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5 12:29:32本紳設計
「說話」這件事(網路文章)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除非你不需要接觸人,否則你我一定有機會與他人說話。但有時我們不免要責問自己:剛剛怎麼說得那麼糟!只有偶然的情況會沾沾自喜,為所說的美言感到高興。這樣的經驗你曾經有過嗎?
就不同領域的學習來說,常常是要用心才能學得好。天份固然有一部分,可是後天自己的努力更是重要。然而「說話」這件事,卻是有它特別之處。在此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體會,那就是說話要經過頭腦、要經過心。
我自己在與人互動時就曾經因為沒用心:不記得自己說了什麼,或說的話不得
體,而懊惱自己的表現。後來我漸漸學習及了解,說話要經心而不是隨便說。因為有的人是非常敏感,或對用字遣詞非常講究的;為了維護和諧的關係就必需注意這些細節。例如:我以前大學住校,有一次要從家裡去學校時,我跟爺爺說我要回學校了。沒想到他板著臉說:「學校是『去』不是『回』!」以後我跟他老人家說話就會考慮他的這個觀點,免得惹他不悅。我也體會到:對他來說只有家才是可以「回」的。
體,而懊惱自己的表現。後來我漸漸學習及了解,說話要經心而不是隨便說。因為有的人是非常敏感,或對用字遣詞非常講究的;為了維護和諧的關係就必需注意這些細節。例如:我以前大學住校,有一次要從家裡去學校時,我跟爺爺說我要回學校了。沒想到他板著臉說:「學校是『去』不是『回』!」以後我跟他老人家說話就會考慮他的這個觀點,免得惹他不悅。我也體會到:對他來說只有家才是可以「回」的。
又例如:當我與外子剛結婚不久有時,會以「你爸爸」、「我媽媽」這樣來區分是在說誰的爸媽,感覺是分別得很清楚,甚至有劃分彼此的感覺。後來覺得這非長久之計,就漸漸發展一套彼此感覺都不錯的方式,改稱夫家的父母為「老爸、老媽」,而以「阿公、阿嬤」來稱娘家的父母。
類似的道理也可以運用在人際關係上。當你想跟說話的對方區隔開來時,就要把「你、我」說得明顯而刻意;反之,如果你想拉近彼此的距離,就要常常說「我們」如何如何。
舉例來說:
舉例來說:
一對兄妹正在為「是誰該去洗碗」爭吵,哥哥說:「今天是第『五』個禮拜天,所以該『妳』這個『單』週洗碗的去洗!」在這裡由於哥哥要強調他所說的『重點』,很可能在語氣上或表情上都會加強表現。
妹妹可能會覺得自己吃虧,就想拉攏哥哥一起來洗碗,所以她說:「哥~,『我們』一向都是互相幫忙的,不是嗎﹖今天也要『一起』來做家事,才像『一家人』嘛!」通常你的問話要贏得對方越多的「Yes!」肯定的回答,才比較有可以繼續下去的可能性。
又如果說話的兩方、三方並不熟悉,互相又找不到共同的話題,就有可能發生尴尬的安靜場面,或有人顯得有些焦慮。這時其實不需硬擠出話題,有時微笑以互解尴尬,可能比亂說一些言不及義、甚至事後感覺不妥的話好。有時候允許彼此之間有些空檔、或歇息的時候也是很自然的。
說話本來是為著溝通各人的意見、交換彼此的看法、或交流情誼的,但如果是為了消除不安而說出的話,卻常常可能因為未經思索、或情緒緊張、思緒紊亂反而壞事。比較安全妥善的作法是先聽別人在說什麼,及他們是怎樣說的。
如果有人說話很快又動作很多,而你是慢條斯理、或要想很久才想到要說什麼,有時候快的一方就沒耐心、也講不下去了。所以不妨稍微注意你周圍的人是快或慢,萬一感到自己沒辦法跟得上快的節奏,那就安心做個好聽眾,好好聽完對方說的再回應還來得及。
一個會聽人說話的好聽眾,有時比一些搶著插話、忙著回應的人,更受朋友們的歡迎呢! 只要你偶爾簡短的回應,支持對方繼續說、自己專心聽就可以了。這對已婚的夫妻是很重要的提醒;對自認不擅長說話的人,也是一種安心的感覺吧?
話說每個人都在說話,但看我們是否把握不同的機會,學習怎麼說可以使我們的人際關係、家庭生活、或職場生涯更令自己滿意開心!
下一篇:國中生比腕力 喀!骨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