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麵俱到的「西安」
文圖/吉士博
(本文發表於《金門日報副刊》2017年8月29日)
「不嫌麻煩嗎?」與我同行的朋友開始抱怨了,這是來西安的第九天,不經安排,幾乎一天一餐會遇到「泡饃」需要把厚實的乾饃掰成蠶豆大小,然後讓廚師與高湯一起「煮饃」,可能會有花生、豆芽、肉片、粉絲、或者皮蛋,一碗加上辣子與醋,是一種正餐選單的飽足項目。我倆一人一饃,掰了大半碗也吃了半,店主人舀了幾匙醬料,有黃芥末、蒜蓉、芝麻醬、不清楚的湯汁,切了幾條涼粉在饃上,要我們拌著吃,這是回民坊內的「滷汁涼粉」,根本不知道會有掰饃的儀式,朋友睨著我,我則耙了幾匙,芥末的嗆、醬汁軟化的饃、溫暖的涼粉脆脆的在嘴裡合一,這是離開西安前,最特別的有「饃」有樣!離開時,老闆娘特別問:「南方人,吃得慣嗎?」
(滷汁涼粉,西安必吃的一碗)
我比了大拇指,「特別有意思,好吃!」我抱著無憾告別西安,十來天的西安旅行,餐餐都是驚奇。第一天下飛機後,從咸陽機場到西安車站後開始尋芳覓食,吃的是「德發長」餃子宴,十來種餃子與涼菜可是非常飽,有鵝形、有蛙體、有象徵13皇朝孔洞的蓮蓬狀,最重要的還是最後一道1900年八國聯軍時慈禧太后避難來此所吃的雞肉珍珠餃子「太后火鍋」,餃子類別從水煮至油炸,最後以湯收尾,頗有餐飲上的品味層次。
(太后火鍋)
接著三天,我們在華山景區。先在華陰市逛西嶽廟,看著街邊等車的阿婆拎著一袋餅!我又開啟搜索糕餅的雷達,驚覺在對街的店內袋袋賣這「石子饃」!高陵區耐熱圓巧的黑石子,燒熱後,將麵餅置於石子之間,掃去熱石,凹凸不平的石子饃脆如餅乾,有花椒葉的、有鹽味的,搭著醬菜為餐,我拎著20片一袋上華山,車友說:「多少錢?」10元人民幣,他們連聲說沒買貴!實在!
(華陰市購買的酥脆石頭饃(石子饃),一袋20片10元人民幣,這是非觀光區的生活飲食)
從華陰開始,我們吃biángbiáng麵,傳說中文字最多筆畫的「biáng」,加了辣子的肉臊麵,在於麵條是桿子壓製而成。還有大刀麵、刀削麵,到了咸陽成了「廁所麵」,原來這是臊子麵,只是太好吃了,座位一路排到公用廁所邊而得名。麵條各有專一,醬料鹹度也都有自己的取捨,像是辣覺,非四川的感受,西安特別重視香氣,而不辣口。
(西安市回民坊的灌湯包,有非常多選擇!)
餅,在這兒都稱「饃」,餅乾是烤饃,饅頭是蒸饃,入鍋炸的是油饃,包菜肉就夾饃,祭祀用的是禮饃,看著大叔拎著一袋的不是白飯,是饅頭是饃!麵食在西安在黃河流域連貫的市鎮都有一套「麥」的飲食文化。「這兒要吃米少些,吃炒米吧!」店家說的炒米是炒飯,難有特色,還真的吃麵吧!西紅柿雞蛋麵是最常民的款式,是扯麵或褲帶麵都可以配上不錯的醬汁,吮吸起來別有風味。
(肉夾饃)
(西安市回民坊的新疆饃(食囊))
「同盛祥」百年老字號吃牛羊泡饃,館子內撥放影片指導著你如何將一圓烤餅生成一碗好麵食;「春發生」、「老孫家」與「祥盛和」同是老店,也以各自的葫蘆頭泡饃展現自個兒的饕客族群,「葫蘆頭」是唐代名醫孫思邈從自己葫蘆罐中取出秘方去除豬大腸腥騷味而得名,好幾家都有梆梆肉與葫蘆頭的泡饃可以嚐鮮;早餐可以吃北廣濟街口的「劉家菜盒」,除熟悉的韭菜盒子,還有牛肉與酸菜可選;或是「麻乃餛飩」湯與餡料都很西安;另一道「油茶麻花」即是炒鹹的茶煮成糊羹,泡上麻花,一份湯碗就可以吃到飽滿醬料的鬆軟麻花如油條,但是味道絕對是台灣吃不到的;不管哪家的灌湯包子都是排隊人潮,哪家的蛋菜夾饃都有矚目的顧客,還有「德懋恭」百年水晶餅傳香,小吃街的細長饊子、片狀的麻葉、各種絞狀的麻花,都是西安境內飽足麵食愛好者的特有風情,於是回台灣後的幾天,我們天天尋找白飯、炒飯、燴飯,十來天的麵食行旅似乎將一輩子的麵餅吃盡了。
(咸陽匯通夜市)
(匯通麵其實就是一種甜辣醬乾拌麵,因為今年去煤炭化,大家又以嶄新的一面呈現給各位)
回台前晚,我們住在咸陽,到匯通街吃「匯通麵」,是甜鹹辣醬拌煮的乾麵,看見一攤現擀的夾饃攤子,我們買了兩塊,攜回台灣,即使漫長的疲勞轟炸後,還是會想念麵麵俱到的西安有這麼好吃的饃與麵,掰到手痠也是無法再次感受的五感體驗。
(咸陽ㄅㄧㄤˋㄅㄧㄤˋ麵)
(咸陽廁所麵門口)
旅遊時間:2017年6月30-7月11日
旅遊地點:桃園直飛咸陽機場,在西安、華陰、白鹿原、咸陽等地自助旅行。
餐飲部分,可斟酌從文章中選取關鍵字檢索,或者提問,給予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