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講錄~1(註解及五重玄義介紹)
--道源老法師主講—
首先介紹幾部阿彌陀經的註解:一部是蓮池大師的「彌陀疏鈔」,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八位的祖師,他著了阿彌陀經的疏,恐怕我們不懂得這個疏,再作個鈔,鈔是解釋疏的,疏是解釋經的,所以就叫「阿彌陀經疏鈔」;另外一部是蕅溢大師的「彌陀要解」,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位的祖師,他註的「彌陀要解」,在一切阿彌陀經的註解之中,是最好的一部註解。但是「彌陀要解」不太好懂,要想懂得這部「彌陀要解」,我再介紹兩部註解:一部是圓瑛法師的「彌陀要解講義」,一部是寶靜法師的「彌陀要解親聞記」,看這兩部就可以懂得「彌陀要解」了。諸位要是發心研究阿彌陀經,就看這幾部註解;但是我要勸導諸位,你不是看一遍就可以了解,最好多看幾遍。佛經的道理很高深,你看阿彌陀經的經文不是很好懂嗎!看了「彌陀要解」反而不好懂,那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蕅益大師把這部阿彌陀經裏面的深奧道理都發現出來了,所以你看一遍是一遍的道理,看兩遍是兩遍的道理,多看幾遍你懂得道理就越多。
解釋佛經,必須「分科判教」。不分科,不知經文之節段,不判教,不知經義之淺深。釋經的方法,以天臺宗與華嚴宗為最完善,天臺宗用的是「五重玄義」,華嚴宗用的是「十門分別」。此次解釋阿彌陀經消文、釋義、顯理、分科、判教,悉皆依據「彌陀要解」。但有一點與「彌陀要解」不同,就是不與四教相配合。因為初學的人,不懂天臺四教,若與四教配合得越詳細越看不懂。「彌陀要解」用的天臺宗「五重玄義」,即「名、體、宗、用、教」。
第一釋名:即解釋一經的名題。佛經雖多,其題目之取材不出三種,即人、法、喩,其組織之方式不出七種,即「單三、複三、具足一」等七種立題。單三者:一、單人立題,如本經。二、單法立題,如「湼槃經」。三、單喩立題,如「梵網經」。複三者:一、人法立題,如「文殊問般若經」。二、人喩立題,如「如來師子吼經」。三、法喩立題,如「妙法蓮華經」。具足一者:即人、法、喩具足立題,如「大方廣佛華嚴經」。本經叫做「佛說阿彌陀經」,能說的佛及所說的佛,皆是究竟覺悟的人,故為單人立題。
第二辨體:本經以實相妙理為體。一句彌陀名號,體即法界,故本以實相妙理為體。
第三明宗:本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的宗要。非信不足以啓願,非願不足以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以滿所願,而證所信。故依信、願、行為本經之宗要。
第四論用:論用者,論其功能力用。本經以往生極樂,圓證三不退為力用。
第五判教:教者,聖人被下之言,略稱「言教」。即是如來所說之經,皆名為「教」。天臺宗分判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之經為「藏、通、別、圓」四教。「藏教」即小乘教。「通教」即通於小乘,通於大乘之初始大乘教。「別教」即別為菩薩所說之大乘教。「圓教」即圓融無礙,圓攝諸教最高之大乘教。圓教之經有二部,即華嚴經與法華經。澫益大師則判釋阿彌陀經為圓教,他說:「華嚴之奧藏,法華之秘髓,皆在此經」!華嚴經最後一品,即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故本經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為華嚴深奧之藏。法華經偈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本經專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必得成佛,故為法華秘密之髓。因此判本經為圓教。
以上略講天臺宗之五重玄義,以下開始講解本經之題目及譯經之人。
下一篇:佛說阿彌陀經講錄~2(講解經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