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5 11:49:41用心辦教育
引起學生學習動機的條件與方法
~~引起動機的條件與方法~~~
學習活動方面
1.向學生展現自己對教學的熱忱
由於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因此如果老師期待學生能對讀書感興趣及對學習有熱忱,那麼老師就必須先展示出自己對教學或學習的熱忱。熱忱是有感染性的,它表現在一個老師的聲音、表情、姿勢,以及一言一行上,但最明顯的區別則是態度上的差異,一個態度積極的老師,比較會去動腦筋設計課程,思考如何在一開始上課時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非抱持「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倦怠心態。表現熱忱的要點如下:
(1)上課前做好教學準備,使學生明瞭上課流程,做有效率的學習。
(2)常常以微笑面對學生,保持精神奕奕。
(3)抱持不斷學習的精神,與學生共同找尋答案。
(4)融入感情於教學內容。
(5)做學生終身學習的榜樣,多參與進修或研習的活動。
2.寓教於樂
所有學生都喜歡活潑的教學,而非死氣沉沉地坐一整天。因此,使教學過程能富於樂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老師能在介紹教學內容或安排學習情境時,盡量使其具有趣味性,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與意願,還能培養學生對讀書的終生興趣。我們可以掌握以下幾個要點來設計教學活動,以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過程:
改變學生感官模式:
感官模式包括了聽、看、說、動四方面,我們可以利用轉換學生的感官模式來達到新鮮的效果:聽,如聽錄音帶;看,如看影片、實物;說,如討論、辯論、演說、報告;動,如唱歌、演戲、戶外教學、競賽遊戲。
改變師生互動模式:
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可運用不同的互動方式:老師-全體學生;老師-各組學生;老師-個別學生;學生-學生。
(3)讓學生有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
3.使教學的內容具有挑戰性,但不使學生感到受挫
青少年其實具有想要挑戰自己的特性,因此,如果老師想要使學生不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無聊的事,那麼他就必須設計一些具挑戰性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但是具挑戰性並非指其過於艱鉅,否則將會造成反效果。主要分為三方面:
教學進行中:盡量在教學內容上做設計,使學生必須動腦思考,甚至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動者,而非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單向的傳輸。並記得為學生創造成功的學習經驗,培養其信心與成就感。
一堂課的最後幾分鐘:可靈活運用以下幾點策略:a.重點回顧,然後讓學生做這堂課的心得摘要;b.配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請學生針對問題作簡要回答或發抒感想;c.鼓勵學生針對課程內容提出疑問或建議。這些方法不但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更專注,同時也會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指派適當的作業:不論指定何種作業,老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瞭:為什麼要做這份作業?如何去做這份作業?怎麼做會做的最好?至於何種作業才是具有挑戰性的呢?下列兩種類型的作業可供參考:
預備性的作業:指學生在上課之前所做的預備作業。除閱讀教科書的傳統方式外,仍可以其他方式進行,如:收集各類相關文章、準備示範表演、觀察(如在家觀察金魚的活動)、聽廣播(如空中英語教學)、看電視(如一些知識性、時事性的節目)、參觀(如市立圖書館或博物館等)。
b.延伸性的作業:為了增強或延續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所指定的作業。指定時應使學生能應用其想像力和創造思考能力,如:設定與課程相關的主題讓學生做研究報告,或是針對課堂中所爭議的主題繼續加以探討。
4.使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的生活有關
如果老師能將學生所學的東西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及其周遭世界相結合,那麼學生才會覺得學習有意義,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可以利用以下幾點原則:
以生活的實例引出教學內容的概念:善用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教學的例子。如:一位數學老師可以利用統計學生喜愛的運動/食物/電視節目…的方式,引出"柱狀統計圖"的教學。
(2)配合節慶設計相關內容:當一些國家紀念的節日、傳統節慶或學校舉辦的特別活動來臨時,老師可配合生活氣氛實施教學。如:學校即將舉辦舞會,英文老師可教導相關的字彙、用語或句型。
(3)配合相關時事教學:當時事與課程相關時,即可把握時機加以說明,因為這個時候的學生對這個主題的關切度最高,因而將使他們對老師所教的內容有良好的吸收力,並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例1:颱風來襲:地球科學科目可討論「颱風如何成形」,地理科可解釋「土石流」等相關現象。例2:選舉競選期間:公民科可教導學生民主政治的素養,以及代議政治與選舉的關係。例3:今年(1998)的辜汪會談中,我國代表引用「波茨坦條約」:歷史科可趁機解釋波茨坦條約的內容、意義及簽訂的背景
5.建立師生之間的和諧
由於大部分的學生會將對老師的喜歡或厭惡投射到那個老師所教授的學科上,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學習那門學科的興趣,因此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是絕對必要的。此外,與老師關係良好的學生比較容易建立自信,對學習也會比較有信心。實行上有以下幾點可參考:
(1)開學前寫信或打電話問候學生,使學生對老師有熟悉感,減少隔閡。
(2)請學生到家中玩,縮短師生距離。
(3)可安排時間私下與每個學生作輕鬆的晤談,讓他們知道老師關心他/她,有問題可隨時找老師。
(4)對待學生方面,盡量公平,不論其出身背景。
6.學生表現好時即給予獎勵
為了讓學生知道老師注意到他/她的進步情形,當學生有好的表現時,必須馬上給予獎勵。根據行為主義的增強理論,這是刺激學生持續不斷有良好表現的最好方法。獎勵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口頭稱讚之外,如:可累計的貼紙、小卡片、榮譽榜、小獎品等。也可以讓學生在選擇考試成績時有某程度的自由(如:2次考試擇優),或給予自由運用的時間,或舉辦學生喜愛的活動。此外,為鼓勵程度較低的學生,可以另設進步獎。
7.傳達自己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信心
每個學生都渴望能夠獲得老師的肯定。因此,老師如果能傳達自己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信心,不但會讓學生有被尊重的感覺,也能幫助學生自我肯定並自我尊重,進而在學習上願意去嘗試,而比較不會輕易的放棄,或甚至是消極的逃避。
因此,老師可以常常使用一些正面積極的字眼激勵學生,如:「一個人要不斷嘗試後才知道自己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你們也是一樣!」或「老師相信你們每一個都做的到!」甚至鼓勵學生:不要說:「我做不到」,要說:「我試試看!」此外,老師要多讚美學生,避免使用否定或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但卻要適當,不要變成諂媚式或敷衍式的讚美,否則會造成反效果,甚至使學生覺得老師有意諷刺。
8.調查學生學習型態(learning style)
根據李珀老師的研究指出,學習型態可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其特徵差異如下表:
分析(左腦)
按部就班,專注於細節。
一次做一件事。
獨立作業。
喜歡有明確的評分標準。
不在意批評,不在意所學的與老師的個人經驗有無關連。
喜歡個別的競爭。
喜歡有選擇。
專注於手邊的工作。
分析問題要確實知道那兒做錯了。
不喜歡模稜兩可的問題。
非常投入正在做的事。
與規則、作業一致。
讀全部的概念。
統整(右腦)
在一步一步進行前需先通盤瞭解。
讓其他人先做。
喜歡團體的競爭。
因臉部表情而分心。
將老師教的與個人經驗連結起來。
很難接受批評。
喜歡與別人一起工作。
得到獎勵或口頭讚美之後會感覺較好。
常回答「視情況而定」。
能察覺事物的關係。
從文章中瞭解意思,並能領會言外之意。
因此,瞭解學生的學習型態,可以幫助一個老師瞭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個別差異,進而設計多種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的學生;也能幫助老師針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因材施教,給予其更多的學習機會。
9.讓學生自覺學習有價值
首先,老師必須要先相信其教學內容是有價值的。唯有如此,他才能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學習有價值,而且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老師可以讓學生知道每門學科所欲培養他/她的能力,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傳輸;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指出所學的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日常生活的相關性;也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與其興趣連結,如:歷史--愛聽故事、數學--愛推理、國文--愛閱讀、自然科--對自然界喜問為什麼…等。
10.提供學生良好的楷模
因為青少年的仿效力極強,因此老師可以從學生同儕和社群中找出成功的榜樣,以引起學生仿效的動機。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榜樣是符合期望的、會得到獎賞、鼓勵的,他們就會樂於跟進。但這個榜樣必須是學生所尊敬和認同的,最好是自然形成的,否則效果不大。因此一些青少年喜愛的公眾人物或明星也可以做為例子。此外,老師本身也是一個有效的實例。一個善於組織、計畫,具有熱忱和專業的老師,將是學生在課業並研究上最好的學習榜樣。
( 二)學習環境方面
1、建立一個安全有秩序的環境
a 以民主方式建立班規:班規的消極目的在維持學習場所的秩序,使
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積極目的則在培養學生自治能力與民主精神
。班規雖不是正式課程,卻是一種潛在課程 。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作
用。不但是學生直接學習的內容,還進一步影響學生在其他課程的
學習結果。在制定與遵守班規的過程中,基本上就是一種學習,學]
生從日常生活中學習規範與秩序,並內化成持久的態度,有助於養
成一種學習意志力。這是學習動機中不可或缺的內在驅力。
針對學習活動所訂定的班規有:上課不遲到、不早退、發言前先舉手、上課不可亂說話、考試絕不作弊等等。
b 給學生確定感:學生處於不安全、混亂的環境中,容易使他們對學習
失去興趣。除了使教室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和班級氣氛融洽之外,
制定班規也是給學生確定感的一個主因。學生如果能在生活上、課
業上,確實執行班規的話,也就不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了。
2、佈置合適的教室環境
a 整齊清潔:整齊清潔是教室環境的第一要件。如有可能,教師要使
每一件東西都有地方可以擺,例如可以利用壁櫥、書櫃等,用過的
東西要整理好。可利用下課時間把教室整理一遍,黑板擦乾淨,可
使下一堂課上得更愉快。
b 綠化美化:可在窗台或走廊上種花綠化,或是注意顏色的使用,例如
有陽光的部份用淺綠色、藍色的紙貼起來,陽光照不到的部份用橙
色、黃色的紙貼起來。也可以用美觀的圖片、陳列物、展示品展示
在圖釘板上,懸掛於黑板上、窗襤上,所有這些都能增添教室的生
氣。圖片最能增進教室的生氣,以已學過的題材為佳,並時時更換
陳列物,這些新奇和變化,可使教室更加漂亮。學生可組成委員會
,全班輪流地去展示及保存這些物品。
c 座位依教學內容作彈性變化:多數現代的學校,是以活動的椅子代
替固定的桌椅。雖然從控制便利的觀點說,行次排列有其好處,從
教育立場上而言,則極少具有優點。沒有一種教室座位的排列能滿
足所有的班級活動,教師要按學生們所作的工作而排列座位,例如
表四之一。
d 鼓勵性標語:老師要把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很明白的在標語上表現
出來。內容可由師生共同自定,達到理想後就更換。
e 具學習性的公佈欄:這些公佈欄包括:美言佳句、新聞焦點、生活
公約、優美詞語、動動腦、趣味問答、文字遊戲、猜謎,並配合各
科教學,專門收集各科有關資料,或加強已學過的重點。也可貼上 同學的美術及作文作品,鼓勵其他同學寫短評,最好有一種互動性 效果。
3、提供學習資源
a 帶學生認識學校的學習資源:有效能的老師,不像傳統老師把時間
花在組織課程或講課內容上,而是把時間用在介紹及簡化這些學習
資源,使學生能清楚方便的運用。例如,學校圖書館書被借走了,
在教室裡放一可供借閱的圖書,和複印資料。學生的閱讀量和使用
圖書館的積極度就會增加。此外,校外的資源也可以利用。學習資
源不僅包括書、文章、工作場所、實驗室設備等,還應該包括人的
資源。例如,有興趣幫助學生的人、輔導室等。老師自己也能向學
生提供自己的經驗,是有效資源之一。
b 利用學校資源設計教學:例如,工具、實驗室、地圖、投影片、錄
影帶、錄音資料、電腦等一些多媒體教材教法。
學習活動方面
1.向學生展現自己對教學的熱忱
由於什麼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因此如果老師期待學生能對讀書感興趣及對學習有熱忱,那麼老師就必須先展示出自己對教學或學習的熱忱。熱忱是有感染性的,它表現在一個老師的聲音、表情、姿勢,以及一言一行上,但最明顯的區別則是態度上的差異,一個態度積極的老師,比較會去動腦筋設計課程,思考如何在一開始上課時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非抱持「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倦怠心態。表現熱忱的要點如下:
(1)上課前做好教學準備,使學生明瞭上課流程,做有效率的學習。
(2)常常以微笑面對學生,保持精神奕奕。
(3)抱持不斷學習的精神,與學生共同找尋答案。
(4)融入感情於教學內容。
(5)做學生終身學習的榜樣,多參與進修或研習的活動。
2.寓教於樂
所有學生都喜歡活潑的教學,而非死氣沉沉地坐一整天。因此,使教學過程能富於樂趣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老師能在介紹教學內容或安排學習情境時,盡量使其具有趣味性,不但可以提升學生在學習上的興趣與意願,還能培養學生對讀書的終生興趣。我們可以掌握以下幾個要點來設計教學活動,以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過程:
改變學生感官模式:
感官模式包括了聽、看、說、動四方面,我們可以利用轉換學生的感官模式來達到新鮮的效果:聽,如聽錄音帶;看,如看影片、實物;說,如討論、辯論、演說、報告;動,如唱歌、演戲、戶外教學、競賽遊戲。
改變師生互動模式:
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可運用不同的互動方式:老師-全體學生;老師-各組學生;老師-個別學生;學生-學生。
(3)讓學生有自覺地參與學習活動的設計。
3.使教學的內容具有挑戰性,但不使學生感到受挫
青少年其實具有想要挑戰自己的特性,因此,如果老師想要使學生不覺得學習是一件枯燥無聊的事,那麼他就必須設計一些具挑戰性的教學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但是具挑戰性並非指其過於艱鉅,否則將會造成反效果。主要分為三方面:
教學進行中:盡量在教學內容上做設計,使學生必須動腦思考,甚至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動者,而非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單向的傳輸。並記得為學生創造成功的學習經驗,培養其信心與成就感。
一堂課的最後幾分鐘:可靈活運用以下幾點策略:a.重點回顧,然後讓學生做這堂課的心得摘要;b.配合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請學生針對問題作簡要回答或發抒感想;c.鼓勵學生針對課程內容提出疑問或建議。這些方法不但可以使學生在上課時更專注,同時也會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指派適當的作業:不論指定何種作業,老師必須要讓學生明瞭:為什麼要做這份作業?如何去做這份作業?怎麼做會做的最好?至於何種作業才是具有挑戰性的呢?下列兩種類型的作業可供參考:
預備性的作業:指學生在上課之前所做的預備作業。除閱讀教科書的傳統方式外,仍可以其他方式進行,如:收集各類相關文章、準備示範表演、觀察(如在家觀察金魚的活動)、聽廣播(如空中英語教學)、看電視(如一些知識性、時事性的節目)、參觀(如市立圖書館或博物館等)。
b.延伸性的作業:為了增強或延續學生在校內的學習所指定的作業。指定時應使學生能應用其想像力和創造思考能力,如:設定與課程相關的主題讓學生做研究報告,或是針對課堂中所爭議的主題繼續加以探討。
4.使教學的內容與實際的生活有關
如果老師能將學生所學的東西與他們的生活經驗及其周遭世界相結合,那麼學生才會覺得學習有意義,並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可以利用以下幾點原則:
以生活的實例引出教學內容的概念:善用生活中的實例作為教學的例子。如:一位數學老師可以利用統計學生喜愛的運動/食物/電視節目…的方式,引出"柱狀統計圖"的教學。
(2)配合節慶設計相關內容:當一些國家紀念的節日、傳統節慶或學校舉辦的特別活動來臨時,老師可配合生活氣氛實施教學。如:學校即將舉辦舞會,英文老師可教導相關的字彙、用語或句型。
(3)配合相關時事教學:當時事與課程相關時,即可把握時機加以說明,因為這個時候的學生對這個主題的關切度最高,因而將使他們對老師所教的內容有良好的吸收力,並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例1:颱風來襲:地球科學科目可討論「颱風如何成形」,地理科可解釋「土石流」等相關現象。例2:選舉競選期間:公民科可教導學生民主政治的素養,以及代議政治與選舉的關係。例3:今年(1998)的辜汪會談中,我國代表引用「波茨坦條約」:歷史科可趁機解釋波茨坦條約的內容、意義及簽訂的背景
5.建立師生之間的和諧
由於大部分的學生會將對老師的喜歡或厭惡投射到那個老師所教授的學科上,進而影響到他們對學習那門學科的興趣,因此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是絕對必要的。此外,與老師關係良好的學生比較容易建立自信,對學習也會比較有信心。實行上有以下幾點可參考:
(1)開學前寫信或打電話問候學生,使學生對老師有熟悉感,減少隔閡。
(2)請學生到家中玩,縮短師生距離。
(3)可安排時間私下與每個學生作輕鬆的晤談,讓他們知道老師關心他/她,有問題可隨時找老師。
(4)對待學生方面,盡量公平,不論其出身背景。
6.學生表現好時即給予獎勵
為了讓學生知道老師注意到他/她的進步情形,當學生有好的表現時,必須馬上給予獎勵。根據行為主義的增強理論,這是刺激學生持續不斷有良好表現的最好方法。獎勵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口頭稱讚之外,如:可累計的貼紙、小卡片、榮譽榜、小獎品等。也可以讓學生在選擇考試成績時有某程度的自由(如:2次考試擇優),或給予自由運用的時間,或舉辦學生喜愛的活動。此外,為鼓勵程度較低的學生,可以另設進步獎。
7.傳達自己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信心
每個學生都渴望能夠獲得老師的肯定。因此,老師如果能傳達自己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信心,不但會讓學生有被尊重的感覺,也能幫助學生自我肯定並自我尊重,進而在學習上願意去嘗試,而比較不會輕易的放棄,或甚至是消極的逃避。
因此,老師可以常常使用一些正面積極的字眼激勵學生,如:「一個人要不斷嘗試後才知道自己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你們也是一樣!」或「老師相信你們每一個都做的到!」甚至鼓勵學生:不要說:「我做不到」,要說:「我試試看!」此外,老師要多讚美學生,避免使用否定或傷害學生自尊心的字眼,但卻要適當,不要變成諂媚式或敷衍式的讚美,否則會造成反效果,甚至使學生覺得老師有意諷刺。
8.調查學生學習型態(learning style)
根據李珀老師的研究指出,學習型態可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其特徵差異如下表:
分析(左腦)
按部就班,專注於細節。
一次做一件事。
獨立作業。
喜歡有明確的評分標準。
不在意批評,不在意所學的與老師的個人經驗有無關連。
喜歡個別的競爭。
喜歡有選擇。
專注於手邊的工作。
分析問題要確實知道那兒做錯了。
不喜歡模稜兩可的問題。
非常投入正在做的事。
與規則、作業一致。
讀全部的概念。
統整(右腦)
在一步一步進行前需先通盤瞭解。
讓其他人先做。
喜歡團體的競爭。
因臉部表情而分心。
將老師教的與個人經驗連結起來。
很難接受批評。
喜歡與別人一起工作。
得到獎勵或口頭讚美之後會感覺較好。
常回答「視情況而定」。
能察覺事物的關係。
從文章中瞭解意思,並能領會言外之意。
因此,瞭解學生的學習型態,可以幫助一個老師瞭解學生在學習上的個別差異,進而設計多種教學方式,以滿足不同的學生;也能幫助老師針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學生因材施教,給予其更多的學習機會。
9.讓學生自覺學習有價值
首先,老師必須要先相信其教學內容是有價值的。唯有如此,他才能幫助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學習有價值,而且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老師可以讓學生知道每門學科所欲培養他/她的能力,而非僅僅是知識的傳輸;並且在教學過程中,指出所學的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日常生活的相關性;也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與其興趣連結,如:歷史--愛聽故事、數學--愛推理、國文--愛閱讀、自然科--對自然界喜問為什麼…等。
10.提供學生良好的楷模
因為青少年的仿效力極強,因此老師可以從學生同儕和社群中找出成功的榜樣,以引起學生仿效的動機。讓他們知道這樣的榜樣是符合期望的、會得到獎賞、鼓勵的,他們就會樂於跟進。但這個榜樣必須是學生所尊敬和認同的,最好是自然形成的,否則效果不大。因此一些青少年喜愛的公眾人物或明星也可以做為例子。此外,老師本身也是一個有效的實例。一個善於組織、計畫,具有熱忱和專業的老師,將是學生在課業並研究上最好的學習榜樣。
( 二)學習環境方面
1、建立一個安全有秩序的環境
a 以民主方式建立班規:班規的消極目的在維持學習場所的秩序,使
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積極目的則在培養學生自治能力與民主精神
。班規雖不是正式課程,卻是一種潛在課程 。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作
用。不但是學生直接學習的內容,還進一步影響學生在其他課程的
學習結果。在制定與遵守班規的過程中,基本上就是一種學習,學]
生從日常生活中學習規範與秩序,並內化成持久的態度,有助於養
成一種學習意志力。這是學習動機中不可或缺的內在驅力。
針對學習活動所訂定的班規有:上課不遲到、不早退、發言前先舉手、上課不可亂說話、考試絕不作弊等等。
b 給學生確定感:學生處於不安全、混亂的環境中,容易使他們對學習
失去興趣。除了使教室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和班級氣氛融洽之外,
制定班規也是給學生確定感的一個主因。學生如果能在生活上、課
業上,確實執行班規的話,也就不會有無所適從的感覺了。
2、佈置合適的教室環境
a 整齊清潔:整齊清潔是教室環境的第一要件。如有可能,教師要使
每一件東西都有地方可以擺,例如可以利用壁櫥、書櫃等,用過的
東西要整理好。可利用下課時間把教室整理一遍,黑板擦乾淨,可
使下一堂課上得更愉快。
b 綠化美化:可在窗台或走廊上種花綠化,或是注意顏色的使用,例如
有陽光的部份用淺綠色、藍色的紙貼起來,陽光照不到的部份用橙
色、黃色的紙貼起來。也可以用美觀的圖片、陳列物、展示品展示
在圖釘板上,懸掛於黑板上、窗襤上,所有這些都能增添教室的生
氣。圖片最能增進教室的生氣,以已學過的題材為佳,並時時更換
陳列物,這些新奇和變化,可使教室更加漂亮。學生可組成委員會
,全班輪流地去展示及保存這些物品。
c 座位依教學內容作彈性變化:多數現代的學校,是以活動的椅子代
替固定的桌椅。雖然從控制便利的觀點說,行次排列有其好處,從
教育立場上而言,則極少具有優點。沒有一種教室座位的排列能滿
足所有的班級活動,教師要按學生們所作的工作而排列座位,例如
表四之一。
d 鼓勵性標語:老師要把自己對學生的期望,很明白的在標語上表現
出來。內容可由師生共同自定,達到理想後就更換。
e 具學習性的公佈欄:這些公佈欄包括:美言佳句、新聞焦點、生活
公約、優美詞語、動動腦、趣味問答、文字遊戲、猜謎,並配合各
科教學,專門收集各科有關資料,或加強已學過的重點。也可貼上 同學的美術及作文作品,鼓勵其他同學寫短評,最好有一種互動性 效果。
3、提供學習資源
a 帶學生認識學校的學習資源:有效能的老師,不像傳統老師把時間
花在組織課程或講課內容上,而是把時間用在介紹及簡化這些學習
資源,使學生能清楚方便的運用。例如,學校圖書館書被借走了,
在教室裡放一可供借閱的圖書,和複印資料。學生的閱讀量和使用
圖書館的積極度就會增加。此外,校外的資源也可以利用。學習資
源不僅包括書、文章、工作場所、實驗室設備等,還應該包括人的
資源。例如,有興趣幫助學生的人、輔導室等。老師自己也能向學
生提供自己的經驗,是有效資源之一。
b 利用學校資源設計教學:例如,工具、實驗室、地圖、投影片、錄
影帶、錄音資料、電腦等一些多媒體教材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