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8-08 16:25:43葛蘭特
〈旅遊〉他們
他們
──大陸五地民風導讀
無疑的,身為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是有點兒悲哀的,政治上劃出了兩個陣營,不同的體制、不同的社會習性、不同的意識型態……導致兩邊產生了甚至完全不同的生命樣貌,而且以海峽那岸時不時即以飛彈恐嚇海峽這岸的人民來看,不知道的人會以為兩邊根本就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命體。
儘管沒有人能否認,兩邊在文化與血緣上,的確是存在著難以分割的關係,但它理應歸根於一種深度的生命情境,一種切入人類本質的大愛……比方說,六四天安門事件、雲南的大地震……我總會為那些死難的人而心悸,這種內裡的情緒波動,其實並無不同於我看到非洲飢餓的難民時會產生的隱隱的悸動,不過,任何人都知道,這兩者在程度上,是有一些些落差的,同樣的,一個台北街頭無家可歸的遊民或躺在三總病房的癌症末期患者,所給我的刺痛,必然也在程度上高過於六四的死難者!
就是這樣的落差,決定了我們隸屬在這個時代的生命位階。
只是,身為一個台灣的「外省第二代」,我還有親人在大陸,我沒有辦法對那個地方「視而不見」,在幾次回大陸「省親」的旅程中,我總會特別留意那裡的人民,原本想要從中尋找某種認同,可是,看得越多,越覺得所謂民族性,大概還是得立足在你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才是。
這些文字,即是我多次「進出」大陸觀察的心得與報告!
●代面──北京人
在「天子腳下」──京城,討生活的人們,我嘗想,總應該會掩不住某些不耐與尷尬吧!
這座歷經了元、明、清三個皇朝的古都城,當前則是中共政府的「首都」,整個國家的門面,這裡有各國大使館,而許多外國領袖造訪中國大陸的 第一站,也必然要選在這兒落腳,因此,中共在北京所做的各方面整頓都相當徹底,三步一哨,五步一崗,馬路寬闊而光鮮,人們隨地吐痰的景象至少不像其它城市那麼公然為之,不過這畢竟是老毛當年留下的遺範,要人們不學也不容易,「這是毛主席的『革命經驗』呢!」所以看看周圍人少的時候,難免還是會一陣咕噥,「導彈」霹叭射出……
大體上來講,北京人還維持著大國民的風度,看到路邊公車站旁一列列排整齊了隊伍的市民,還真會教人打心眼底感動得要命!
我兩回去北京,都選在了冬天,走在零度左右的大街上,微寒的天意,葉子落盡的梧桐與絕少的汽車喇叭聲……心中不禁會油然生起對這個國家模糊的敬意!
那天,在京廣中心前排隊搭車要去故宮遊覽,有幾個大約是外省來的不知道「規矩」想要往前插隊,卻被幾個塊頭大的北方漢子聯手制止,我心裡一陣慶幸,我排的還算是滿前面的!
一會兒,車子自遠處慢慢滑過來了,隊伍中有幾個人理了理袖子,待車子進站了,後排似乎起了騷動,顯然我還沒搞清楚狀況,等車子一停,車門一開,剎那間,後面的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了上來,這一推,就把我給擠出了隊伍,我一個重心不穩跌倒在地,裝著相機的背袋也脫了開來……
我坐在地上,怔住了許久,直到目送這班車離去,去一個我忘了該怎麼形容的地方。
●純真的民族──烏魯木齊維吾爾族
在北京要搭飛機去新疆烏魯木齊之前,北京的好友再三叮嚀:「千萬要小心啊!維吾爾族的男人女人對漢族都有深度的仇視,而且他們身上多有佩刀,一個不順眼,就望你身上捅過來!」
怎麼辦呢?票都已買好了,朋友一番好意,卻使我從一坐上飛機開始,便打直了肌肉、繃緊了神經……活像個植物人似的。
因此,坦白說,在抵達烏魯木齊機場,走進市區以前,我對那裡的人們,特別是維吾爾族人民,是有著偏見的。
那時的北疆,正值隆冬,白天氣溫約在零下三十度,一到了晚上又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左右,我與新疆的朋友搭吉普車走在烏伊公路上要去烏魯木齊西邊一百五十二公里的石河子,北方的準噶爾盆地盡是白茫茫一片延伸過去,向南望,則是一股濃稠的寒氣遮住了視野,其實我知道,那裡面躲著龐大無匹的天山。
一路上,有些人家在門前吊掛著宰殺後的牛羊隻,乾裸裸地點綴著四野如曬衣服般,「啊!好大的冰箱!」這是來自台灣的我從未曾見過的奇景。
(『維吾爾人都到那兒去了?』一路上我心裡老詭異地這麼惦記著!)
中午我們在路旁一家野店用餐,招牌上寫著一些我看不懂的文字,「那是維吾爾文!」朋友看我端詳了半天沒有結果,便為我解惑。
他話一出口,我心頭怔了一下,又不好當場打退堂鼓,況且肚子也真餓了。
這家店面簡陋得可以,男女主人睡的床鋪擠了四個彪形大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滿嘴的胳腮鬍,還有……還有還有每人身上都佩有一把彎刀(註)!
他們顯然才用餐完畢,見我們進來,操著與他們不同的口音,便望了我們這裡一眼,(天曉得我心裡頭直發毛。)神祕的眼神中彷彿透著一絲好奇,然後一一步出了店,我心中才稍稍鬆了口氣!
朋友似乎看不出我一付神經兮兮的樣子。
待我坐定,我才留意到這一家,由母親掌廚,父親去了遠方打工,三個女兒與一個兒子則留下幫忙料理生意!
我試著要求能為他們母子五人拍照,兩個較大的少女經由朋友翻譯知道後,高興地要我等她們「一會兒」,在她們進房前我還提醒她們,我只是拍個生活照紀念,她們點頭說她們知道。
…………
大約半個鐘頭過去,門簾終於掀了開來,羞答答走出來兩朵如花似玉的維吾爾族少女,打扮後的她們果然風姿綽約,卻反令我尷尬得不知道該如何按快門──我的攝影技術之「爛」絕對不是她們所能想像的,我只是想拍個單純的生活照而已呀!
朋友安慰我:「維吾爾人就是這麼熱情、有禮,她們不願意讓你失望而歸!」
「日罕麥特(維吾爾語,謝謝之意)!」
臨走時,我現學現賣地向她們一家子表達了我的感激,卻糊塗地忘了問地址。
在這空曠闃寂的方圓四五十公里內只有她們一戶人家,我想她們如果有地址,理該會是這麼寫的吧:「在新疆烏伊公路上,近烏魯木齊,擁有維吾爾族善良的個性,熱情、有禮,能讓旅人釋盡所有疲累與疑懼的維族風味餐館!」
●麻辣川娃兒──重慶妹子
位在長江與嘉陵江交會口的這座山城,是長江沿岸著名的三大火爐之一(另兩個火爐是武漢與南京),而其麻辣風味的小吃,則是令嗜辣者垂涎三尺,不嗜辣者聞之喪膽的名品,第一次吃麻辣火鍋,我如初生之犢般地還逢人(重慶人)誇讚「好吃好吃!」全然不知厲害,待回台後不久,嘴唇開始脫皮,疼痛加上吃喝不便,才想後悔,卻已來不及了!
熱,與辣,大概就是造成重慶人秉性強悍的主要原因。
三峽的縴伕,最常是文字工作者或攝影工作者津津樂道的聚焦點!
不過,真正深入重慶,會發現這兒的女性,比男性,更──蠻──悍!
那個晚上,由於第二天一大早要趕早班飛機去昆明,我就近在機場旅館住了下來。
時間還早!
我悠閒地踱進機場所在的江北區,想找個較晚打佯的小吃店,簡單解決一頓宵夜。
果然有家店,門前還圍著一大群人,隱約有女人的尖叫與吼罵,賊兒似的從人堆縫中竄逃出來~~
我好奇地踅步上前,赫然看見一個四十開外的女人正扭打著一位年輕人,而看起來像那女人丈夫的男人則站在一旁幫腔,嘰嘰哇哇著我聽不懂的四川話(可能是土話),不時揮舞著拳頭,但又似不敢再往前一步!
我問了人堆中衣著看來還滿正式的女子,「是怎麼回事啊?」
「那被女人抓著衣領的年輕人,嫌他們店的菜貴得離譜,有存心吭人的企圖,便口頭訓了他們一頓!」那名女子像看了齣精彩好戲般地向我比手劃腳描述著:「哪知那老闆娘,怒氣沖天追上來理論,雙方一言不合,就搞成這樣囉!」
「哦!」我帶著一點惡意,又半帶調侃地追問:「她先生怎麼卻像個小男人似的,在一旁觀戰啊?」
「先生,你是台胞或港澳同胞吧?」那女子端詳了我一陣子然後出乎意外地反問,我不置可否,在大陸行走,讓人家知道台胞的身分是很「危險」的。
那女子繼續說:「在重慶,女人打架,是輪不到男人來插手的,除了公安與武警。」
「川辣妹子」,確然名不虛傳。
當然,後來幾次在重慶街頭,看到女人與女人大打出手,也不怕眾人圍觀的情事,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悠閒喫茶過一生──成都人
在佈滿了高山丘陵的四川省,有成都這樣一個平原的地形,會令人眼前一亮,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爾雅)一書中形容成都是「古代旅人的大安慰。」大約也是一個意思,感覺上,她像一個隱士,默默地接受都江堰的滋養;靜靜地等待天府之國的豐富物產集中到她這裡,然後再批發出去;她慢慢地在西南一隅舒服地蜷臥,悄悄地呼吸……
彷彿她很懂得沉默似的,離歷史那麼遠!
事實上,她並不都是這副神祕兮兮的樣子的,在遙遠的三國時代,她曾是蜀漢的都城,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時報文化)稱這個時代是「浪漫主義時代」,因為「整個三國時代,是英雄豪傑風流人物浮沈起伏的期間,因為戰事連亙不斷,皇帝威信又名實俱亡,很多舞台上的角色,已不受道德上的約束,於是趨利附勢,他們自述胸襟懷抱,慷慨真切,全無腐儒氣味。做起事來,也是暢快淋灕……」
更多的人知道,「桃園三結義」、「孔明借東風」、「諸葛亮三氣周瑜」、「趙子龍單騎救主」……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年代。
更重要的是,劉備、關羽、張飛與諸葛孔明,他們把生命中最璀燦的時光獻給了川蜀,獻給了成都,因此,別小覷了她,她在歷史上,也曾風光過,也曾「捲起千堆雪」過的,這是成都在歷經了時間的淘洗之後,所存菁下來的一種氣質,保留在她的寧靜悠閒當中的一種雍容的氣質。
而她距歷史最近的一次記憶是在三百年前,明末大亂的時期,那記憶恐怕並不怎麼愉快,李自成、張獻忠等一群窮凶惡極的流寇光臨於此,如鯊魚見了血般的殺戮殺戮殺戮,怎麼會叫她的子民快樂得起來!
有個恐怖的傳說,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據說張獻忠來到成都後的某天早晨,他起了床,打算先舒服地坐上他那張寶貝虎椅,再計劃下一波的戰事;不知是哪個天殺的在前一晚擺了朵帶刺的玫瑰在椅子上,張獻忠看也沒看就一屁股壓了上去,隨即又被玫瑰刺扎疼得跳了起來!
找不到是誰的惡作劇,便一意認定是所有的成都人聯合起來「整」他,於是,他氣得當場下「屠殺令」,還報復似地吟了一首極其有名的「七殺詩」: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一天內,屠城般地將成都殺成了鬼城!
有這樣慘痛的記憶,也就無怪此後的三百年,成都一直與歷史保持著「安全距離」了!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遷都山城重慶,吸引了日軍無數的砲彈……成都便算是有驚無險地躲過了一場歷史的浩劫與是非恩怨!
有這些「歷史情結」在,所以,雖然同在四川省,成都的民風,卻是與重慶大相逕庭,重慶急躁而強悍,成都悠閒而溫和。
成都市有許多茶館,幾乎每一家每一時刻都門庭若市,頗令外地人驚訝他們哪來那麼多美國時間去喝茶嗑瓜子兼打屁聊天擺龍門陣?其實,成都人也不太在乎別人對他們投以怎麼樣的眼光,反正咱們彼此誰也不欠誰,別來惹我就是了。
那天黃昏,我在成都飯店門前的環路東三段的人行道逛著一列長長的地攤,人潮並不擁擠,我與朋友邊走邊看邊聊著,沒有注意到前面有個約莫五十開外的老頭兒正站在街心悠閒地看報,我們從他身旁走過,輕微地擦身碰了一下,他抬頭沒怎麼看的推了推眼鏡又低下了頭去看報,嘴裡卻似沒什麼事地叨唸著──
「我站在這裡好好的,招誰惹誰啦,你來撞我?!」
來自重慶的朋友笑著告訴我:「這就是典型的成都個性,他不希望你犯他,你若犯了他,他就退一步,不同你爭,再犯他,他再退兩步……再不然,就找個茶館……喫茶去也!」
●堅毅而執著的客家婦女──蕉嶺女性
小時候在填寫戶籍資料時,已被我寫濫寫膩,卻依然陌生的「祖籍」──廣東省蕉嶺縣,一直到許多年後,兩岸開放了,才有機會去走一走,看一看。
蕉嶺位在梅州市北方約五十公里,這個地區也被稱做「梅縣」,客家人的大本營。由於我在眷村長大,我的鄰居童黨中絕少客家人,而父親當年隻身來台,本族的親友來台的原就不多,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客家的血液雖然在脈管裡潺潺流著,但我一直說不好客家話,也不能不承認:我不瞭解客家。直到我第一次去大陸,回到了「祖籍」地,聽親友描繪了許多先輩留下的殘篇與軼事,才漸漸對我的祖先──或者說是對「客家人」,有了些微清楚的輪廓。
我有三個姑姑,大姑姑與三姑姑從小就送給人家當童養媳,其中以大姑姑的遭遇最「離奇」,她的公公婆婆原本對她相當好,再加上在蕉嶺,我們家自來文風還算鼎盛,因此,大姑姑的夫家對她,還保有一分尊重,當初祖父母會把他們的大女兒「自作主張」許配給對方,其實絕少有「家境」的因素,甚至,對方還認為攀上我們家是他們的榮幸。
不過,夫家公婆的禮遇,似乎並無法改變大姑姑後來「離奇」的遭遇。
大姑姑的夫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與二兒子都有了對象,剩下小兒子,就是大姑姑「理所當然」的丈夫了,可是,妙的是,這小兒子志在遠方,十幾歲時即隻身前往南洋尋求發展空間,一去數十年。
大姑姑一直住在夫家,卻也一直未曾與未婚夫正式拜堂完婚,大陸被共產黨拿下之後,那小兒子才輾轉託人帶回消息,說他在馬來西亞結婚了……
她公婆感到相當難堪,也感到對不起她,本來希望她回我們家,自行找對象成婚,但大姑姑堅持不肯回家另找對象,依然留在所謂的「夫家」幫忙家事,依然是一副他們家媳婦的姿勢!
父親後來告訴我,這位大姑姑身分變得很尷尬了,她其實是從小便已許配給對方了的。但中共建政後,她仍然沒有機會與未婚夫正式完婚,辦理新的戶籍……她一意認定那小兒子是她丈夫,她要為他守貞,因為她自小就是以他家的媳婦之名成長……
「大姑姑有沒有恨過她的『丈夫』?」我好奇地問父親。
「有一件事可以看得出來,」父親說:「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中共瘋狂地要找各種名目鬥垮各地的地主與富紳,那時紅衛兵曾利誘你大姑姑,只要說出夫家任何一點對不起她或虐待她的地方,就會有辦法把對方鬥倒鬥臭!」
「後來呢?」我急急問,真彷彿回到了那個時代。
「當然大姑姑不會肯說的啦!」父親言語間流露著一種感佩,又好像是一種驕傲,為某種無法言說的民族性情與精神。
據說幾年前,那小兒子曾回過蕉嶺,也知道了大姑姑為了他而遲未出嫁的事,回馬來西亞之前,還送給她一千美金──親戚同我說起這事,(但我不知這一千美金算是贍養呢?抑是施捨?)而一輩子沒看過人民幣五十元以外錢幣(如人民幣百元鈔,以及外國錢幣。)的大姑姑,竟不知如何用這大筆錢,一千美金在大陸的農鄉迄今仍是天文數字,更遑論是數年前,於是,在被大筆錢「唬」得不知所措的當兒,大姑姑索性把那一千美金當紅包,分開來一一送給了自家親友!
「客家婦女勤勞刻苦,並且善於持家」這一類的話,我以往聽得多了,但直到我回到蕉嶺,見到大姑姑本人並耳聞了她的故事,差堪才感受到屬於客家婦女所特有的堅毅氣質,而且如此真實!
大姑姑佈滿了歲月與風霜的臉上,清楚地寫著近六十年的等待與無怨無悔,我感覺那是人世間最珍貴的一種美德,雖然有點殘忍!
客家婦女婚後,絕大多數都甘願廝守著家園,父親跟我說,她們一輩子幾乎連縣城都很少去,更甭說什麼廣州、北京了。對這個,我的感受就稍微深刻些。
記得第一次回蕉嶺祭祖時,叔叔(父親唯一的親弟弟。)安排了三位姑姑前來一起用餐,算是為我洗塵吧!
三姑姑問叔叔,我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搭火車到梅州市,再轉公車一路回蕉嶺?因為父親在我前一年回蕉嶺時,就是用的這種方式!
叔叔告訴她,我是搭飛機到梅州市,他們再開車去機場接我的!
「飛機是什麼?」三姑姑疑惑著。
「就是空中的公共汽車。」叔叔想要用通俗的比方來加強「飛機」的概念。
這下卻反而把三姑姑越搞越迷糊了,她差點沒跳起來──
「天空?天空哪有路哦?」
●我們
儘管自小就被父親時時叮嚀著「我們的家鄉在海峽的那岸」,儘管自兩岸開放以來,我去了大陸不下數十次(包含兩次回蕉嶺祭祖)……但,我對那塊土地的了解,仍然僅止於:現在是(中國)共產黨統治,如此而已!
在「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口號下成長,並且建立了經濟奇蹟的我們,而今再要踏上那塊土地,不是得用「探親」的名義,就是得用「觀光」的名義,很諷刺麼?也許吧!有一點!
我真的不了解他們,所以,每去一個地方或城市,都會發現一些我在成長過程中未曾經驗過的生活型態與生命樣貌;我不了解他們,所以我才會有一分熱情(或是衝動?)要紀錄他們──從北京,到西北的烏魯木齊、西南的重慶與成都,以及南方的客家大本營梅縣(蕉嶺),並且從中獲得一些新的體驗,與欣喜,因為不了解他們,所以我很清楚:我們,是我們,不是他們!
即使在不大的海島上,我們,依然展現了自身所特有的生命力,我,或我們,會愛吃新竹的貢丸、台中的太陽餅、員林的肉圓、台南的棺材板……在他們那裡,我吃過北京的涮羊肉、糖葫蘆、全聚德烤鴨、北疆回族的拉麵,乃至我還分辨得出重慶的麻辣火鍋與成都的有何不同,但我知道,那絕對是一種「嚐鮮」,如果要我把它們當成我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我會瘋掉!
在那裡,他們,所給過我的記憶,無論是好是不好,我都細細珍藏,在懷念的錦盒中,那畢竟是屬於他們的生命力,不同於我們總是在危疑的夾縫裡努力掙出希望的枝枒那種生命情調,當然我們得尊重他們,正如我們也希望得到他們,與全世界的尊重。
沒錯,重點是,這種生命力,絕不是任何政治細菌或民族沙文桿菌所可以輕易滲透的,也因此,發掘他們的生命力,更可以確信,我們會繼續堅挺的活著、自在的呼吸──
用我們自己的方式!
(註)我後來才知道,維吾爾族男人腰間的佩刀,多是為了方便料理牛
羊肉時作切割之用,而且還有裝飾效果,並不是用來逞勇鬥狠的!
──大陸五地民風導讀
無疑的,身為這個時代的中國人是有點兒悲哀的,政治上劃出了兩個陣營,不同的體制、不同的社會習性、不同的意識型態……導致兩邊產生了甚至完全不同的生命樣貌,而且以海峽那岸時不時即以飛彈恐嚇海峽這岸的人民來看,不知道的人會以為兩邊根本就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命體。
儘管沒有人能否認,兩邊在文化與血緣上,的確是存在著難以分割的關係,但它理應歸根於一種深度的生命情境,一種切入人類本質的大愛……比方說,六四天安門事件、雲南的大地震……我總會為那些死難的人而心悸,這種內裡的情緒波動,其實並無不同於我看到非洲飢餓的難民時會產生的隱隱的悸動,不過,任何人都知道,這兩者在程度上,是有一些些落差的,同樣的,一個台北街頭無家可歸的遊民或躺在三總病房的癌症末期患者,所給我的刺痛,必然也在程度上高過於六四的死難者!
就是這樣的落差,決定了我們隸屬在這個時代的生命位階。
只是,身為一個台灣的「外省第二代」,我還有親人在大陸,我沒有辦法對那個地方「視而不見」,在幾次回大陸「省親」的旅程中,我總會特別留意那裡的人民,原本想要從中尋找某種認同,可是,看得越多,越覺得所謂民族性,大概還是得立足在你土生土長的這塊土地才是。
這些文字,即是我多次「進出」大陸觀察的心得與報告!
●代面──北京人
在「天子腳下」──京城,討生活的人們,我嘗想,總應該會掩不住某些不耐與尷尬吧!
這座歷經了元、明、清三個皇朝的古都城,當前則是中共政府的「首都」,整個國家的門面,這裡有各國大使館,而許多外國領袖造訪中國大陸的 第一站,也必然要選在這兒落腳,因此,中共在北京所做的各方面整頓都相當徹底,三步一哨,五步一崗,馬路寬闊而光鮮,人們隨地吐痰的景象至少不像其它城市那麼公然為之,不過這畢竟是老毛當年留下的遺範,要人們不學也不容易,「這是毛主席的『革命經驗』呢!」所以看看周圍人少的時候,難免還是會一陣咕噥,「導彈」霹叭射出……
大體上來講,北京人還維持著大國民的風度,看到路邊公車站旁一列列排整齊了隊伍的市民,還真會教人打心眼底感動得要命!
我兩回去北京,都選在了冬天,走在零度左右的大街上,微寒的天意,葉子落盡的梧桐與絕少的汽車喇叭聲……心中不禁會油然生起對這個國家模糊的敬意!
那天,在京廣中心前排隊搭車要去故宮遊覽,有幾個大約是外省來的不知道「規矩」想要往前插隊,卻被幾個塊頭大的北方漢子聯手制止,我心裡一陣慶幸,我排的還算是滿前面的!
一會兒,車子自遠處慢慢滑過來了,隊伍中有幾個人理了理袖子,待車子進站了,後排似乎起了騷動,顯然我還沒搞清楚狀況,等車子一停,車門一開,剎那間,後面的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推了上來,這一推,就把我給擠出了隊伍,我一個重心不穩跌倒在地,裝著相機的背袋也脫了開來……
我坐在地上,怔住了許久,直到目送這班車離去,去一個我忘了該怎麼形容的地方。
●純真的民族──烏魯木齊維吾爾族
在北京要搭飛機去新疆烏魯木齊之前,北京的好友再三叮嚀:「千萬要小心啊!維吾爾族的男人女人對漢族都有深度的仇視,而且他們身上多有佩刀,一個不順眼,就望你身上捅過來!」
怎麼辦呢?票都已買好了,朋友一番好意,卻使我從一坐上飛機開始,便打直了肌肉、繃緊了神經……活像個植物人似的。
因此,坦白說,在抵達烏魯木齊機場,走進市區以前,我對那裡的人們,特別是維吾爾族人民,是有著偏見的。
那時的北疆,正值隆冬,白天氣溫約在零下三十度,一到了晚上又降到了零下四十度左右,我與新疆的朋友搭吉普車走在烏伊公路上要去烏魯木齊西邊一百五十二公里的石河子,北方的準噶爾盆地盡是白茫茫一片延伸過去,向南望,則是一股濃稠的寒氣遮住了視野,其實我知道,那裡面躲著龐大無匹的天山。
一路上,有些人家在門前吊掛著宰殺後的牛羊隻,乾裸裸地點綴著四野如曬衣服般,「啊!好大的冰箱!」這是來自台灣的我從未曾見過的奇景。
(『維吾爾人都到那兒去了?』一路上我心裡老詭異地這麼惦記著!)
中午我們在路旁一家野店用餐,招牌上寫著一些我看不懂的文字,「那是維吾爾文!」朋友看我端詳了半天沒有結果,便為我解惑。
他話一出口,我心頭怔了一下,又不好當場打退堂鼓,況且肚子也真餓了。
這家店面簡陋得可以,男女主人睡的床鋪擠了四個彪形大漢,他們的共同特徵是滿嘴的胳腮鬍,還有……還有還有每人身上都佩有一把彎刀(註)!
他們顯然才用餐完畢,見我們進來,操著與他們不同的口音,便望了我們這裡一眼,(天曉得我心裡頭直發毛。)神祕的眼神中彷彿透著一絲好奇,然後一一步出了店,我心中才稍稍鬆了口氣!
朋友似乎看不出我一付神經兮兮的樣子。
待我坐定,我才留意到這一家,由母親掌廚,父親去了遠方打工,三個女兒與一個兒子則留下幫忙料理生意!
我試著要求能為他們母子五人拍照,兩個較大的少女經由朋友翻譯知道後,高興地要我等她們「一會兒」,在她們進房前我還提醒她們,我只是拍個生活照紀念,她們點頭說她們知道。
…………
大約半個鐘頭過去,門簾終於掀了開來,羞答答走出來兩朵如花似玉的維吾爾族少女,打扮後的她們果然風姿綽約,卻反令我尷尬得不知道該如何按快門──我的攝影技術之「爛」絕對不是她們所能想像的,我只是想拍個單純的生活照而已呀!
朋友安慰我:「維吾爾人就是這麼熱情、有禮,她們不願意讓你失望而歸!」
「日罕麥特(維吾爾語,謝謝之意)!」
臨走時,我現學現賣地向她們一家子表達了我的感激,卻糊塗地忘了問地址。
在這空曠闃寂的方圓四五十公里內只有她們一戶人家,我想她們如果有地址,理該會是這麼寫的吧:「在新疆烏伊公路上,近烏魯木齊,擁有維吾爾族善良的個性,熱情、有禮,能讓旅人釋盡所有疲累與疑懼的維族風味餐館!」
●麻辣川娃兒──重慶妹子
位在長江與嘉陵江交會口的這座山城,是長江沿岸著名的三大火爐之一(另兩個火爐是武漢與南京),而其麻辣風味的小吃,則是令嗜辣者垂涎三尺,不嗜辣者聞之喪膽的名品,第一次吃麻辣火鍋,我如初生之犢般地還逢人(重慶人)誇讚「好吃好吃!」全然不知厲害,待回台後不久,嘴唇開始脫皮,疼痛加上吃喝不便,才想後悔,卻已來不及了!
熱,與辣,大概就是造成重慶人秉性強悍的主要原因。
三峽的縴伕,最常是文字工作者或攝影工作者津津樂道的聚焦點!
不過,真正深入重慶,會發現這兒的女性,比男性,更──蠻──悍!
那個晚上,由於第二天一大早要趕早班飛機去昆明,我就近在機場旅館住了下來。
時間還早!
我悠閒地踱進機場所在的江北區,想找個較晚打佯的小吃店,簡單解決一頓宵夜。
果然有家店,門前還圍著一大群人,隱約有女人的尖叫與吼罵,賊兒似的從人堆縫中竄逃出來~~
我好奇地踅步上前,赫然看見一個四十開外的女人正扭打著一位年輕人,而看起來像那女人丈夫的男人則站在一旁幫腔,嘰嘰哇哇著我聽不懂的四川話(可能是土話),不時揮舞著拳頭,但又似不敢再往前一步!
我問了人堆中衣著看來還滿正式的女子,「是怎麼回事啊?」
「那被女人抓著衣領的年輕人,嫌他們店的菜貴得離譜,有存心吭人的企圖,便口頭訓了他們一頓!」那名女子像看了齣精彩好戲般地向我比手劃腳描述著:「哪知那老闆娘,怒氣沖天追上來理論,雙方一言不合,就搞成這樣囉!」
「哦!」我帶著一點惡意,又半帶調侃地追問:「她先生怎麼卻像個小男人似的,在一旁觀戰啊?」
「先生,你是台胞或港澳同胞吧?」那女子端詳了我一陣子然後出乎意外地反問,我不置可否,在大陸行走,讓人家知道台胞的身分是很「危險」的。
那女子繼續說:「在重慶,女人打架,是輪不到男人來插手的,除了公安與武警。」
「川辣妹子」,確然名不虛傳。
當然,後來幾次在重慶街頭,看到女人與女人大打出手,也不怕眾人圍觀的情事,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悠閒喫茶過一生──成都人
在佈滿了高山丘陵的四川省,有成都這樣一個平原的地形,會令人眼前一亮,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爾雅)一書中形容成都是「古代旅人的大安慰。」大約也是一個意思,感覺上,她像一個隱士,默默地接受都江堰的滋養;靜靜地等待天府之國的豐富物產集中到她這裡,然後再批發出去;她慢慢地在西南一隅舒服地蜷臥,悄悄地呼吸……
彷彿她很懂得沉默似的,離歷史那麼遠!
事實上,她並不都是這副神祕兮兮的樣子的,在遙遠的三國時代,她曾是蜀漢的都城,黃仁宇在《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時報文化)稱這個時代是「浪漫主義時代」,因為「整個三國時代,是英雄豪傑風流人物浮沈起伏的期間,因為戰事連亙不斷,皇帝威信又名實俱亡,很多舞台上的角色,已不受道德上的約束,於是趨利附勢,他們自述胸襟懷抱,慷慨真切,全無腐儒氣味。做起事來,也是暢快淋灕……」
更多的人知道,「桃園三結義」、「孔明借東風」、「諸葛亮三氣周瑜」、「趙子龍單騎救主」……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個年代。
更重要的是,劉備、關羽、張飛與諸葛孔明,他們把生命中最璀燦的時光獻給了川蜀,獻給了成都,因此,別小覷了她,她在歷史上,也曾風光過,也曾「捲起千堆雪」過的,這是成都在歷經了時間的淘洗之後,所存菁下來的一種氣質,保留在她的寧靜悠閒當中的一種雍容的氣質。
而她距歷史最近的一次記憶是在三百年前,明末大亂的時期,那記憶恐怕並不怎麼愉快,李自成、張獻忠等一群窮凶惡極的流寇光臨於此,如鯊魚見了血般的殺戮殺戮殺戮,怎麼會叫她的子民快樂得起來!
有個恐怖的傳說,也不知是不是真的?據說張獻忠來到成都後的某天早晨,他起了床,打算先舒服地坐上他那張寶貝虎椅,再計劃下一波的戰事;不知是哪個天殺的在前一晚擺了朵帶刺的玫瑰在椅子上,張獻忠看也沒看就一屁股壓了上去,隨即又被玫瑰刺扎疼得跳了起來!
找不到是誰的惡作劇,便一意認定是所有的成都人聯合起來「整」他,於是,他氣得當場下「屠殺令」,還報復似地吟了一首極其有名的「七殺詩」: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物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一天內,屠城般地將成都殺成了鬼城!
有這樣慘痛的記憶,也就無怪此後的三百年,成都一直與歷史保持著「安全距離」了!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遷都山城重慶,吸引了日軍無數的砲彈……成都便算是有驚無險地躲過了一場歷史的浩劫與是非恩怨!
有這些「歷史情結」在,所以,雖然同在四川省,成都的民風,卻是與重慶大相逕庭,重慶急躁而強悍,成都悠閒而溫和。
成都市有許多茶館,幾乎每一家每一時刻都門庭若市,頗令外地人驚訝他們哪來那麼多美國時間去喝茶嗑瓜子兼打屁聊天擺龍門陣?其實,成都人也不太在乎別人對他們投以怎麼樣的眼光,反正咱們彼此誰也不欠誰,別來惹我就是了。
那天黃昏,我在成都飯店門前的環路東三段的人行道逛著一列長長的地攤,人潮並不擁擠,我與朋友邊走邊看邊聊著,沒有注意到前面有個約莫五十開外的老頭兒正站在街心悠閒地看報,我們從他身旁走過,輕微地擦身碰了一下,他抬頭沒怎麼看的推了推眼鏡又低下了頭去看報,嘴裡卻似沒什麼事地叨唸著──
「我站在這裡好好的,招誰惹誰啦,你來撞我?!」
來自重慶的朋友笑著告訴我:「這就是典型的成都個性,他不希望你犯他,你若犯了他,他就退一步,不同你爭,再犯他,他再退兩步……再不然,就找個茶館……喫茶去也!」
●堅毅而執著的客家婦女──蕉嶺女性
小時候在填寫戶籍資料時,已被我寫濫寫膩,卻依然陌生的「祖籍」──廣東省蕉嶺縣,一直到許多年後,兩岸開放了,才有機會去走一走,看一看。
蕉嶺位在梅州市北方約五十公里,這個地區也被稱做「梅縣」,客家人的大本營。由於我在眷村長大,我的鄰居童黨中絕少客家人,而父親當年隻身來台,本族的親友來台的原就不多,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客家的血液雖然在脈管裡潺潺流著,但我一直說不好客家話,也不能不承認:我不瞭解客家。直到我第一次去大陸,回到了「祖籍」地,聽親友描繪了許多先輩留下的殘篇與軼事,才漸漸對我的祖先──或者說是對「客家人」,有了些微清楚的輪廓。
我有三個姑姑,大姑姑與三姑姑從小就送給人家當童養媳,其中以大姑姑的遭遇最「離奇」,她的公公婆婆原本對她相當好,再加上在蕉嶺,我們家自來文風還算鼎盛,因此,大姑姑的夫家對她,還保有一分尊重,當初祖父母會把他們的大女兒「自作主張」許配給對方,其實絕少有「家境」的因素,甚至,對方還認為攀上我們家是他們的榮幸。
不過,夫家公婆的禮遇,似乎並無法改變大姑姑後來「離奇」的遭遇。
大姑姑的夫家有三個兒子,大兒子與二兒子都有了對象,剩下小兒子,就是大姑姑「理所當然」的丈夫了,可是,妙的是,這小兒子志在遠方,十幾歲時即隻身前往南洋尋求發展空間,一去數十年。
大姑姑一直住在夫家,卻也一直未曾與未婚夫正式拜堂完婚,大陸被共產黨拿下之後,那小兒子才輾轉託人帶回消息,說他在馬來西亞結婚了……
她公婆感到相當難堪,也感到對不起她,本來希望她回我們家,自行找對象成婚,但大姑姑堅持不肯回家另找對象,依然留在所謂的「夫家」幫忙家事,依然是一副他們家媳婦的姿勢!
父親後來告訴我,這位大姑姑身分變得很尷尬了,她其實是從小便已許配給對方了的。但中共建政後,她仍然沒有機會與未婚夫正式完婚,辦理新的戶籍……她一意認定那小兒子是她丈夫,她要為他守貞,因為她自小就是以他家的媳婦之名成長……
「大姑姑有沒有恨過她的『丈夫』?」我好奇地問父親。
「有一件事可以看得出來,」父親說:「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中共瘋狂地要找各種名目鬥垮各地的地主與富紳,那時紅衛兵曾利誘你大姑姑,只要說出夫家任何一點對不起她或虐待她的地方,就會有辦法把對方鬥倒鬥臭!」
「後來呢?」我急急問,真彷彿回到了那個時代。
「當然大姑姑不會肯說的啦!」父親言語間流露著一種感佩,又好像是一種驕傲,為某種無法言說的民族性情與精神。
據說幾年前,那小兒子曾回過蕉嶺,也知道了大姑姑為了他而遲未出嫁的事,回馬來西亞之前,還送給她一千美金──親戚同我說起這事,(但我不知這一千美金算是贍養呢?抑是施捨?)而一輩子沒看過人民幣五十元以外錢幣(如人民幣百元鈔,以及外國錢幣。)的大姑姑,竟不知如何用這大筆錢,一千美金在大陸的農鄉迄今仍是天文數字,更遑論是數年前,於是,在被大筆錢「唬」得不知所措的當兒,大姑姑索性把那一千美金當紅包,分開來一一送給了自家親友!
「客家婦女勤勞刻苦,並且善於持家」這一類的話,我以往聽得多了,但直到我回到蕉嶺,見到大姑姑本人並耳聞了她的故事,差堪才感受到屬於客家婦女所特有的堅毅氣質,而且如此真實!
大姑姑佈滿了歲月與風霜的臉上,清楚地寫著近六十年的等待與無怨無悔,我感覺那是人世間最珍貴的一種美德,雖然有點殘忍!
客家婦女婚後,絕大多數都甘願廝守著家園,父親跟我說,她們一輩子幾乎連縣城都很少去,更甭說什麼廣州、北京了。對這個,我的感受就稍微深刻些。
記得第一次回蕉嶺祭祖時,叔叔(父親唯一的親弟弟。)安排了三位姑姑前來一起用餐,算是為我洗塵吧!
三姑姑問叔叔,我是怎麼來的。是不是搭火車到梅州市,再轉公車一路回蕉嶺?因為父親在我前一年回蕉嶺時,就是用的這種方式!
叔叔告訴她,我是搭飛機到梅州市,他們再開車去機場接我的!
「飛機是什麼?」三姑姑疑惑著。
「就是空中的公共汽車。」叔叔想要用通俗的比方來加強「飛機」的概念。
這下卻反而把三姑姑越搞越迷糊了,她差點沒跳起來──
「天空?天空哪有路哦?」
●我們
儘管自小就被父親時時叮嚀著「我們的家鄉在海峽的那岸」,儘管自兩岸開放以來,我去了大陸不下數十次(包含兩次回蕉嶺祭祖)……但,我對那塊土地的了解,仍然僅止於:現在是(中國)共產黨統治,如此而已!
在「反攻大陸,解救同胞」的口號下成長,並且建立了經濟奇蹟的我們,而今再要踏上那塊土地,不是得用「探親」的名義,就是得用「觀光」的名義,很諷刺麼?也許吧!有一點!
我真的不了解他們,所以,每去一個地方或城市,都會發現一些我在成長過程中未曾經驗過的生活型態與生命樣貌;我不了解他們,所以我才會有一分熱情(或是衝動?)要紀錄他們──從北京,到西北的烏魯木齊、西南的重慶與成都,以及南方的客家大本營梅縣(蕉嶺),並且從中獲得一些新的體驗,與欣喜,因為不了解他們,所以我很清楚:我們,是我們,不是他們!
即使在不大的海島上,我們,依然展現了自身所特有的生命力,我,或我們,會愛吃新竹的貢丸、台中的太陽餅、員林的肉圓、台南的棺材板……在他們那裡,我吃過北京的涮羊肉、糖葫蘆、全聚德烤鴨、北疆回族的拉麵,乃至我還分辨得出重慶的麻辣火鍋與成都的有何不同,但我知道,那絕對是一種「嚐鮮」,如果要我把它們當成我生活甚至生命的一部分……我會瘋掉!
在那裡,他們,所給過我的記憶,無論是好是不好,我都細細珍藏,在懷念的錦盒中,那畢竟是屬於他們的生命力,不同於我們總是在危疑的夾縫裡努力掙出希望的枝枒那種生命情調,當然我們得尊重他們,正如我們也希望得到他們,與全世界的尊重。
沒錯,重點是,這種生命力,絕不是任何政治細菌或民族沙文桿菌所可以輕易滲透的,也因此,發掘他們的生命力,更可以確信,我們會繼續堅挺的活著、自在的呼吸──
用我們自己的方式!
(註)我後來才知道,維吾爾族男人腰間的佩刀,多是為了方便料理牛
羊肉時作切割之用,而且還有裝飾效果,並不是用來逞勇鬥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