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1 22:49:41燕月鶯

改變世界的相對論

愛因斯坦 (1879~1955);
Einstein, Albert (1879~1955)

德、瑞裔美籍科學家。出生於烏爾姆(Ulm)的猶太家庭,在慕尼黑長大,1894年舉家遷居瑞士。1902年他成為瑞士專利局的初級檢驗員,開始進行原創的理論工作,後來為20世紀物理學奠定了許多理論基礎。1905年獲得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博士學位,同年靠著三篇論文的出版而贏得國際聲譽:一篇論述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證實了分子存在;一篇論述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證實了光的粒子性質;一篇論述他特有的相對論,包括質量與能量的方程式(E=mc2)。他擁有數個教授職位,1914年出任柏林凱瑟‧威廉研究所(Kaiser Wilhelm Institute)主任。1915年出版了相對論的概論,在1919年一次日蝕中觀察太陽近處光的偏離,獲得實驗上的肯定。1921年因在光電效應方面的工作而獲頒諾貝爾獎,而在相對論方面的工作仍有爭議。他對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有重要的貢獻,幾十年來致力於找出電磁作用(electromagnetism)與引力(gravitation)之間的關係,他相信這是找到宇宙中統御物體行為之通則的第一步,但這樣的統一場論(unified field theory)並未被研究出來。他在相對論和引力方面的理論遠勝過老式的牛頓物理學,對科學和哲學的探討掀起了一場革命。當希特勒掌權時,他辭去普魯士學院(Prussian Academy)的職位,遷居新澤西州普林斯頓(Princeton),到先進科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工作。雖然長期愛好和平,卻在1939年出面說服羅斯福總統啟動曼哈頓計畫(Manhattan Project)以生產原子彈(atomic bomb,他的理論遠遠超過這種技術),雖然他沒有親自參與。身為戰後世界最重要的科學家,他拒絕出任以色列總理,而成為倡導核子限武的有力人士。

※摘自【大英簡明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