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5 16:43:43葛蘭特
(京奧)美國男籃金牌路分析
深受矚目的美國奧運男子籃球隊名單,終於六月底出爐,這些傢伙分別是:布萊特(湖人)、詹姆斯(騎士)、韋德(熱火)、安東尼(金塊)、奇德(小牛)、普林斯(活塞)、波許(猛龍)、布瑟(爵士)、威廉斯(爵士)、霍華(魔術)、保羅(黃蜂)、瑞德(公鹿)。
總教練是杜克大學知名的K教練(Mike Krzyzewski),包括雪城大學的教練博海姆和尼克總教練德安東及拓荒者總教練麥克米蘭,三人都是他的助理教練。
從這陣容來看,雖不盡完美,但大體上,還算一時之選。
所謂不盡完美,我與各界的看法差不多,這個十二人陣容,缺乏七呎以上的中鋒,唯一以中鋒球員入選的霍華,也只有六呎十一,在面對歐洲以高大為主的球隊,恐怕佔不了太多便宜。如果能多網羅一個鄧肯(馬刺)或卡門(快艇)這類能鞏固禁區的中鋒球員,會較好些。
不過,這支球隊的強項在「速度」,有能打內線的前鋒,如波許,也有老成持重的場上指揮官,如奇德,天才型的得分好手更多,布萊特、詹姆斯和安東尼都是,因此,我說它也算一時之選。
加上K教練在杜克大學的帶兵能力,一向被肯定,這支球隊還是有很大的機會拿下睽違已久的奧運男籃金牌。
我比較擔心的是,美國大學教練與球員之間的關係,與相處態度上,都與NBA球員不太一樣。大學球隊中的教練是球隊唯一的「明星」,從球員場外的生活到場上一個綁鞋帶的動作,都在教練的眼皮底下(管理),相當權威。
但在NBA的球隊,球員的基本動作和個人技巧都已純熟,球員因球隊交易之故,來來去去的,因此,教練的主要工作幾乎就是「磨合」全隊,每年球隊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動,如何整合不同的陣容,往往是教練責無旁貸的工作。
如果NBA教練以大學教練的方式來對待球員,若碰到比較會耍屌的球員,就很容易產生衝突,像多年前,史普利威爾在勇士隊時,因不滿教練卡西摩對他的「教導方式」,氣得掐教練脖子的事,就是因執教方式的落差所致。
我為什麼會提這點,主要是這批十二人軍團中,布萊特、詹姆斯、奇德、波許、韋德、安東尼等人,在母隊中即已是「一哥」,在新的球隊中,如何與其他的「一哥」相安無事,為共同的目標──金牌──打拚,同時,還要服膺教練至高無上的領導,說實話,我心中打一個問號。
如果以上我的擔心都不存在,本屆奧運的美國金牌之路上,最大的障礙才算掃除,但還有一些小障礙,必須拿出來提提。
首先,還是沒有夠高大中鋒的問題,這問題也反映在內線可能出線的弊病上。
歐洲球隊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基本教義派」,籃球講究的就是以內線打法為主,外線(不論是從外切內,或遠射)為輔,他們絕對信仰「籃球,離籃框越近越容易投進」這樣的概念,因此,球員的「成份」也以高大(高壯)為首選。
這樣的概念其實也反應在足球上,呈現的球風就是步步為營,團隊攻防,距目標(籃框或球門)盡可能最近時,再投球或射球,非必要,不輕易砍三分。在足球上,與南美的華麗腳法截然不同,籃球上,與美國(NBA)以個人秀為尚的風格也互異。
霍華的身體素質不差,身高也還算接近七呎的六呎十一(其實他真正的身高可能在六呎十左右,NBA球員的身高在登錄時,往往會多個一吋),但總不能要他一人每場都扛四十分鐘(業餘比賽時間)。
在內線高度不夠的情況下,不少球評認為,K教練應會採用類似聯盟太陽、小牛等隊的「小球戰術」,亦即,以速度來拖垮對手,在對方還沒有回神之際,到禁區予取予求。
如果以「小球」打法為主,曾在太陽隊待過多年的助理教練德安東,自然會成為主要的「設計師」,由於這套打法,非常倚重一個快速且傳導具高效率的控球後衛,奇德也會是場上最重要的執行官。保羅則是最佳替補人選。
接下來,對於奇德來講,擁有布萊特、詹姆斯這些單打能力太強的隊友,如何能將默契整合到,可以讓奇德來主導整盤攻勢,這是令我滿好奇的,比方說,奇德在交球給布萊特或詹姆斯時,很可能已預見到有個(對布萊特或詹姆斯而言)更好的傳球路線,給另一名隊友,而並非讓他們執行單打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布萊特或詹姆斯會不會「瞭解」奇德將球交給他的用意?
坦白說,我也不知道,因為這關涉到奇德與他第一個交球的對象,之間的默契。
這其實也是小球戰術的特色(某方面來講,也是缺點),就是沒有一種標準的得分方式,得分的那個球員,在進攻過程中,恐怕也不會很清楚最後會以哪一種投球方式或角度來取分。這點,比較一下擋切戰術,就會清楚我指的是什麼。
於是,又牽涉到另一個「小障礙」,就是奧運球場上採用的是業餘規則──區域聯防,這場打法對平均身高較高的球隊有利,如果對手在禁區站好各自的位置,如何將防守球員吸引出禁區外,是「小球戰術」在國際業餘規則上一個很有趣的「迷思」。
試想,你在外圍的傳導再快再犀利,對手在禁區內看你在「玩」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你的小球戰術自然就被瓦解,最後仍然得被歐洲球隊的「傳統打法」給牽著鼻子走,如此一來,勝算就不高了。
K教練在大學執教多年,對區域聯防當然不會陌生,但面對一支沒有七呎以上球員的隊伍,如何在長人陣中殺進殺出,委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支球隊的防守問題與進攻問題類似,都是缺乏高大球員。
如果碰上有加索兄弟的西班牙隊或其他隊型類似的球隊,就能讓美國一個頭兩個大,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加索哥哥在湖人隊的得分方式以空手切入拿球為主,這一套標準的長人打法,在講究盯人防守的NBA賽場上,如果遇到換防速度快的球隊,不見得有效,但要在大家都打區域的情況下,優勢就很明顯。
儘管普林斯的長手臂,對他防守有利,但也只能在外圍阻截對手路線時,可佔一點便宜,一旦對手的球出去,進到禁區內,普林斯的防守再強,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時,美國隊的鋒線球員,就得與對手比衝撞力和推擠力,得想方設法不讓對方的長人在禁區內拿球。
整體而言,我認為本屆奧運被各界關注的美國男子籃球隊,要重回金牌之林,難度不會比四年前在雅典奧運時更低,甚且有更為吃緊的情形。但,總有一種看不見的心理因素──十二個球員都像在為保護自己的身價,和保衛美國籃球聖殿的名譽而戰,也在主導著這次奧運籃球場上的成敗。
別小看這種精神力量,它一發酵,就能發揮摧枯拉朽的戰鬥力量,所到之處,都被夷為平地!
總教練是杜克大學知名的K教練(Mike Krzyzewski),包括雪城大學的教練博海姆和尼克總教練德安東及拓荒者總教練麥克米蘭,三人都是他的助理教練。
從這陣容來看,雖不盡完美,但大體上,還算一時之選。
所謂不盡完美,我與各界的看法差不多,這個十二人陣容,缺乏七呎以上的中鋒,唯一以中鋒球員入選的霍華,也只有六呎十一,在面對歐洲以高大為主的球隊,恐怕佔不了太多便宜。如果能多網羅一個鄧肯(馬刺)或卡門(快艇)這類能鞏固禁區的中鋒球員,會較好些。
不過,這支球隊的強項在「速度」,有能打內線的前鋒,如波許,也有老成持重的場上指揮官,如奇德,天才型的得分好手更多,布萊特、詹姆斯和安東尼都是,因此,我說它也算一時之選。
加上K教練在杜克大學的帶兵能力,一向被肯定,這支球隊還是有很大的機會拿下睽違已久的奧運男籃金牌。
我比較擔心的是,美國大學教練與球員之間的關係,與相處態度上,都與NBA球員不太一樣。大學球隊中的教練是球隊唯一的「明星」,從球員場外的生活到場上一個綁鞋帶的動作,都在教練的眼皮底下(管理),相當權威。
但在NBA的球隊,球員的基本動作和個人技巧都已純熟,球員因球隊交易之故,來來去去的,因此,教練的主要工作幾乎就是「磨合」全隊,每年球隊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動,如何整合不同的陣容,往往是教練責無旁貸的工作。
如果NBA教練以大學教練的方式來對待球員,若碰到比較會耍屌的球員,就很容易產生衝突,像多年前,史普利威爾在勇士隊時,因不滿教練卡西摩對他的「教導方式」,氣得掐教練脖子的事,就是因執教方式的落差所致。
我為什麼會提這點,主要是這批十二人軍團中,布萊特、詹姆斯、奇德、波許、韋德、安東尼等人,在母隊中即已是「一哥」,在新的球隊中,如何與其他的「一哥」相安無事,為共同的目標──金牌──打拚,同時,還要服膺教練至高無上的領導,說實話,我心中打一個問號。
如果以上我的擔心都不存在,本屆奧運的美國金牌之路上,最大的障礙才算掃除,但還有一些小障礙,必須拿出來提提。
首先,還是沒有夠高大中鋒的問題,這問題也反映在內線可能出線的弊病上。
歐洲球隊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基本教義派」,籃球講究的就是以內線打法為主,外線(不論是從外切內,或遠射)為輔,他們絕對信仰「籃球,離籃框越近越容易投進」這樣的概念,因此,球員的「成份」也以高大(高壯)為首選。
這樣的概念其實也反應在足球上,呈現的球風就是步步為營,團隊攻防,距目標(籃框或球門)盡可能最近時,再投球或射球,非必要,不輕易砍三分。在足球上,與南美的華麗腳法截然不同,籃球上,與美國(NBA)以個人秀為尚的風格也互異。
霍華的身體素質不差,身高也還算接近七呎的六呎十一(其實他真正的身高可能在六呎十左右,NBA球員的身高在登錄時,往往會多個一吋),但總不能要他一人每場都扛四十分鐘(業餘比賽時間)。
在內線高度不夠的情況下,不少球評認為,K教練應會採用類似聯盟太陽、小牛等隊的「小球戰術」,亦即,以速度來拖垮對手,在對方還沒有回神之際,到禁區予取予求。
如果以「小球」打法為主,曾在太陽隊待過多年的助理教練德安東,自然會成為主要的「設計師」,由於這套打法,非常倚重一個快速且傳導具高效率的控球後衛,奇德也會是場上最重要的執行官。保羅則是最佳替補人選。
接下來,對於奇德來講,擁有布萊特、詹姆斯這些單打能力太強的隊友,如何能將默契整合到,可以讓奇德來主導整盤攻勢,這是令我滿好奇的,比方說,奇德在交球給布萊特或詹姆斯時,很可能已預見到有個(對布萊特或詹姆斯而言)更好的傳球路線,給另一名隊友,而並非讓他們執行單打任務,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布萊特或詹姆斯會不會「瞭解」奇德將球交給他的用意?
坦白說,我也不知道,因為這關涉到奇德與他第一個交球的對象,之間的默契。
這其實也是小球戰術的特色(某方面來講,也是缺點),就是沒有一種標準的得分方式,得分的那個球員,在進攻過程中,恐怕也不會很清楚最後會以哪一種投球方式或角度來取分。這點,比較一下擋切戰術,就會清楚我指的是什麼。
於是,又牽涉到另一個「小障礙」,就是奧運球場上採用的是業餘規則──區域聯防,這場打法對平均身高較高的球隊有利,如果對手在禁區站好各自的位置,如何將防守球員吸引出禁區外,是「小球戰術」在國際業餘規則上一個很有趣的「迷思」。
試想,你在外圍的傳導再快再犀利,對手在禁區內看你在「玩」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你的小球戰術自然就被瓦解,最後仍然得被歐洲球隊的「傳統打法」給牽著鼻子走,如此一來,勝算就不高了。
K教練在大學執教多年,對區域聯防當然不會陌生,但面對一支沒有七呎以上球員的隊伍,如何在長人陣中殺進殺出,委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支球隊的防守問題與進攻問題類似,都是缺乏高大球員。
如果碰上有加索兄弟的西班牙隊或其他隊型類似的球隊,就能讓美國一個頭兩個大,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提到,加索哥哥在湖人隊的得分方式以空手切入拿球為主,這一套標準的長人打法,在講究盯人防守的NBA賽場上,如果遇到換防速度快的球隊,不見得有效,但要在大家都打區域的情況下,優勢就很明顯。
儘管普林斯的長手臂,對他防守有利,但也只能在外圍阻截對手路線時,可佔一點便宜,一旦對手的球出去,進到禁區內,普林斯的防守再強,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時,美國隊的鋒線球員,就得與對手比衝撞力和推擠力,得想方設法不讓對方的長人在禁區內拿球。
整體而言,我認為本屆奧運被各界關注的美國男子籃球隊,要重回金牌之林,難度不會比四年前在雅典奧運時更低,甚且有更為吃緊的情形。但,總有一種看不見的心理因素──十二個球員都像在為保護自己的身價,和保衛美國籃球聖殿的名譽而戰,也在主導著這次奧運籃球場上的成敗。
別小看這種精神力量,它一發酵,就能發揮摧枯拉朽的戰鬥力量,所到之處,都被夷為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