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咖啡店之歌
傷心咖啡店之歌
在斷斷續續的閱讀中,我花了莫約三天的時間,才讀完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而為什麼在圖書館偌大的書架上,林林總總的書目之間,選擇《傷心咖啡店之歌》的原因,便是因為想多了解朱少麟這個人,而且我有個壞習慣,一但讀了一本愛不釋手的書,就必定要將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也讀了,因此,嚴格說來,認識朱少麟,是因為她的另一本著作《地底三萬呎》,而知道《地底三萬呎》這本書的因果過程,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在朱少麟的文字中,有一種天生的小說家所具有的典型魅力,豐富的閱讀量所凝粹而成的語言,如絲綢一般承載著七色的情感水珠,流動分明而又富有誘惑力,讓人一細看便深陷其中,這一點在《地底三萬呎》中不甚明顯,但在她的第一本小說《傷心咖啡店之歌》中,卻是表現得淋漓盡致。
《傷心咖啡店之歌》出版於1996年,25萬字的篇幅,許也是寫就在更早之前了,但即使是經過了大約十三年之長的時光旅程才降臨在我面前,如今看來卻是嶄新依舊,彷彿是昨天才寫就的作品一般,那份燈紅酒綠不曾褪色,那些人們也正如她筆下所描寫的如斯生活著。
這部小說以台北的都會生活做為底色,起於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
在泛著深藍色調的傷心咖啡店裡,“人”,背負著各式各樣輕重不一的故事,造就了最絢爛的色彩,而在傷心咖啡店之外,還有許許多多孤單飄泊的都市男女,在這如同萬花筒般繁複的喧囂城市中,交織起一幕又一幕在繁華與貧乏之間周旋、在白天與黑夜之間輪替,並且來往流轉於真實與虛幻之間的人生走馬燈。
無疑地,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是一本比起情節更著重於寫人的小說,裏面或深寫或淡描了莫約30多個人物,像是不快樂的海蒂、獨立而堅強的吉兒、委婉退卻夢想的素園、被財富追趕的藤條、輕狂的小葉,以及像颶風般輕易地捲走身邊所有的海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煩惱、夢想與不為人知的思緒,他們的生活像是打壞了的繩結,彼此纏繞著進退不得,或許一天也或許數年,而在有限的時空裡,在如同轉彎口似的、城市最幽暗的角落裡,他們互相依偎著取暖,用不經意的思想與舉動不經意地影響了彼此,而後,待這個角落的隱晦逐漸褪去,命運在繩口上點燃了灰色的火焰之後,他們互相交叉而過,順著偏移了的軌道,各自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窗外颳著嚴寒的北風,時近年關。這是個沒有陽光的午晨,天空被厚厚的雲朵覆蓋住,用沉重的灰白色壓迫著拉緊衣襟的人們。
《傷心咖啡店之歌》的結尾,語焉不詳,充滿了讓讀者幻想的空間,而在這寒冷的冬季裡,反覆咀嚼完那短短的最後幾句文字之後,我那奪回了注意力的身體立即感覺到了自外侵襲而來的寒冷,但意識卻虛無得彷彿在做夢一般,彷彿在寧靜得深不見底的夜空中,裸著身,獨自一人逆著軌道向前游去,我不知道前面是否有光亮,或是一些人們窮盡一生去追求的東西,只知道最後我累了,疲倦得失去了滑行雙臂的力量,於是,便很深很深地墜了下來。
這讓我想起了那部看了三次的電影,《海上鋼琴師》。
《海上鋼琴師》的片末,帶著一點英雄式的蒼涼,那艘老舊的郵輪被炸得粉身碎骨,樂聲悲壯,那生於海上的鋼琴師最後終究沒有離開,殉情於他的鋼琴,葬身在了茫茫的海洋裡…
無疑地,這是一部足以被稱為經典的電影,但由於意想不到的阻礙,我在第三次觀看的時候才知道結局。於是乎,不知不覺地,在等待終點的過程中,我變得不再那麼在意ending了,因為,不管結局如何,那始終是一場濃厚而溫柔的激盪,而點不點起足尖隨之起舞,則是我的決定。
而今,那種因為《傷心咖啡店之歌》結局的不真實感而帶來的輕飄飄的感覺早已消褪了,但總有一天,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吧,我會再次放縱自己,在傷心咖啡店中,沉溺我的傷心。
你的評論 好棒
拙詞的我找不出該如何稱讚你的這篇感想
總之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