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5 12:47:16

秦德純將軍與七七(轉貼)上

●民國廿六年(一九三七年)日本軍隊入侵中國,挑起「七七事變」的時候,我正在北平讀書,對堅決抗日的第廿九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敬佩抗日名將秦德純將軍。
當時,他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市長。該軍雖然是一個軍的稱號,卻擁有近十萬官兵,是保衛華北五省的主要軍事力量,它的武器裝備雖然十分簡陋,但堅決抗日的士氣十分高漲。由於宋哲元軍長請假回原籍山東省親,華北軍政事務暫由秦德純主持工作。

七七事變前因後果

日本軍閥於民國廿六年七月七日夜,藉口日軍在盧溝橋附近演習之一中隊,在整隊回防時,突被駐盧溝橋廿九軍部隊射擊,因而走失士兵一名,指被廿九軍官兵劫持進入盧溝橋城(即宛平縣城),要求率隊入城檢查。

經我方峻拒後,至第二天拂曉前,日方調集其北平附近的豐臺駐軍,向我方宛平縣城進犯;我方為維護領土完整及主權獨立,遂奮起應戰,掀起中日全面戰爭之序幕。此一持續八年之久的抗日戰爭,表面上雖導源於一偶發事件,實質上,日本早已處心積慮,進行侵略陰謀。

日本明治維新後,接受西方科學文明,革新內政,發展工業,軍事裝備趨向現代化,國勢蒸蒸日上。經過日俄、中日兩次戰爭勝利,日本少壯軍人驕縱跋扈,不可一世,遂積極向外擴張侵略。

秦德純將軍與日本退役大將松井石根,和北平日本駐屯軍特務機關長松室孝良大佐等多次交談,得知日本的侵略目標,一為北進佔據滿蒙,以阻遏蘇聯之東進與南下;一為南進征服中國,以驅除歐美勢力於中國及亞洲之外,完成亞洲為亞洲人之亞洲,實際上即為日本人之亞洲,藉以稱霸世界。

但無論日本之北進或南進,均以進佔中國東北、華北及中國內地為第一步驟。松井石根大將要求秦德純將軍也參加「大亞細亞協會」,但被拒絕,秦將軍斬釘截鐵地對松井說:「我不願意參加這個組織。」

民國卅一年二月(一九三二年),日本宣布東北獨立成立滿洲國,滿洲國包括東北遼吉、黑三省外加熱河省,為了使其軍事行動合法,日本人把溥儀誘至東北做傀儡皇帝。

紐約大學歷史學博士傅虹霖認為:當此緊要關頭,蔣介石正準備發動對共產黨的第五次圍剿,由於這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致使日本進犯熱河省時,竟未遇到中國軍隊的認真抵抗,在短短十天的時間,就占領了全省。

民國廿二年(一九三三年)春,日本又揮兵南下,進窺我長城沿線之古北口、喜峰口、冷口各要隘。在以上各地激戰近三個月。同年五月三十一日,中日簽署了塘沽停戰協定,我方全權代表為熊斌;日方代表為關東軍參謀副長岡村寧次。協定重要的條件是:

一、中國軍隊立即撤退由延慶到昌平、高麗營、順義、通縣、香河、寶坻、寧河及蘆台一線的西南地區。

二、日本軍隊不再向中國軍隊進攻,並撤退到長城。

塘沽協定簽字後,中國保有平津及其以東地區,但也因為這一個協定,不久的將來,殷汝耕在日本的卵翼下,成立了「冀東自治政府」,脫離中央,陷北平、天津於風雨飄搖中,岌岌不保的局面。

傅虹霖博士認為該協定實際上使中國當局承認了日本佔領東北三省和熱河的既成事實,並把位於北平、遼寧、綏遠兩條鐵路線以北的地區劃為非軍事區,這標誌著日本人的征服大獲全勝,從此華北門戶大開,中國的腹地置於日本直接威脅之下。但是,這些並未滿足日本的慾望,由於日本武力赫赫的征服和中國唯唯諾諾的退讓,更加助長了日本軍人的野心。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日,日本關東軍副參謀長板垣征四郎,提出將滿洲國作為進一步進犯中國的基地。目標:首先佔領內蒙和華北,然後佔領整個中國。

此建議得到關東軍總司令本庄繁的批准,由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執行。從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到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梅津美治郎集中精力實現這一陰謀,下一個目標是製造一個內蒙和華北的自治運動,以期在內蒙建立一個獨立的國家,而華北自治的用意是要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和綏遠,從南京政府中分離出來,使它成為日本控制下與滿洲國關係密切的自治區,從而打擊中國政府的力量,削減其影響。

七七事變前華北軍政情況

在七七事變(民國廿七年,即一九三七年)前約兩年的時間內,宋哲元將軍以第廿九軍軍長兼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及北平綏靖主任,所有冀察兩省平津兩市之政務及駐軍,統歸宋將軍節制指揮。

當時因軍政關係密切,所以行政長官多由軍事首長兼任,如河北省政府主席由卅七師師長馮治安兼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由一四三師師長劉汝明兼任;天津市長曾一度由蕭振瀛擔任,後由第三八師師長張自忠兼任;北平市長由第廿九軍副軍長秦德純兼任。


是時,日軍益趨驕橫,屢向宋哲元將軍提出華北特殊化之無理要求,同時依附日本軍閥之漢奸潘毓桂、陳覺生等復為虎作倀,從中慫恿極盡威脅之能事,均經宋將軍嚴詞拒絕。
民國廿四年(一九三五年)秋夏之交,秦德純將軍奉蔣介石之召赴廬山,報告華北情況,當時蔣介石指出:「日本是實行侵略的國家,其侵略目標,現在是華北,但我國統一未久,國防準備尚未完成,未便即時與日本全面作戰,因此擬將華北責任,交由宋哲元(明軒)軍長負責。務須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國防。將來宋軍長在北方維持的時間越久,即對國家之貢獻愈大。」

但宋將軍是一位純樸厚重熱誠愛國之將領,迭經繁瀆,精神苦悶已達極點。他認為:「日本種種無理要求,皆關係我國主權領土之完整,當然不能接受。而日方復無理取鬧,滋擾不休,確實使我痛苦萬分。日方係以我為交涉對象,如我暫時離開平津,由秦德純負責與之周旋,尚有伸縮餘地。因此我想請假數月,暫回山東樂陵原籍,為先父修墓。」

宋哲元臨行告秦兩事:「一,對日交涉,凡有妨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者一概不予接受;二,為避免雙方衝突但亦不要謝絕。」

民國廿六年(一九三七年)二月,宋哲元將軍離開北平後,到五、六月間已達極度緊張階段,日方使用武力侵略之企圖,已成彎弓待發之勢。

一二九北平學生大遊行

日本對華的蠶食和野心,引起了中國知識分子憂心和恐慌,民國廿四年(一九三五年)冬天,北平愛國青年,如北京、清華、燕京、輔仁及其他各大學的同學,痛感日本軍閥強暴蠻橫,無不義憤填膺,一致奮起,要求政府實行抗日,連續的舉行示威遊行。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九日在教育家,胡適、梅貽琦等人倡導下,北平大中學校學生集合了六、七千人,遊行請願。用整幅的白布,大書:「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擁護二十九軍領導抗日」等標語,情況非常熱烈。

當時,日本武官打電話來,要派日本憲兵出來維持秩序。秦德純將軍告訴他:「這件事我們地方可以負責,如果日本憲兵出來,必定發生慘案,那麼一切責任由你們負責。」秦將軍立即調派警察,保護東單牌樓各日人商店。

遊行隊伍由西單向東走,再由東交民巷外折向東安市場,下午六點遊行到景山前集合,學生們遊行已達十二個小時,市政府事先已預備了麵包、饅頭、小菜、開水,讓學生們先吃一點,喝一點。


秦市長站在景山大殿前的高臺上發表了熱情支持的講話,並用溫和的態度和語氣慰問他們,支持他們的愛國運動,並表示華北軍政各方一定站在第一線保衛國家,抱定決心,誓死救國,誰侵略我們,誰就是我們的敵人!說完後,全體學生熱烈高呼:「歡迎秦市長。」「歡迎秦市長領導抗日!」
一二九遊行之後,許多同學都參加廿九軍在南苑、西苑實施的軍事訓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戰事爆發,南苑受訓的大專同學千餘人,於七月廿八日在南宛參加戰鬥,頗有傷亡,實在令人痛心惋惜。

抗戰以後,秦將軍往來川、陝道上,常常在沿途檢查站上,遇著在南苑受訓的大專同學。相談之下,無不激昂奮發,誓死抗日,而且態度特別親切,有如家人骨肉。

通過這一次學生運動激發了民族的覺醒,終於在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兵進攻宛平縣城和盧溝橋時,中國軍民英勇地發起全面抗日戰爭。

七七事變經過

民國廿六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之夜,約在十一時四十分鐘,秦德純將軍接到冀察政務委員會外交委員會主委魏宗翰及負責對日交涉的林耕宇電話,謂據日本特務機關長松井說:「本日有日軍一中隊在盧溝橋附近演習。但在整隊時,忽有駐盧橋之第廿九軍部隊向其射擊,因而走失一名士兵,並見該士兵被迫進入宛平縣城。日本軍官要求率隊進城檢查。」

秦將軍回答:「盧溝橋是中國領土,日本軍隊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該地演習,已違背國際公法,妨害我國主權,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負責,日方更不得進城檢查,致起誤會,惟姑念兩國友誼,可等天亮後,令該地軍警代為尋覓,如查有日本士兵,即行送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