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9 01:37:32紀小樣
追求美好的一百零一種方法
追求美好的一百零一種方法
──2004梧棲青少年新詩大展評審感言
用文字寫詩十八年,接受梧棲藝術文化協會的委任來評審青少年新詩大展四年;從第二屆到第五屆,欣見這塊詩的荒土已經草萊初闢完成,孩子們對這活動的參與率明顯的有著「量」的提昇,估計來稿作品已經遠超過一千首;我覺得:評審工作就像端菜服務的人,如果沒有這一千多位小廚師們揮汗煎煮炒炸出來的美食佳餚讓我們從早到晚的品嚐,我們如何再端出這一百三十幾道菜色來「扮桌」。評審在此厚顏先自己來獻唱一首蔽帚自珍的詩,當成是扮桌的開胃小菜,希望促進各位食客們胃腸的蠕動。
月光
月光 從天頂灑落下來了
落下來了 照在窗前
窗前熟睡的孩子
熟睡的孩子的臉龐
照在熟睡的孩子的黑髮上
照在睡熟的孩子的眼眶
照在孩子淺淺的酒窩
照在孩子寬寬的鼻梁
在祖母古老催眠曲的
化學作用下,月光變成了
甜甜的夢屑,有一些掉在
潔白的棉布枕頭上,有一些
鑽入孩子幽深的腦海
月光!月光!
月光 從天頂灑落下來了
落下來了 照在窗前停止搖晃的
胖胖的祖母的搖椅上
搖椅上的祖母深深地睡著了
睡著了 睡著了
並且呼嚕呼嚕地打鼾
而孩子靜靜的躺在搖籃裡
睜大著眼睛 望向窗外
長大後的這個孩子
一直深信
──月亮是會打鼾的
(二)
詩是潛移默化的薰陶,被電視餵養長大的孩子一定與看詩書長大的孩子不同,正如喝母奶長大的孩子與吃獸奶長大的孩子不同一樣;我們已經長久地忽略──成長的養料,除了科學分析得出來的礦物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之外,應該還有「愛」──那直接從母親的乳房輸送給嬰兒的營養,除了連接到胃囊的咽喉、食道,應該還有一條尚未被現今科學尋找出來的、連接到孩子心房的溫暖的管道。
食物的功用在維生,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各種口味的美食?形而下的食物為什麼要被推向精緻細膩的美感?語言也是一樣,哭泣、笑聲、驚叫與吶喊……最原始的聲音沈澱下來就變成了語言(文字又是語言的另一個視覺化身),語言文字皆是形而下的工具,卻能用以傳達形而上的思維與感情。
而詩,我想就是語言在尋找一個新的文明方向吧!
如果有人問我:對此次的新詩大展的創作有什麼感言?我想會說:「缺乏創新!」──題材陳舊、想像無法出奇(更可怕的是鳩佔鵲巢之作),而我怎能用偉大詩人的高標來苛求我們的制式教育還有我自己的童年呢?我在他們這樣的年紀只寫過一首詩,題目我忘了,但內容字句,至今我還記憶深刻,寫出來不怕各位笑話:「月亮圓又明,星星數不清;遙眺遠鄉景,月星相對映。」這是永遠不會在心中失傳的脫胎自李白的〈靜夜思〉──我國小三、四年級寫出來的第一首作品,現在看來也不比收錄在本年新詩大展上的作品高明多少啊!
詩不應該只是語言與文字的堆砌而已,其本質、根源應該是人性最美好的部份,而人性最美好的部份往往是潛移默化薰陶出來的;也許那就是詩吧!
「詩」離不開語言與文字,而語言與文字又不是詩──這並不矛盾,語言文字是鋼鐵,經過感情的烈火、寒冰,還有思維之鎚不斷的錘鍊鍛造,才能成為一把利劍。
如果創作不是唯一的目的,那引導孩子們「接近詩」就是一個追求美好的過程了,這是人文美感教育龐大的一個基礎工程,國家花費那麼多脂膏無法達成的,梧棲鎮藝術文化協會卻篳路藍縷,推動在地全鎮參與,既然無法改變現況,何妨愚公移山一點一滴慢慢接近、完成!
沒有人可以否認:我們每天都離不開語言與文字,而既然無法離開語言與文字,那又何妨親近更文明的「詩」,儘管耳聾與目盲,只要我們「有心」就能再次發現與欣賞。那時,我們將會興奮、大聲的告訴天地:「我發現了,詩的第一百零二種方法!」
──2004梧棲青少年新詩大展評審感言
用文字寫詩十八年,接受梧棲藝術文化協會的委任來評審青少年新詩大展四年;從第二屆到第五屆,欣見這塊詩的荒土已經草萊初闢完成,孩子們對這活動的參與率明顯的有著「量」的提昇,估計來稿作品已經遠超過一千首;我覺得:評審工作就像端菜服務的人,如果沒有這一千多位小廚師們揮汗煎煮炒炸出來的美食佳餚讓我們從早到晚的品嚐,我們如何再端出這一百三十幾道菜色來「扮桌」。評審在此厚顏先自己來獻唱一首蔽帚自珍的詩,當成是扮桌的開胃小菜,希望促進各位食客們胃腸的蠕動。
月光
月光 從天頂灑落下來了
落下來了 照在窗前
窗前熟睡的孩子
熟睡的孩子的臉龐
照在熟睡的孩子的黑髮上
照在睡熟的孩子的眼眶
照在孩子淺淺的酒窩
照在孩子寬寬的鼻梁
在祖母古老催眠曲的
化學作用下,月光變成了
甜甜的夢屑,有一些掉在
潔白的棉布枕頭上,有一些
鑽入孩子幽深的腦海
月光!月光!
月光 從天頂灑落下來了
落下來了 照在窗前停止搖晃的
胖胖的祖母的搖椅上
搖椅上的祖母深深地睡著了
睡著了 睡著了
並且呼嚕呼嚕地打鼾
而孩子靜靜的躺在搖籃裡
睜大著眼睛 望向窗外
長大後的這個孩子
一直深信
──月亮是會打鼾的
(二)
詩是潛移默化的薰陶,被電視餵養長大的孩子一定與看詩書長大的孩子不同,正如喝母奶長大的孩子與吃獸奶長大的孩子不同一樣;我們已經長久地忽略──成長的養料,除了科學分析得出來的礦物質、維生素、碳水化合物之外,應該還有「愛」──那直接從母親的乳房輸送給嬰兒的營養,除了連接到胃囊的咽喉、食道,應該還有一條尚未被現今科學尋找出來的、連接到孩子心房的溫暖的管道。
食物的功用在維生,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各種口味的美食?形而下的食物為什麼要被推向精緻細膩的美感?語言也是一樣,哭泣、笑聲、驚叫與吶喊……最原始的聲音沈澱下來就變成了語言(文字又是語言的另一個視覺化身),語言文字皆是形而下的工具,卻能用以傳達形而上的思維與感情。
而詩,我想就是語言在尋找一個新的文明方向吧!
如果有人問我:對此次的新詩大展的創作有什麼感言?我想會說:「缺乏創新!」──題材陳舊、想像無法出奇(更可怕的是鳩佔鵲巢之作),而我怎能用偉大詩人的高標來苛求我們的制式教育還有我自己的童年呢?我在他們這樣的年紀只寫過一首詩,題目我忘了,但內容字句,至今我還記憶深刻,寫出來不怕各位笑話:「月亮圓又明,星星數不清;遙眺遠鄉景,月星相對映。」這是永遠不會在心中失傳的脫胎自李白的〈靜夜思〉──我國小三、四年級寫出來的第一首作品,現在看來也不比收錄在本年新詩大展上的作品高明多少啊!
詩不應該只是語言與文字的堆砌而已,其本質、根源應該是人性最美好的部份,而人性最美好的部份往往是潛移默化薰陶出來的;也許那就是詩吧!
「詩」離不開語言與文字,而語言與文字又不是詩──這並不矛盾,語言文字是鋼鐵,經過感情的烈火、寒冰,還有思維之鎚不斷的錘鍊鍛造,才能成為一把利劍。
如果創作不是唯一的目的,那引導孩子們「接近詩」就是一個追求美好的過程了,這是人文美感教育龐大的一個基礎工程,國家花費那麼多脂膏無法達成的,梧棲鎮藝術文化協會卻篳路藍縷,推動在地全鎮參與,既然無法改變現況,何妨愚公移山一點一滴慢慢接近、完成!
沒有人可以否認:我們每天都離不開語言與文字,而既然無法離開語言與文字,那又何妨親近更文明的「詩」,儘管耳聾與目盲,只要我們「有心」就能再次發現與欣賞。那時,我們將會興奮、大聲的告訴天地:「我發現了,詩的第一百零二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