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1-16 11:11:38葛蕾絲

還是談談《在黑暗中漫舞》

要怎麼說這部電影呢?

開場前,黑幕襯著背景音樂,(持續了一分鐘左右)導演要我們全神聆聽,以融入碧玉的世界.........

前半段, 我是在搖晃中看完,導演刻意用手提式攝影機來拍攝,經過營幕放大,即使坐在戲院後排的我,也禁不住頭暈目眩,像暈車暈船一樣不舒服,不過那樣的鏡頭張力很特別,左一個pan的鏡頭突然zoom in,或是不經意的zoom out 出來,讓人的視線不自覺跟著走,手法乾淨俐落。

碧玉飾演一個從捷克移民到美國,視力逐漸全盲的工廠女工,貧窮的她,拚了命的工作,只為存錢替自己的兒子動手術,她唯一精神的支柱,就是對歌舞劇的熱愛,那是她快要進入黑暗世界前,人生最璀燦的光芒,也是支持她在現實世界的殘忍對待中,最後一處釋放心靈哀傷的角落。

只不過,現實悲慘的遭遇,令人不堪,
碧玉碰到貪婪的人將她辛苦的錢偷走,碧玉只有殺了他,所有人都指控碧玉的罪行,她不辯解,也不設法洗冤,她唯一要做的就是趕快將這些辛苦存來的錢,去讓兒子動手術( 眼盲的病是家族遺傳...)她不要兒子像她一樣,看不到心愛的東西,享受不到擁抱人的感覺...

碧玉的演技還好,歌聲倒是增加了她的演技深度,那種發自心靈深處的吶喊,很震憾人心,尤其是當她沉醉在心中幻想的歌舞劇時,所有的場景和聲音,都是陪襯碧玉的節奏,火車汽笛、工廠的製造機具、法庭的法官,踢踏舞大師,陪審團,甚至是被她殺死的鄰居太太,
這些在現實生活中讓碧玉喘不過氣來的,都在她的想像中與她漫舞.......
黑暗中,所有的勇氣,都來自於歌舞的激勵。

不過,當我因為搖晃的鏡頭而快要嘔吐時,正好是劇情進入最慘忍令人最不舒服的那一段,真的很想起身就走,一邊埋怨起導演,就是想折磨觀眾,明明是好看的電影,偏要挑戰一般人視神經的忍受度,索性忍了下來,到了後面劇情,哭泣聲,抽噎聲錯落四起,劇情落幕後,所有音樂,聲音霎時終止,一片靜默,片尾字幕緩緩出現,只留下戲裡,觀眾的眼淚,以及隱隱的啜泣聲......

****************

後記:這篇曾經貼過,只是當時文章中有錯字,經網友來信指正,一直到現在這篇心得才重見天日,這麼一段時間,許多朋友也陸陸續續看過這部片。一起分享吧!

狼同學說:『我覺得此片讓我覺得最特別的是片中沒有一個絕對的好人或壞人,編劇沒有塑造一個無惡不做的大壞蛋,或做對誰的控訴。即使是陷害她的警官也令人同情,最後送她上吊繩的女警也是個好人, 整體來說每人都是有人性而講理的,但即使如此, 最後仍由一群好人造成一個大悲劇,這不是很具說服力的諷刺嗎?

陸同學說:『我倒是不關心這部劇情到底是不是悲劇,劇中的主角遭遇只是一小部分,真正感動人的是導演的安排,在歌舞劇以及現實的交錯中,讓人心情受到很大的震撼。至於主角最後的結局是不是太慘,倒不是那麼重要了。』

葛蕾絲還是想補充一點:『我覺得凱薩琳丹妮芙的氣質太太太好了,在這部電影當中,反而顯得突兀。』沒想到,陸同學馬上反駁:『反正其他的地方都不錯,那種小地方,根本不用去注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