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0 00:43:56谷德

動態易經開講 (1A)

演講:林傳煌       整理要點:谷德

「易」最早為「連山易」,連山易為神農時代所用,尚無文字,以艮山開始,重點在地理山脈,這也就是地理風水術的源頭。

「歸藏易」則是黃帝時期所用,文字也尚不顯,以坤地()開始,因當時是母系社會,文字草創中,也還沒有姓氏之用。

到周朝開始使用現在的「周易」,周易為周文王所創,由於有了文字為注,後人較易明白其脈絡。周易由乾天開始,故主題在流行,就是強調春、夏、秋、冬,四時運行之萬物生化。第一卦乾為天,卦辭「乾元亨利貞」元亨利貞即春夏秋冬。占得此卦很多書會解成是大吉大利。實則未必盡然。為何說大吉大利,只因包含了四時全部。

四時流行屬天文,古代天文分為混天與蓋天二派。混天派的觀點是假設立於外太空看星球之運轉,此即星相家的概念。紫微斗數即此延伸,其將天體運行分為十二宮,既分十二宮則一切都要以數來分配。依此分法一年變成360天。所以哈雷慧星44年來一次,但用這公式算則會整整差一年。

另一方面蓋天派就是周易的論據,即為地上有天蓋之;所以是用人所處之地為定點去看日月星晨之運轉,由點再及於線與面。易採八分法,八乘八得六十四卦,故與星相的十二宮算法不同八卦兩兩相合稱為八八六十四卦,再乘以每卦六個爻,則加總為384種變化。這裡面易如何運用?首先取出30不用,故總共餘354位階,此亦即陰曆的一年。如逢潤月則還歸此30而成為384天。所以易的考量為13宮而非星相的12宮,而這第十三宮屬暗藏,平時不用,五年兩潤才得顯。以此公式去演算則哈雷慧星只差一週而仍未能達百分之百,為何未達百分之百?此與地球軌跡的特性有關。地球繞日軌跡為橢圓,繞日一周是3651/4天,但古人為了方便計算,將之化約設定為360天,數學上的圓周之360度即以此而來。其中不整數的1/4天,陽曆就由四年一潤的229日來化解。易經則將此51/4天歸為遊魂卦,此遊魂之觀念乃是由歸藏易而來,也就是說周易本無遊魂。既然我們生存的環境不在絕對的數理之中,易經的本旨也在呼應一個非絕對的數理環境,因為地球繞日的軌跡是這樣特立獨行的一個橢圓,因此也才會有春夏秋冬的季節變換。既然環境四時無常而人孕育其間,人生自也無常。既然人生終歸無常,我們學習易經的妙處即在體會一個無常中的常規。以故DNA的研究最後也必會被無常所困擾,DNA目前已知有幾十億組,若正常則384組即可完備。天機留了伏筆,即此51/4天帶來的無常。

由於地球的天數本是除不盡的,既然多了51/4天沒有辦法整合,所謂自然其時就包含著非自然,所以不自然才是自然,也就是人生本無常才是自然,所以如果強要以360天的算命公式來推斷人生豈能符合自然?

如何看人的命?如果以自然來論,人的命既含括著無常,又豈非人人都應不同命才合自然。如果算命依的是生辰月日的公式那一定會出現同命的人,把人命依統計學來歸納只能有統計學的意義,固然也有特定百分比的準確性,卻不是完整的真相。

易經所要求的就是一個真相,所以如果要掌握據以論命的特徵,那個特徵的基本條件必須是要有人人不同的特點,舉例來說身份證號碼人人不同,理論上當然可以為徵,問題是也還沒有人能推演出那細部的牽連性差異。而面相人人不同當然也是一種徵,但是除了形以外氣色也會影響徵的顯出,人的氣色早晚或情緒變化不同也殊難斷。所以必須再找一個人人不同的徵來據以論命,以期能合乎自然的條件。

現代的教育普及文盲已少,因此有一個最貼切的方法可用,就是簽名;簽名人人不同,在世間的文件法律上也被公認為足以代表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縱然同名同姓筆跡也不會相同,這就符合人人不同的基本條件了,更何況就中還有形數、義等資料可以參證

一般的所謂姓名學以筆劃字數為根據,三個字字數相同的何其多,結果還是只能落在統計學的框架裡所以若要探求命理的真相,筆跡的形義所透露的訊息就遠大於筆劃字數的表象了試舉一個簡單例子,以字為例如果簽名者習慣於潦草不明顯它顯出的徵就是無心顯出此人愛而無心所以假設把姓名以用車來比擬,同名同姓表示買的是同廠牌同款式的車而字形就如同代表此人用車的習性

這裡舉一個易的活用之例,假設有人為成就某事而必須選一個水日則該日必須下雨為應否則也要其他條件如附近有水庫而存水豐足,此為環境物應的徵,所以光是選對日子,若無物應的話選的日子只是有形無質無法蘊含那激化的力量,反過來說如果選了火日則該日必不能下雨

為初生嬰孩命名也要依點面的原則去衍化其中就代表出生的時日,則代表傳承的血脈因此為嬰孩取名時也要去考量其父祖之名總不能顯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敗象所以這裡就出現一個玄機,縱然姓名相同,脈不同其命運也會有差異,這不能用靜態條件方式去拗,比如說有人認為時辰不足用還要考量到分,但如此一來繁雜不堪又如何能算?而若以時辰來區隔則十二個時辰乘以三百六十日也不過大約四千種模式。而「則代表父母對小孩的期待,這也就是周易蓋天派的理論,是以人的定點去觀照事物的現象

 

*以上為514演講的第一段,先行刊出,其餘整理中,再另行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