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該何去何從?
陶冬大師的見解完全切中臺灣現今經濟發展困境,不能同意陶冬大師再多。
蒋经国之后,台湾在经济发展上就没有了vision,再也没有见到具有前瞻性思维的领袖。马英九上台,为人们带来了希望,提供了遐想的空间,但是并没有给挣扎中的台湾经济提供一个转型战略。没有整体的战略,政策往往缺乏重点,缺乏连贯性,它们的长期效果多数时候并不理想。
笔者看来,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属平面铺开,内容繁多但缺乏重点,更没有将此与台湾自身的转型联系起来。两岸沟通上知己不知彼,无的放矢之处颇多。另一方面,马英九既要经济好处,又要和谈免谈。其实经济牌是北京制约台湾走向独立的主要筹码,马英九式的“政经分开”,无异于“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北京对台北礼遇有加,两岸间小的突破还会有,不过以马英九目前所摆出的姿势,笔者相信“中国因素”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成为推动台湾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
台湾在金融领域里,积极争取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台湾拥有巨额财富是实情,不过这并不是摇身变为金融中心的充分必要条件。当外资进入国内市场还需要申请登记时,当国民资产出国还面临上限时,台湾与香港、新加坡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十二大基建项目是马英九内阁“拼经济”的重头戏,欲与蒋经国时代的十大基建相媲美。不过蒋经国时代的台湾经济适逢高速增长期,基建扩张打通了经济瓶颈,提高了企业效率,为台湾出口业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换言之,基础设施建设乃载体,它们为经济发展提供帮助而非经济发展本身。将基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打,对于一个已基本成熟的经济体来说,颇有本末倒置的感觉。
今天台湾最缺乏的,是对台湾经济未来的定位,一个既具前瞻性有又可操作性的重新定位。只有有了清晰的目标,知道十年后的台湾应该是什么样,政策才会有的放矢,商民才有努力的方向。
笔者认为,台湾的金融业缺少优势,从监管到产品,从人材到机场,台北都不足以同香港、新加坡或东京在金融领域竞争。旅游业有发挥的潜力和空间,但受自身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制约,难成支柱产业。台湾所拥有的世界级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IT领域。
摘錄自:陶冬的博客「台湾经济何时苦尽甘来?」(2008-09-25 01: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