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11:41:39葛銳特音樂教室

[轉]發聲關係-放輕鬆,聲音才能共鳴

  身體必須保持「放輕鬆 」,「 氣 」守丹田,共鳴的位置擺在前面的「面罩」,這樣才是真正發聲與共鳴的最佳練習。                                                                                

我們大略的把人體的共鳴部位分為五個共鳴區:

  腹腔、胸腔、口腔(包括咽腔和喉腔)、鼻腔、頭腔;無論音程高低都必須要有這五個共鳴區的共鳴,所產生的聲音才是理想的。因為有這五個共鳴區的共鳴所產生的聲音是寬、廣、圓潤的,是圓管狀的音柱,像小皮球一樣的,滾過去是圓的,滾回來還是圓的無論跳高或跳低,球還是圓的,聲音也要如此。

  還有一種發聲和共鳴是較不理想的,是「金字塔」的。低音的部份,腹腔和胸腔的部份用的太多,所發出的聲音較沉悶,混濁不清。中音的部份,口腔共鳴缺乏彈性,肌肉僵硬,所發出的聲音較乾燥缺乏溼度,而不光滑。高音的部份,鼻腔和頭腔不能夠暢通,發出的聲音,尖硬刺耳,滿臉通紅。

  因此在發聲練習必須做好共鳴腔體的規劃,讓每個音程都能在每個共鳴區產生共鳴。無論是由哪一個共鳴腔體練習,發聲點與共鳴的位置,必須放在鼻子後面和眉毛的附近與前額底下,也就是鼻腔與頭腔的交會處,這樣聲音才會鳴亮動人而有力度。

  在這裡提供鼻腔與頭腔共鳴的練習方法,給大家參考練習,先用M(國字的ㄇ)或N(國字的ㄋ), 這時必須注意體會它共鳴的位置,是否有輕微的振動,如果有的話,就表示成功的,反之,就是失敗。依此方法慢慢研模,對鼻腔共鳴與頭腔共鳴有相當大的幫助。

  也可以採用彎曲90度的敬禮方式,依前法練習,感覺共鳴之後,再慢慢的把頭抬起來,同時要注意剛才所得的共鳴位置,不要讓它跑掉。這種練習效果頗大,值得一試。無論採用任何的練習方式,身體肌肉必須保持「放輕鬆 」,「 氣 」守丹田,共鳴的位置百在前面的「面罩 」,這樣才是真正的發生與共鳴的最佳練習 。

 

以上內容轉載自 wang li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