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8 01:42:49JR

【映画】以災難滌淨貪婪─《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最近一些新聞,真叫人又氣又莞爾。

首先是在台灣某些沿海,因為喜歡拾撿螺殼的遊客日益增加,導致寄居蟹類無殼可換,而罹患集體「躁鬱症」,為稀少的殼資源大打群架。另外,許多學者紛紛提出警告,東港一帶的黑鮪魚,和花蓮一帶的翻車魚,都因為美食節等觀光活動遭到過度捕殺,將嚴重影響海洋生態平衡。

無限度破壞並濫用自然資源的後果,有多嚴重?答案就在Roland Emmerich導演的《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影片中。

這部影片,導演除了恪守舊作《決戰時刻》(The Patriot)、《酷斯拉》(Godzilla)、《ID4星際終結者》(Independence Day)當中一脈相承的好萊塢賣座元素-災難或殺戮場面、視覺特效、溫情主義之外,還注入了環保意識的新思維!讓整部影片,更具縱深和反思空間,遠非之前幾部純賣錢的貧血娛樂商業片能及。

《明天過後》故事其實很簡單:溫室效應不斷擴大引發極地融雪,導致地球整體水域中鹹水和淡水的比例失衡,造成全球性天氣異常(東京下冰雹、印度飄雪、洛杉磯颳龍捲風、紐約被水淹冰封),新的冰河時代正降臨,大自然反撲力道之猛,超乎人類文明與性命所能承受。

電影中,躲在圖書館裡的人們靠焚書取暖,免遭凍死。這畫面深具象徵況味。天災降臨,人們焚燒書本(文明)求存,像極了天災前,人們無限度榨取自然資源的活動,不吝惜地把蟲魚鳥獸、植物、水源等往利慾的火堆送,毫無節制。而這些,多半是經濟活動,換句話說,傷害自然不只為了求生的層次,還為了賺錢。是故,在生態學家眼中,資本主義的興盛,形同啟動生態失衡浩劫的板機。

身處「消費主導一切」後現代社會的我們,如何在媒體主導價值(《海底總動員》賣座,曾促發小丑魚賣價好而大量遭捕)和資本主義追求無限利潤的夾擊下,開闢一條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和諧道路,的確費思量!「夠用就好」的生活觀,或許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在感官的消費上,秉持「八分飽」哲學,放棄因逐私利而無限伐林、獵捕生靈,落實節約使用的觀念,以及破除人類凌駕自然之迷思。

想到自然與人的關係,19世紀西雅圖酋長對美國白人說的話流過腦海,「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多奇怪的想法啊!假如空氣的清新與流水的光彩不歸我們所有,您怎能買下它們呢?……倘若所有的動物都消失了,人類將死於心靈最深處的空虛寂寞。現在發生在野獸身上的事,很快地就會應驗到人類來。」

所有的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之於人。之於萬物。

我們不該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不歸任何人所有。我們就是地球,地球就是我們。

而關於欲望與滿足,一切,夠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