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6-07 19:36:08葛蘭特

〈世界盃發燒〉足球瘋,瘋不了老美

 為配合世界盃足球賽首次在亞洲開打,中國時報人間副刊連續幾天找了作家來寫相關的看法,有的人反對,有的人反駁,也有人持平而論……

 說實話,在受美式文化影響頗巨的台灣,儘管我相信仍有人會喜歡足球,但相對於棒球、籃球與撞球,甚至排球,這些球迷,絕對是少數。

 我不敢否定這些極稀有的球迷的喜好,畢竟他們是站在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這一邊(據說全世界的足球迷約在三十多億),但台灣,或說美國,甚而北美(加拿大與美國),為什麼始終對足球熱不起來?一直有人討論,卻也一直言人人殊。

 去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了一本《界外:足球和美國例外論》(Offside : Soccer and American Exceptionalism),由馬可威茲(A.S. Markovits)及哈勒曼(S.L. Hellerman)共同撰寫,從分析是美國人將足球拒諸門外,或全球對抗美式文化壟斷的角度切入,算是給這樣的議題提供了一個學術性的視野。

 場上二十個人踢來踢去,另兩個人把守兩邊,不讓那顆球被弄進家門的遊戲,有時候打了近一百分鐘,才一比零,這還算好的,還有不少時候,是零比零,雙方握手言和的,這實在不符合老美的作風。

 老美就是喜歡互有得分,最好一次能得多一點分的遊戲(或比賽),例如,籃球,最振奮人心的是,三分線外出手,球進還被犯規,加罰一球又進,連下四分。其次是切入籃下被犯,得分進算,還加罰一分……

 棒球呢?雖然也有過打滿九局,雙方零比零的情況,但一來,這機會少之又少(絕對比足球少),二來,它一瘋起來,也是可以十幾二十分的,而且,只要一支滿貫全壘打,一下子就能灌進四分,反觀足球,對方一個烏龍球與高難度的進球,平平都是一分,不會因為你倒掛金鉤入球,姿勢不錯,就多加一分。

 美式足球一個達陣就是十六分,冰球的得分也不難,所以,這些運動比起足球,更要讓老美接受。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總選在六月舉行,算算看,這期間,北美有哪些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美式足球倒是沒有賽事,棒球則是剛剛開始,這兩者還好;但是,冰球與NBA都來到了總冠軍賽的階段,很多球迷從季初一路陪伴著球隊與球員走來,要他們放棄快要到手的總冠軍賽事,投入另一個不太熟悉的運動,實在有點強人所難。

 馬可威茲和哈勒曼在著作中提到了全球對抗美式文化壟斷的觀點,的確是值得深思,但想了想,我還是認為,看球就是看球,應該扯不到那麼高深的領域去,事實上,八年前的一九九四年,世界盃足球賽就在美國舉行,國際足總(FIFA)作此安排其實是「司馬昭之心」,希望能讓足球推展到美國,以爭取更大的商機,美國當然知道,卻也並未排斥,目的也是在給自己的球迷一個認識足球的機會。

 但試驗的結果:足球依然是足球,老美依然是老美!

 你只要注意看美國隊的比賽,他們球員進球時的反應與其他隊有什麼不同,大略就能理解足球對老美的重要性之低是到什麼程度了。

 就算嘴巴不說,我們也都心知肚明:如果美國要傾全力發展足球,並在其國內組織職業賽會的話,恐怕所謂的世界盃,就只能看老美在玩了,那些歐洲、南美的球隊都要靠邊站!

 老美如此,台灣對足球運動的低靡,除了有一部分是因美國文化的影響之外,當然也有更多的原因是,沒有一個主事者願意有計劃的推動,再好的足球運動員,一旦被埋沒在棒球與籃球、撞球的呼聲中,也會洩了氣。棒球是台灣唯一較能端得上世界檯面的運動,風行有它的道理,籃球,在NBA進來之後,隨著相關商品的相輔相成(有人穿酷酷的籃球鞋逛街,但你聽過足球鞋有新款式嗎?),更是沛然莫之能禦。

 還好,流著同樣血液的對岸中國,這次首度踢進了世界盃會內賽,對抓住台灣球迷與非球迷的眼光多少有點幫助,不過,真正的球迷都了解,要不是日韓因主辦而佔去了兩個免費種子名額,讓亞洲區多出兩個名額的話,根本不會有中國隊的份;而非球迷呢?一想到這幾年中國在各種政治與非政治場合的無情打壓(連申辦亞運都能扯上政治),即使想真心替他們加油,恐怕也變得有點心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