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9 22:38:23谷德

寶特瓶座(設計小語)

首先申明,本文談的不是星座,是工業設計。
在這速食文明的時代,對於有氣壓的飲料容器,三十多年來寶特瓶已經逐漸取代了以往的玻璃罐、鐵罐、鋁罐等的地位而成為主流。寶特瓶會成為飲料容器的主流,毋庸置疑的當然有其經濟上的優越性,在此不做敖述。
現在的寶特瓶是由兩個物件所構成的--瓶身與瓶蓋。但是在幾年前還有一個附件,就是底座。
以工業設計的知識,只要是盛裝壓力氣體的容器,不管是瓦斯或各種工業原料,都要設計成球體或兩端為半球形的圓柱體,
才能獲得最好的抗張力,而不至於變形。
所以一開始寶特瓶的底部想當然耳的也就設計成半球形的。可是這麼一來瓶子當然也就站不起來了。為了解決著個問題,設計師便在瓶底黏焊了一個底座,讓寶特瓶可以站起來,這個底座當然就是寶特瓶座了。
寶特瓶加上底座,使用上當然沒有任何功能上的問題,不過除了成本增加之外,對於環保回收分類也是個麻煩。由於兩者製造條件不同,使用的材料也自不同;製造上,一個是吹漲成型,一個是射出成型。材料上,一個是PET,另一個則是PP。如此一來當然就增加製造及資源回收的麻煩了。
然而自從設計師想出了像五爪蘋果般的底部造型之後,(不知道設計者是否像牛頓一樣的在蘋果上得到他的靈感)寶特瓶身便同時具備了抗張力與平穩的直立功能,於是寶特瓶座便從人類的文明史上像流星一樣的永遠消失了。
這件事看起來不怎麼重要,卻也值得一提。想想現在是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的時代,像電腦、手機之類的科技品種,往往一年半載就要面臨汰舊換新命運了,而區區一個寶特瓶座,卻能夠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將近1/4世紀的歲月,不亦奇哉。
寶特瓶座的改良,再度證明了一個現象:簡單的結構往往更需要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