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驗主義之一神與萬靈論辯
愛默生
Emerson, Ralph Waldo
(1803.5.25,美國 麻薩諸塞州 波士頓∼1882.4.27,麻薩諸塞州 康科特)
美國演說家、詩人和散文作家,也是新英格蘭超驗主義(Transcendentalism)運動的領袖。
其父威廉•愛默生教士是一位論派牧師和藝術的贊助人。愛默生繼承了從清教徒時代起便一直吸引他直系祖輩的神學職業。他母親哈斯金斯(Ruth Haskins)的娘家則是堅定的英國國教派,他曾受過一些英國國教派作家和思想家的影響,如寇德華斯(Ralph Cudworth)、雷頓(Robert Leighton)、泰勒(Jeremy Taylor)和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等。
1811年5月12日父親去世,他主要由姑姑瑪麗•穆地•愛默生認真照顧。1812年進波士頓公立拉丁學校上學,在此他寫的幼稚詩句獲得鼓勵,文學才能得到肯定。1817年進哈佛學院,開始寫日記,這可能是在美國出現的對「心智進展」做出的最不尋常的紀錄。1821年畢業。一面教書,一面準備考哈佛神學院的在職研究生。1826年取得在一位論社區佈道的執照,但生病延緩了他事業的發展,一直到1829年才在波士頓第二教堂被按立為一位論牧師。他的傳道開始有了名氣,職位似乎有了保障。1829年娶塔克(Ellen Louisa Tucker)為妻,但她在1831年罹患肺結核病去世,他非常悲痛,開始對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職業產生懷疑。其實在前幾年中他已開始懷疑基督教教義了。他的哥哥威廉(已去德國)早已使他熟知新的對《聖經》的批判意見和對那些神蹟的歷史真實性產生懷疑。愛默生自己的佈道,從一開始就異乎尋常地不講傳統教義,而是對個人心靈運用的探討,顯示出唯心主義的傾向,並宣揚他的自力更生和自給自足的個人教義。的確,他的佈道已擺脫了基督教所有外在的或歷史的支撐物,將基督教放在人對普遍的道德法律的個人直覺基礎上,以及對個人的考驗成就道德高尚的一生。此時他對一位論已失去興趣,1832年脫離教會。
離開教會後,他就尋求比奇蹟的歷史證據所承認的更為確實對上帝的信念。他希望得到自己的啟示──即上帝的直接的和立即的宗教經驗。他離開佈道壇後即前往歐洲。在巴黎他看到了朱西厄(Antoine-Laurent de Jussieu)收藏的按進化順序排列的自然標本,這使他相信人和自然有著一種精神上的對應關係。在英國,他拜訪了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和喀萊爾(Thomas Carlyle)。1833年回到美國後,他開始寫《論自然》(Nature),成為受歡迎和具有影響力的演說家。1834年定居麻薩諸塞州康科特,翌年,和傑克森(Lydia Jackson)結婚,過著寧靜的家庭生活,這對他的工作十分重要。
1830年代愛默生成為獨立的文人。這10年間,越來越多其他的知識份子和他一樣產生了懷疑並遇到困難。在這10年之前他個人的宣言──《論自然》、《論美國學者》和《神學院致辭》──已將一群後來被稱作超驗主義者的人聚集在一起,而他被普遍認定為超驗主義者的發言人。1836年他在波士頓出版了不具名的小冊子《論自然》,只有95頁,協助創始了超驗主義。找到了他心靈疑問的答案後,形成了他基本的哲學。後期所寫的作品幾乎都是他最初在這本書中提出的觀點的延伸、補充或修正。
比起反對一位論派所始終相信的那些奇蹟的歷史真實性,愛默生對宗教所抱持的懷疑更深。牛頓發現的關於宇宙的物理上機械論概念以及他在哈佛學過的洛克的知覺的心理學都讓他得不到安寧。他覺得在唯理論的哲學家認為組成世界的機械的因果鏈中沒有自由意志的立足之地。人不能透過思想和直覺去認識世界,只能透過知覺去認識世界,它決定了人們的肉體和心理;但它也讓人們成為環境的受害者,其過剩的智力並無法真正查明現實。
愛默生再一次堅稱人類有能力超越由感官經驗和事實組成的唯物世界,並意識到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精神以及人類自由的潛力,從而從18世紀唯理論的絕境中開拓出一門唯心主義哲學。人要深入自己的內心和自己的靈魂就能找到上帝,而且從這種開明的自我意識出發,會依次出現行動的自由以及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意識的指令去改變個人世界的能力。因此人的精神復活是由屬於個人對神性的「超靈」(oversoul)的親密個人體驗引起的, 這「超靈」存在於並滲入萬物和一切有生命的物體中;要是有人不辭辛勞去尋找它,就能接近它。愛默生闡明人依靠「理性」(對他來說,理性代表對永恆真理的直覺意識)和依靠「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理解是收集普遍的感覺資料和物質世界的邏輯領悟)。愛默生的自給自足和自我滿足的教義源自他的這樣一個觀點:人只需在自己的內心尋找精神指引(迄今一直在國教的範圍)。另外,人必須有勇氣做自己,並且根據他直覺獲得的戒律,人活著就要相信自己內心的力量。
顯然,這些想法遠不是愛默生一人創立的,很明顯的,愛默生在形成這些想法的過程中受到先前讀過的新柏拉圖主義的哲學著作、柯立芝以及其他歐洲浪漫主義作家的著作、斯維登堡(Emmanuel Swedenborg)的著作、印度教哲學及其他來源的影響。愛默生和其他表達類似超驗主義的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的才能,他是一位講求優雅文體的作家,能夠把思想表達得很清楚,並且很有眼光。他的哲學講解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和一種有機的統一,其累積的效果對當時讀者的想像力有高度的啟發,極能振奮人心。
在《論美國學者》(
1840年他協助創辦超驗主義雜誌《日晷》(The Dial),起初由富勒(Margaret Fuller)編輯,後由愛默生自己編輯,為超驗主義者想呈現給美國的新思想提供了一個渠道。雖然雜誌過沒多久就停刊了,但還是提供了這一學派的年輕成員一個集合點。他把自己的講稿彙編成兩冊《論文集》(1841、1844),這使他聞名世界。在《論文集》第一冊中,愛默生加強宣傳道德個人主義的思想,並講述自恃的道德觀念,自我修養的責任以及自我表現的需要。第二冊則表明愛默生使自己早期的唯心主義適應現實生活的局限性;後期作品表明對現狀的默認日益增多,對自己的依靠減少,對社會的尊重增加,並覺察到天才也有模稜兩可和不足的地方。
他寫的《代表性人物》(Representative Men, 1849)包含了柏拉圖、斯維登堡、蒙田、莎士比亞、拿破崙和歌德等人的傳記。在《英國人特性》(English Traits)一書中,他對自己的根──英國民族作了性格分析。他最成熟的作品是《人生的行為》(The Conduct of Life, 1860)一書,主要反映了作者全面的人文主義觀點,也充分意識到人的局限性。這本書可被認為是部分在懺悔。愛默生的《詩集》(1846)和後續的《五月節》(May-Day, 1867)奠定了他成為美國主要詩人的地位。
到1860年代,愛默生在美國的聲譽已很穩定,歲月磨去了對他反叛的新奇感,他也逐漸適應了社會。他繼續頻繁地發表演講,但是他在1860年代後的作品顯示出其智力逐漸衰退。新的一代只曉得老愛默生,已吸取了他的教導,而想不起這些教導曾惹來激烈的批評。1882年去世後,他變成「康科特智者」(Sage of Concord),被剝奪了身為解放者的權力,並被列入他曾致力於摧毀的十分傳統的名人中。
愛默生在1834年和美國內戰期間的全國巡迴演講中,其聲音和辯才支撐了數千人的信念。他是把歐洲的美學和哲學思潮傳進美國的文化中間人,是「美國文藝復興」(1835∼1865)那一段文學輝煌時期的領袖。愛默生是歐洲浪漫主義在美國的分支──超驗主義的主要代言人,為當時美國的宗教、哲學和道德運動指引了方向,這種運動尤其強調要相信每個人的精神潛能。
以上引述網路上抹某篇文章
主人公的宗教背景
讓他一開始崇尚神跡
到懷疑
最後因妻子的因病過逝
他所信仰的宗教
卻沒出現神蹟
而脫離
另創
超驗主義
要個人去感受超靈存在
跟超靈溝通
進而溶入自然
東方認定
萬物皆有靈
感覺上
好像跟主人公的想法一樣
事實上
主人公
只是把要經由神職人員來認證的神蹟
轉為個人的體驗
超靈本質上還是上帝
還是會有神蹟
而認定的角色不同罷了
在一神的骨架上包上萬靈的外衣
與東方的自然萬靈
有本質上的歧異
未完 待續
這也變成網誌了
@@
也太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