨立戰爭而北遷的“保皇”人士大批進入,英國人才逐漸取得人口優勢。
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英國人和法國人一直互不相讓,但統派勢力一直大於獨派勢力。在加拿大正式建立聯邦之前的1841年2月,頒佈了英裔和法裔兩大省的“統一法案”。但是,英國軍隊白天把法案張貼在大街小巷,晚上就被法國人一掃而光。
反對獨立的法裔總理
聯邦正式成立之後,英國爲母國,英王爲國家元首,但法國人在加拿大政壇上一直舉足輕重。雖然第一任和第二任總理都是英國人,但他們都受制於法裔勢力。
1896年,一位法裔人士終於奪得總理寶座,而且一坐就是四屆,直到1911年爲止,他就是勞裏埃。第一任總理麥克唐納德曾豪邁地宣稱“我生爲英國人,死爲英國鬼”,而勞裏埃則這樣描述自己:“在魁北克,我被視爲法國人的叛徒,在安大略我被看成是英國人的叛徒……我是一個加拿大人。” 他的名言“20世紀是加拿大的世紀”,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有意思的是,從勞裏埃開始,加拿大歷史上任期長、聲譽高的總理幾乎都是來自魁北克的法裔,包括勞倫特、杜魯道(又譯特魯多)和現任總理克雷蒂安。更爲有意思的是,這些法裔總理都爲加強聯邦、反對獨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0年9月28日,加拿大前總理杜魯道去世,全國上下沈浸在前所未有的極度哀痛之中。從老人到婦孺,人們自發地爲這位不平凡的政治人物致哀。他被譽爲加拿大最偉大的總理、最受愛戴的魅力型政治家,甚至被尊爲加拿大國父。杜魯道爲什麽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在國際上不畏強霸,爲加拿大贏得尊嚴和榮譽,他從英國取回憲改終審權,使加拿大終於成爲完全獨立的國家;在國內,他極大地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有效地反對魁北克獨立運動,對極端的魁北克獨立分子不惜動用“戰爭措施法”,甚至以武力斷然鎮壓魁獨勢力的暴力活動。正如在舉行國葬時不少人所說的那樣, “沒有杜魯道,加拿大也許早就不存在了”。
現任總理克雷蒂安是又一位爲國家統一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政治家。在1995年魁北克舉行公投前,他不僅針鋒相對地與獨派勢力進行鬥爭,而且做了大量細緻入微的工作。在1995年的險勝後,他又果斷地採取了一系列法律手段,大大遏制了魁獨趨勢。
聯邦政府對策
魁北克獨立問題雖然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有組織、有綱領的獨立運動是從20世紀中葉才開始的。上世紀60年代末,法裔魁北克人組建了魁人黨,並且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支援。1976年,力主獨立的魁人黨贏得省內選舉之後,要求獨立的呼聲迅速提高。在1980年舉行的公民投票中,獨派雖然最終被擊敗,但已經得到了40%左右的民意支援。而在1995年的再次公投中,獨派竟得到了49.44%的支援。
聯邦陣營在險勝之後痛定思痛,決定對魁獨採取強硬的法律手段。1998年8月20日,加拿大最高法院發佈法規,規定魁北克不能單方面決定獨立,而必須得到聯邦和其他省份的認可。1999年12月,聯邦政府又推出“清晰法案”。法案規定,今後魁北克省若再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不論結果如何,都必須得到聯邦政府的批准才能生效。
這項法案授權下議院檢討所有省級公投議題,以決定是否明確,並特別指出,如果公投議題只要求選民授權談判主權獨立,而不讓選民直接說明他們是否願意脫離加拿大,那麽,該議題就是不明確的。這意味著,魁人黨在1980年和1995年全民投票中的議題都是不能接受的,投票結果是無效的。“清晰法案”於2000年3月在國會通過,自此,加拿大的分裂危機從根本上得到了控制。
在1995年魁北克公投前的國會會議上,克雷蒂安總理堅定地說:“百分之五十加一票就可以分裂一個國家?這不是民主!”公民投票方式無疑比戰爭手段要好,但如果一個省、一個城市由於有某種不滿情緒就擅自舉行公投,以達到從國家母體中分裂出去的目的,這完全是對民主政治的歪曲。
再以加拿大爲例。就在幾年前,多倫多市有些人認爲,身在安大略省,飽受累贅,難以飛速發展,故提出從安大略省分離出去。2000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提出,該省每年要向聯邦政府繳稅220億元,但只能從聯邦政府得到約190億元的福利等,所以也提出了獨立訴求。這類訴求在世界各地並不少見,當然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如果只是因爲有不滿,就去煽動民衆以公投爲手段鬧獨立,那麽這個世界上恐怕要出現上千、上萬個國家。而且,隨之而來的衝突和戰爭也會倍增。
公投不等於民主
更值得注意的是,獨派人士往往對他們的獨立訴求振振有詞,但卻不允許這種“民主”在其小領域內延伸。例如,在1995年魁北克公投之前的10月26日,魁北克的印第安人先期舉行了公民投票,95%的人表示,即使魁北克獨立,他們也要留在加拿大,他們的屬地應該屬於加拿大。他們說,既然加拿大可以分裂,那麽,魁北克也就可以分裂。面對印第安人的公投結果,獨派魁人党的律師馬上回應,強調指出,印第安人的公投結果是“非法的”,“因爲那片土地屬於魁北克”。
兩天後的10月28日,和渥太華隔河相望的魁北克霍爾市人舉行遊行活動,要求留在加拿大。據加拿大廣播公司報道,獨派領袖說,他可以分裂加拿大,但“沒人可以分裂魁北克”。由此可見,獨派人士只把公投的權利留給自己,而並不允許他人享受同樣的權利。在臺灣,獨派人士想必也是如此。
用公投的方式解決獨立問題,即使成功了,受益者也僅限於少數當政者。在1995年魁北克公投之前,一位女學生說,她希望魁北克人民不要被那些嗜權政客(power-thirsty-politicians)所蒙蔽。這也是臺灣民衆應該深思和警惕的。
從加拿大聯邦政府對待魁獨的有力舉措上就不難看出,即使在西方最民主的國家,分裂性獨立從來都是中央政府所不允許的,也不是僅僅在那個省搞個全民公投就可以合法化的。在臺灣所依靠的“民主典範”美國,情況也是如此。
8月10日晚,洛杉磯的部分臺胞舉行了爲福爾摩莎基金會籌款的“福爾摩莎之夜”,陳水扁在其錄影致詞中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是臺灣最穩定的靠山,並讓臺灣在國際生存空間”。然而就美國歷史上,“民主自決”一直被美國政府所不容。
民主國家不認可公投
19世紀,美國南部各州通過民主自決獨立建國,結果導致內戰。美國人民在林肯總統的領導下,不惜流血犧牲,維護了統一。之後,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夏威夷等州都曾想用民主自決的方式尋求獨立,美國政府是如何處理的?臺灣當局應該很清楚。按中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臺灣獨派勢力不應該妄想美國會支援他們,因爲連美國自己都不能容忍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動。
臺灣問題無疑有其特殊性,但沒有根本的不同。這類獨立運動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掀起滔天巨浪,但卻極少能取得成功,因爲它既不會得到母國的允許,也很難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援。從世界歷史看,分裂式的獨立運動似乎都有重要或者充分的理由,但與國土和主權完整相比,任何理由都是微不足道的。
九一一事件使魁北克人受到了巨大的震動。在事件發生後一個星期,蓋洛普公司對魁北克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聯邦自由黨在魁省獲得了68%選民的支援,而主張獨立的魁人黨只獲得21%的支援率,比前一年聯邦大選時該黨所獲42%的選票整整少了一半。究其原因,專家們指出,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魁省大多數民衆已經醒悟:魁北克留在加拿大聯邦內比獨立出去要安全得多。但願臺灣獨派人士能夠儘早明白這個顯而易見卻又十分重要的道理。
宋興無
民進黨在臺灣主政以來,獨派勢力迅速壯大,獨立訴求日顯急迫。日前,陳水扁更是明確提出全民公投主張。以公投方式決定臺灣前途是否合乎國際慣例?假使臺灣大多數人同意獨立,是否能使台獨合法化?針對這些關鍵問題,認真回顧一下加拿大魁北克獨立運動的始末,我們就會有更客觀、更深入的理解,從而得出更理性的認識。
魁北克獨立的淵源
1995年10月29日,魁北克全民公投決定是否獨立的前一天,一名獨派年輕婦女在蒙特利爾的一個集會上,對著電視攝像鏡頭把自己的加拿大護照撕成碎片。那高舉在手上的護照殘片,隨著加拿大廣播公司(CBC)電視網的轉播,使3000萬加拿大人目瞪口呆,99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頓時氣氛凝固。這一極端行爲凸顯了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之間久遠的衝突與對立,象徵著魁北克獨立訴求的決心和非理性。
加拿大的最早居民是印第安人,最早登上加拿大海岸的白人是挪威探險家埃瑞克森,當時是西元1000年。但是,白人在這個國家的真正歷史開始於1497年抵達此地的卡波特,一個效忠英王亨利七世的義大利人。1534年,這塊土地又被法國人伽蒂埃奪得,不過,法國人在這塊“新法蘭西”土地上的真正定居開始於1604年。四年後,魁北克城建立。1670年,英國人開設的哈德森灣公司成立,主要做皮毛和漁業生意。從此,英法居民之間的衝突正式開始。
在此後的一個世紀裏,英國人勢力迅速膨脹。1713年,法國人失去了紐芬蘭、哈德森灣和諾瓦斯科夏,七年戰爭(1756-63)使英國勢力進一步擴張,至1763簽訂“巴黎和約”,英國人已基本控制了加拿大。但此時,法裔人口仍然占大多數,只是此後幾十年,英國殖民者和因美國獨立戰爭而北遷的“保皇”人士大批進入,英國人才逐漸取得人口優勢。
在此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英國人和法國人一直互不相讓,但統派勢力一直大於獨派勢力。在加拿大正式建立聯邦之前的1841年2月,頒佈了英裔和法裔兩大省的“統一法案”。但是,英國軍隊白天把法案張貼在大街小巷,晚上就被法國人一掃而光。
反對獨立的法裔總理
聯邦正式成立之後,英國爲母國,英王爲國家元首,但法國人在加拿大政壇上一直舉足輕重。雖然第一任和第二任總理都是英國人,但他們都受制於法裔勢力。
1896年,一位法裔人士終於奪得總理寶座,而且一坐就是四屆,直到1911年爲止,他就是勞裏埃。第一任總理麥克唐納德曾豪邁地宣稱“我生爲英國人,死爲英國鬼”,而勞裏埃則這樣描述自己:“在魁北克,我被視爲法國人的叛徒,在安大略我被看成是英國人的叛徒……我是一個加拿大人。” 他的名言“20世紀是加拿大的世紀”,在當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有意思的是,從勞裏埃開始,加拿大歷史上任期長、聲譽高的總理幾乎都是來自魁北克的法裔,包括勞倫特、杜魯道(又譯特魯多)和現任總理克雷蒂安。更爲有意思的是,這些法裔總理都爲加強聯邦、反對獨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2000年9月28日,加拿大前總理杜魯道去世,全國上下沈浸在前所未有的極度哀痛之中。從老人到婦孺,人們自發地爲這位不平凡的政治人物致哀。他被譽爲加拿大最偉大的總理、最受愛戴的魅力型政治家,甚至被尊爲加拿大國父。杜魯道爲什麽會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包括:在國際上不畏強霸,爲加拿大贏得尊嚴和榮譽,他從英國取回憲改終審權,使加拿大終於成爲完全獨立的國家;在國內,他極大地加強了聯邦政府的權力,有效地反對魁北克獨立運動,對極端的魁北克獨立分子不惜動用“戰爭措施法”,甚至以武力斷然鎮壓魁獨勢力的暴力活動。正如在舉行國葬時不少人所說的那樣, “沒有杜魯道,加拿大也許早就不存在了”。
現任總理克雷蒂安是又一位爲國家統一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的政治家。在1995年魁北克舉行公投前,他不僅針鋒相對地與獨派勢力進行鬥爭,而且做了大量細緻入微的工作。在1995年的險勝後,他又果斷地採取了一系列法律手段,大大遏制了魁獨趨勢。
聯邦政府對策
魁北克獨立問題雖然可以追溯到17世紀,但有組織、有綱領的獨立運動是從20世紀中葉才開始的。上世紀60年代末,法裔魁北克人組建了魁人黨,並且得到了比較廣泛的支援。1976年,力主獨立的魁人黨贏得省內選舉之後,要求獨立的呼聲迅速提高。在1980年舉行的公民投票中,獨派雖然最終被擊敗,但已經得到了40%左右的民意支援。而在1995年的再次公投中,獨派竟得到了49.44%的支援。
聯邦陣營在險勝之後痛定思痛,決定對魁獨採取強硬的法律手段。1998年8月20日,加拿大最高法院發佈法規,規定魁北克不能單方面決定獨立,而必須得到聯邦和其他省份的認可。1999年12月,聯邦政府又推出“清晰法案”。法案規定,今後魁北克省若再就獨立問題舉行公民投票,不論結果如何,都必須得到聯邦政府的批准才能生效。
這項法案授權下議院檢討所有省級公投議題,以決定是否明確,並特別指出,如果公投議題只要求選民授權談判主權獨立,而不讓選民直接說明他們是否願意脫離加拿大,那麽,該議題就是不明確的。這意味著,魁人黨在1980年和1995年全民投票中的議題都是不能接受的,投票結果是無效的。“清晰法案”於2000年3月在國會通過,自此,加拿大的分裂危機從根本上得到了控制。
在1995年魁北克公投前的國會會議上,克雷蒂安總理堅定地說:“百分之五十加一票就可以分裂一個國家?這不是民主!”公民投票方式無疑比戰爭手段要好,但如果一個省、一個城市由於有某種不滿情緒就擅自舉行公投,以達到從國家母體中分裂出去的目的,這完全是對民主政治的歪曲。
再以加拿大爲例。就在幾年前,多倫多市有些人認爲,身在安大略省,飽受累贅,難以飛速發展,故提出從安大略省分離出去。2000年,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提出,該省每年要向聯邦政府繳稅220億元,但只能從聯邦政府得到約190億元的福利等,所以也提出了獨立訴求。這類訴求在世界各地並不少見,當然都是以失敗而告終。如果只是因爲有不滿,就去煽動民衆以公投爲手段鬧獨立,那麽這個世界上恐怕要出現上千、上萬個國家。而且,隨之而來的衝突和戰爭也會倍增。
公投不等於民主
更值得注意的是,獨派人士往往對他們的獨立訴求振振有詞,但卻不允許這種“民主”在其小領域內延伸。例如,在1995年魁北克公投之前的10月26日,魁北克的印第安人先期舉行了公民投票,95%的人表示,即使魁北克獨立,他們也要留在加拿大,他們的屬地應該屬於加拿大。他們說,既然加拿大可以分裂,那麽,魁北克也就可以分裂。面對印第安人的公投結果,獨派魁人党的律師馬上回應,強調指出,印第安人的公投結果是“非法的”,“因爲那片土地屬於魁北克”。
兩天後的10月28日,和渥太華隔河相望的魁北克霍爾市人舉行遊行活動,要求留在加拿大。據加拿大廣播公司報道,獨派領袖說,他可以分裂加拿大,但“沒人可以分裂魁北克”。由此可見,獨派人士只把公投的權利留給自己,而並不允許他人享受同樣的權利。在臺灣,獨派人士想必也是如此。
用公投的方式解決獨立問題,即使成功了,受益者也僅限於少數當政者。在1995年魁北克公投之前,一位女學生說,她希望魁北克人民不要被那些嗜權政客(power-thirsty-politicians)所蒙蔽。這也是臺灣民衆應該深思和警惕的。
從加拿大聯邦政府對待魁獨的有力舉措上就不難看出,即使在西方最民主的國家,分裂性獨立從來都是中央政府所不允許的,也不是僅僅在那個省搞個全民公投就可以合法化的。在臺灣所依靠的“民主典範”美國,情況也是如此。
8月10日晚,洛杉磯的部分臺胞舉行了爲福爾摩莎基金會籌款的“福爾摩莎之夜”,陳水扁在其錄影致詞中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是臺灣最穩定的靠山,並讓臺灣在國際生存空間”。然而就美國歷史上,“民主自決”一直被美國政府所不容。
民主國家不認可公投
19世紀,美國南部各州通過民主自決獨立建國,結果導致內戰。美國人民在林肯總統的領導下,不惜流血犧牲,維護了統一。之後,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夏威夷等州都曾想用民主自決的方式尋求獨立,美國政府是如何處理的?臺灣當局應該很清楚。按中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臺灣獨派勢力不應該妄想美國會支援他們,因爲連美國自己都不能容忍任何分裂國家的行動。
臺灣問題無疑有其特殊性,但沒有根本的不同。這類獨立運動雖然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掀起滔天巨浪,但卻極少能取得成功,因爲它既不會得到母國的允許,也很難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援。從世界歷史看,分裂式的獨立運動似乎都有重要或者充分的理由,但與國土和主權完整相比,任何理由都是微不足道的。
九一一事件使魁北克人受到了巨大的震動。在事件發生後一個星期,蓋洛普公司對魁北克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聯邦自由黨在魁省獲得了68%選民的支援,而主張獨立的魁人黨只獲得21%的支援率,比前一年聯邦大選時該黨所獲42%的選票整整少了一半。究其原因,專家們指出,九一一事件發生後,魁省大多數民衆已經醒悟:魁北克留在加拿大聯邦內比獨立出去要安全得多。但願臺灣獨派人士能夠儘早明白這個顯而易見卻又十分重要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