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9-29 16:54:17葛蘭特
(報導〕上海台商看兩岸三通
九月十八日,監察院提案糾正行政院,指出部分台商「惡意掏空資金」、「債留台灣」,調查報告顯示,到今年七月底止,台商經核准大陸投資累計兩萬五千零三十三件,金額為二百二十一點零七億美元,佔台灣對外投資比重約四成。若依據中國大陸方面統計,數字更為驚人,到今年六月底止,台商赴大陸實際投資項目為五萬三千四百一十一項,協議投資金額則為五百九十九點二十七億美元。
這數據多少也象徵著,在可見的三五年內,大陸仍會是台商向外發展的首選。
但就中國大陸內部的經濟發展來講,經濟與金融的中心在近二十年間也有所變動。
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深圳由於臨近香港,佔了地理的優勢,連同沿海各城市,都成為鄧小平口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但隨著時間的輪轉,香港回歸中國,到了去年,中國又進入WTO,香港方面的商機逐漸下落,沿海的發展似已有飽合趨勢,這時,上海由於位在長江口,東臨東海,面對世界,因此,很快的成為這兩年國際企業矚目的焦點,台灣的各種企業也紛紛轉向上海。
很久以來,中共官方常引用一份報告自詡,全世界的五百大企業,有三百大已進入了上海。而台商方面,即使扣掉常常往來台、滬(上海簡稱)之間的「空中飛人」不算,常駐上海的台商也有三十萬人。
彷彿顯示著上海是台灣的最佳「出路」,那麼對於兩岸延宕許久的三通問題,真是上海台商「迫切的需要」嗎?
有趣的是,來自台灣的台商或台籍幹部(簡稱台幹)對於兩岸三通的問題,甚至上海的種種,或許因為登陸時間的長短,或許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又或許是個人所擔負企業成敗責任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觀點。
現任美國耶比歐企業管理諮詢(上海)公司副總經理的洪達威,在台灣時,是哈佛企管顧問公司國際開發事業部經理,今年初才剛到上海打天下,對兩岸三通的問題就不諱言:「一方面可以加強兩岸人才交流,以往台胞來大陸至少得待兩天,如果三通之後,台商在上海設的公司,人才交流會更頻繁,大陸高階主管也可送回台灣培訓。其次,費用也會下來,節省企業營運成本。」
在台灣時原來從事旅遊業,後來因緣際會,來到上海後,從事傳統產業的家具業,現在上海帆勝家具貿易有限公司「打工」的台幹路雅婷,則從另一個角度呼應了洪達威的說法:「台灣政府很擔心三通會造成人才流失,其實這兩者不能劃等號,當然,政府要維持它一個體系的完整,我們能了解,但政府也該替台商考量,商人總是在商言商。」
到上海工作已有兩年資歷的路雅婷認為,台灣政府與其阻止(台商西進),不如疏濬。
不過,路雅婷認為,家具業本身透明度高、利潤薄、沒有科技性與機密性,在台灣已是夕陽工業了,在大陸也非如日中天的產業,「兩岸三通,對品質提升,價格的穩定,都會有幫助,而兩地一些體質不良、財務不穩定,或專門製造偽劣產品的『小作坊』會加速淘汰。」當然,路雅婷說,即使兩岸沒有三通,還是會「做」(家具業的出走)。
不管是不到一年的洪達威,或待了兩年的路雅婷,對兩岸三通都抱著肯定的看法,並樂觀其成。
但來了已有八年之久的「老」台商林肇基,看法就稍有不同。現任上海順新電腦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林肇基表示,三通對經商的人很方便,「但你要考慮到三通以後的結果……」
「未來若是台灣的定位失去掌控的時候,我們每個(台灣)人是否都應負責任?或只是責怪政府?」
林肇基認為,三通會把台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很快吸過來,「若是台灣連最後一張王牌都失去的時候,請問這責任誰負?其實老百姓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林肇基對台灣媒體或社會一般只看眼前,不看未來的現象頗為憂心,他說:「十年、十五年、三十年後,我的兒子在這裡,我還是拿台胞證,我們的歸屬在哪裡?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贏得一時的利益,但台灣失去了最後一張王牌的時候,台灣怎麼辦?這不是三通後,來往航程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問題那麼簡單。」這是林肇基思考兩岸三通問題的一個重要基點。
不論三通與否,相信台商選擇要不要赴大陸投資的一個發想點,還是在於市場。
洪達威就認為上海比台灣的競爭還激烈,換言之,上海的市場也較台灣來得大,企業人才的培訓是洪達威的「產品」,在中國進入WTO後,許多外資企業到大陸,再加上原有的國營企業轉型與改革,一下子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這些人才與其從外面招聘進來,不如直接從自己的公司選拔人才送出去培訓,一來工資不需要給高、二來這些人原就對公司內部很熟,省去適應的時間。這觀念逐漸成為大陸各項企業主的經營標竿,當然也就是洪達威這一類企業管理諮詢公司的商機所在了。
目前在上海的企管顧問或諮詢公司相當多,「如何把自己的特色突出,是很重要的,即所謂『市場差異化』。」洪達威分析,台灣的市場基本上已經到頂,而大陸市場還未被開發的空間則是無限的。因此,三通可以更增加台滬來往的頻繁度,「但對於人才的流動來講,沒有太大差異。」
至於台灣的「強項」──電腦業,林肇基說:「目前百分之九十九的工廠,還是把研發擺在台灣,再運用這裡(上海)的勞力與土地的優勢。」他也同意,大陸的電腦市場空間仍在不斷成長。「別小看大陸人,他們使用電腦的程度不會比台灣人更低或更少。」
對於前一陣子呂副總統提出的呼籲:南進(前往東南亞投資)政策,林肇基則直言「不可行」,因為「工廠要經營的好,它的衛星體系很重要,但大陸在這方面比東南亞國家還健全,語言也較能通暢。」
提到「資金外流」,有很多人認為台商拚命西進,會造成資金外流、債留台灣的憂慮,林肇基說:「同樣的錢,拿到東南亞叫『投資』,拿到大陸就叫『外流』,這是很不公平的。」
在林肇基的腦海裡或經營策略裡,難道就沒有任何產業適合「南進」嗎?
「有!」林肇基給了一個很Surprise,也很幽默的答案:「婚姻介紹所吧!」
這數據多少也象徵著,在可見的三五年內,大陸仍會是台商向外發展的首選。
但就中國大陸內部的經濟發展來講,經濟與金融的中心在近二十年間也有所變動。
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深圳由於臨近香港,佔了地理的優勢,連同沿海各城市,都成為鄧小平口中「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那「一部分」人。但隨著時間的輪轉,香港回歸中國,到了去年,中國又進入WTO,香港方面的商機逐漸下落,沿海的發展似已有飽合趨勢,這時,上海由於位在長江口,東臨東海,面對世界,因此,很快的成為這兩年國際企業矚目的焦點,台灣的各種企業也紛紛轉向上海。
很久以來,中共官方常引用一份報告自詡,全世界的五百大企業,有三百大已進入了上海。而台商方面,即使扣掉常常往來台、滬(上海簡稱)之間的「空中飛人」不算,常駐上海的台商也有三十萬人。
彷彿顯示著上海是台灣的最佳「出路」,那麼對於兩岸延宕許久的三通問題,真是上海台商「迫切的需要」嗎?
有趣的是,來自台灣的台商或台籍幹部(簡稱台幹)對於兩岸三通的問題,甚至上海的種種,或許因為登陸時間的長短,或許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又或許是個人所擔負企業成敗責任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觀點。
現任美國耶比歐企業管理諮詢(上海)公司副總經理的洪達威,在台灣時,是哈佛企管顧問公司國際開發事業部經理,今年初才剛到上海打天下,對兩岸三通的問題就不諱言:「一方面可以加強兩岸人才交流,以往台胞來大陸至少得待兩天,如果三通之後,台商在上海設的公司,人才交流會更頻繁,大陸高階主管也可送回台灣培訓。其次,費用也會下來,節省企業營運成本。」
在台灣時原來從事旅遊業,後來因緣際會,來到上海後,從事傳統產業的家具業,現在上海帆勝家具貿易有限公司「打工」的台幹路雅婷,則從另一個角度呼應了洪達威的說法:「台灣政府很擔心三通會造成人才流失,其實這兩者不能劃等號,當然,政府要維持它一個體系的完整,我們能了解,但政府也該替台商考量,商人總是在商言商。」
到上海工作已有兩年資歷的路雅婷認為,台灣政府與其阻止(台商西進),不如疏濬。
不過,路雅婷認為,家具業本身透明度高、利潤薄、沒有科技性與機密性,在台灣已是夕陽工業了,在大陸也非如日中天的產業,「兩岸三通,對品質提升,價格的穩定,都會有幫助,而兩地一些體質不良、財務不穩定,或專門製造偽劣產品的『小作坊』會加速淘汰。」當然,路雅婷說,即使兩岸沒有三通,還是會「做」(家具業的出走)。
不管是不到一年的洪達威,或待了兩年的路雅婷,對兩岸三通都抱著肯定的看法,並樂觀其成。
但來了已有八年之久的「老」台商林肇基,看法就稍有不同。現任上海順新電腦有限公司總經理的林肇基表示,三通對經商的人很方便,「但你要考慮到三通以後的結果……」
「未來若是台灣的定位失去掌控的時候,我們每個(台灣)人是否都應負責任?或只是責怪政府?」
林肇基認為,三通會把台灣的資金、人才與技術很快吸過來,「若是台灣連最後一張王牌都失去的時候,請問這責任誰負?其實老百姓也要負很大的責任。」
林肇基對台灣媒體或社會一般只看眼前,不看未來的現象頗為憂心,他說:「十年、十五年、三十年後,我的兒子在這裡,我還是拿台胞證,我們的歸屬在哪裡?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贏得一時的利益,但台灣失去了最後一張王牌的時候,台灣怎麼辦?這不是三通後,來往航程省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的問題那麼簡單。」這是林肇基思考兩岸三通問題的一個重要基點。
不論三通與否,相信台商選擇要不要赴大陸投資的一個發想點,還是在於市場。
洪達威就認為上海比台灣的競爭還激烈,換言之,上海的市場也較台灣來得大,企業人才的培訓是洪達威的「產品」,在中國進入WTO後,許多外資企業到大陸,再加上原有的國營企業轉型與改革,一下子需要大量的管理人才,這些人才與其從外面招聘進來,不如直接從自己的公司選拔人才送出去培訓,一來工資不需要給高、二來這些人原就對公司內部很熟,省去適應的時間。這觀念逐漸成為大陸各項企業主的經營標竿,當然也就是洪達威這一類企業管理諮詢公司的商機所在了。
目前在上海的企管顧問或諮詢公司相當多,「如何把自己的特色突出,是很重要的,即所謂『市場差異化』。」洪達威分析,台灣的市場基本上已經到頂,而大陸市場還未被開發的空間則是無限的。因此,三通可以更增加台滬來往的頻繁度,「但對於人才的流動來講,沒有太大差異。」
至於台灣的「強項」──電腦業,林肇基說:「目前百分之九十九的工廠,還是把研發擺在台灣,再運用這裡(上海)的勞力與土地的優勢。」他也同意,大陸的電腦市場空間仍在不斷成長。「別小看大陸人,他們使用電腦的程度不會比台灣人更低或更少。」
對於前一陣子呂副總統提出的呼籲:南進(前往東南亞投資)政策,林肇基則直言「不可行」,因為「工廠要經營的好,它的衛星體系很重要,但大陸在這方面比東南亞國家還健全,語言也較能通暢。」
提到「資金外流」,有很多人認為台商拚命西進,會造成資金外流、債留台灣的憂慮,林肇基說:「同樣的錢,拿到東南亞叫『投資』,拿到大陸就叫『外流』,這是很不公平的。」
在林肇基的腦海裡或經營策略裡,難道就沒有任何產業適合「南進」嗎?
「有!」林肇基給了一個很Surprise,也很幽默的答案:「婚姻介紹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