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16 23:01:24gohole

懸念

  前幾日和L討論起一些有關於他畢專劇本的某些梗概,那樣的對話彷彿讓我重新陷入某種瀰漫全身揮之不去的焦慮場域,通訊軟體的窄小視窗裡充滿許多質疑、一口氣地長段回答以及數量眾多的問號。

  我也曾如L一般陷入這種疑心生暗鬼的生活,從主題設定(所有紀錄類作品的命運都取決於題目!)設定受訪者(她他們真的會願意把自己的歷史交給三個陌生人,其中一個傢伙還不懷好意的拿著DV CAM!)到最後的畢展與電圖館的播放(事後回想總是臉紅不已的大放厥詞)

事後總是想起剛開始嘗試文字創作時寫的《思考爬蟲》

「人類到底該不該思考呢?

想的時候,腦袋好似爬滿了千萬隻的蛆蟲

牠們啃食著模糊不清的神智
這種痛苦

不想

自己又好像是一隻完完整整的肥蛆」

  除了對作品本身的要求之外,對於自己虛擬出來的「觀眾」更是在自己的腦中無情地批判,萬頭鑽動的蛆蟲啃食人類對安定感的基本需求。只要有某種意外或變數在我面前無情地引爆,都足以讓我弓起身子,張牙舞爪的肆意發洩。例如C和我對於作品本身的題材拉鋸(新聞與紀錄片觀點的對幹?),片子放映前竟無法克制地想起去年校內畢展兩部紀錄類影片放映時,許多學弟妹就像被狙擊手一槍打爆腦部無力地趴倒在座位上。

  那段時間,我在三種感光度的世界不斷的輪迴,首先是我剪接的晦暗房間,我常常在某個時刻睡去,然後爬起繼續夢遊式的剪接;再來是那段時間支撐我經濟來源和群居感的打工處,數不清的日光燈管讓每一處都那麼清楚地曝曬出所有事物的輪廓,從一處極暗甚至帶點猥褻的御宅族暗室到了一個反差極大的資本主義場所,你必須得從一個類野獸的生命體轉換到一個被人類社會接受的境況;最後是讓我失去觀感,一片灰濛濛的校園裡,我們(我、C、L以及艾瑞克)一起坐在筆記型電腦前看著我一次又一次處理過的東西。

  這樣的經驗讓我在看到駱以軍在今年再版《降生十二星座》(原身《我們自夜闇的酒館離開》)所寫的序時,內心掀起某種激動的翻攪。

『如今回想,那樣的書寫時光,真像《太平之甍》裡,那幾個渡海到中國、耗費了大半生抄寫經文,回航時卻遭逢颶風船難,大批手經沉入海底的日本僧人。過去、此刻和未來全在一混沌夢境的狀態,像從整個洶湧的「真實世界」之時間河流脫離開來,獨自在一封閉淤淺的小水窪裡打轉。只要有一個念頭:「這一切只是徒然罷了。」繫住那一切孤獨、疲憊、重複行動的執念繫繩就會繃斷』

但是,這是理所當然的步伐,當你回頭凝視這段過程時,才發覺這充其量只是基本配備,就好比學跑之前得先站起來那樣的正常。

 下一個作品呢?這是一場熱情與運氣的懸念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