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11 21:54:26賈大空

克服知覺偏差的方法..讀後心得

Dear students,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一些關於資訊活動的「終極意義」(ultimate goal)的問題?像是:「資訊」對人類的意義為何?以及越來越多的「資訊」充斥在我們社會的影響是什麼?諸如此類問題,我想是令人深省的話題,並且值得資管人花點時間去思索一下。

我想大家都了解一個譬喻,人類本身好比是一具資訊處理器,將外界環境的資料,藉由「知覺」的過程加以分析與判斷,形成行動的依據;在這個「認知」的過程中,人類藉由對於五官所獲得的資訊加以判斷,而形成「知覺」,並經由知覺而產生個人觀點或行動。就我的觀點看來,「資訊管理」的意涵實包含著知覺過程的認知分析與判斷,而非僅是資料的處理(data processing);而學資管的人更應該對於「知覺」及「意識」形成過程的方法論(methodology),有更深刻的敏感度與體認,否則只呆呆地去接受一切的資料,而不懂得檢視其內含與探究其中的合理性與否,則「資管」不過只是學習如何(Garbage in, garbage out; GIGO)了。

一一拜讀各位的大作後,感覺你們的思考及反省能力都很強,這點令我對你們的印象更加刮目相看,譬如:黃郁禎認為「客觀」是很重要的,她認為「一般人對於自己所看到所聽到的人、事、物,通常都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不然就是很輕易的相信所看到、所聽到的各種訊息,單純地只用自己本身的思考模式來判斷事情的緣由,而違背事實,因此以客觀的想法來詮釋是很重要的,修正自己的思考模式,提昇本身的邏輯概念」。林志誠則從「明辨資料來源」的角度出發,他認為:「知覺得偏差大多來自以往的經驗和從其他人取得的資訊,故要防止知覺偏差,對於以上的資訊要特別小心」。而洪誌延則是從「避免刻板印象」的角度來談錯誤認知的形成,同時也提到「不能以主觀的立場來評價人,如:你喜歡的人評價就好,反之,評價就不好,這是要避免的。」陳鼎新則提出「瞭解彼此價值觀的重要性」,否則人際互動就容易形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衝突,其次,他也提到「經驗」的重要性,這說明這樣的能力可以透過學習與練習而加以精進與提昇準確率的。此外,有位名字很潦草的林同學B91220021(哈!下次請把名字寫清楚點),則以很「科學」的觀點提出:「人們往往過於相信眼前的事務,而不曉得去思考他們的前因後果或是更進一步地觀察隱藏其下的意涵,如因海水與冰山的比重差別,不知道海平面下的冰山其實遠逾可見的冰山」(這就是冰山一角成語的來源);他也提到我認為是項很重要的態度:「謙卑」,認為:「人們能以謙卑的心態,面對每一件事物,還能保持合理的懷疑,相信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呵呵,我很高興看到蘇彥瑛提出的solution,「對自己:我們應經由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等團體活動,由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更加了解自己,藉由反省自己的為人處事並加以修正,在人際關係上會更加圓融;對別人:我們應該尋找機會去認識一些和自己個性差異較大的朋友,瞭解他們的想法,也會激發自己的新想法,同時要以同理心去包容跟忍讓,這樣就能減少對他人的苛薄、主觀的批評」。而吳文豐的建議也不錯,「多接觸一些人,傾聽他們的想法,以及多花一點時間觀察別人」,我相信如此做的確能提昇自己的判斷力與避免知覺的偏差。鄭至傑的看法則是:「多加討論以及吸收相關資訊」,我想他的「用大家的眼光看世界」觀點其實是蠻有意義的,個體的個別知覺經過與眾人的討論與交換意見,將會更加成熟與豐富的,否則就是會變成《論語》所說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但我在這裡也要提醒大家,「大家的眼光」有時候不見得是對的,如果沒有經過審慎的思考的話,大家的眼光其實是有問題的,不過這個solution還蠻實用的。

說實在的,我覺得你們都寫的很好,也很認真地思索這個問題,但我時間有限故無法一一摘要出來,以後有機會再多分享一些你們同學的看法。我認為這個議題,對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子曰:「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就是勉勵我們應以開放的心胸、謙卑的態度以及誠懇的態度來面對自己與別人,以及處理各種事務,以這四項價值作為資訊處理及分析判斷的準繩,如此才能避免知覺的錯誤。然而,這件事情往往是說的容易做得難,希望你我一生能記住這件事情,相信我們的人生會更開朗與寬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