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8 17:45:00阿里

醬油與人文情感 台博館展出

大家都知道,台灣俗諺「黑矸仔貯豆油,無底看。」比喻人不可貌相,那「白矸仔貯豆油,看出出。」是甚麼意思呢?答案是比喻一目瞭然,毫無保留。自7月7日起至8月30日止,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百年醞味─台灣醬油產業特展」,除介紹台灣醬油產業的發展外,也強調歷史情感與現代人文關懷的議題。

今日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的醬油產業特展記者會,邀來了國立台灣博物館館長蕭宗煌、丸莊食品董事長莊英堯、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文史學家莊永明、美食專家梁幼祥等齊頌「醬油之美」。

莊永明說,台灣的歷史幾乎以政治的脈絡為走向,卻忽略了社會、生活這一塊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醬油」自1622年發明之後,就與華人的生活飲食脫離不了關係。這次的醬油特展,讓大人及小朋友都能藉由該展,瞭解到我們每日都會接觸到的、不起眼的、黑黑的醬油。

美食專家梁幼祥說,曾有大陸的親人來台參觀,問他台灣人到底在吃甚麼?他就準備了白斬雞、深坑豆腐、筊白筍,加上一碟醬油膏。他說,雖然是同一碟醬料,與不同的食物結合卻會產生不同的豐富滋味,這就是台灣獨特的飲食文化。

丸莊食品董事長莊英堯也表示,今年是台博館建立101週年,也適逢丸莊創業100週年,他很高興能有機會將醬油文化紀錄、整理與展出,讓民眾從醬油的發展與沿革,一窺台灣歷史文化演進與經濟發展的全貌。

丸莊醬油剛成立時,一瓶半公斤的醬油才5塊,物價隨著時間的演變也不斷地上漲。而台灣早期的釀造技術,一直是獨家傳授,多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某一派的師徒傳授下去,在機器尚未發達的年代,皆以人工進行釀造的步驟;台灣光復後,醬油釀造技術、口味與包裝方式也不斷地更新,時代的演進,從一個產業的發展便可窺知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