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8 19:56:46獨孤尋

普渡衆生拉子名人堂之帕特麗夏·海斯密斯


美國女作家:帕特麗夏·海斯密斯

  海斯密斯(Patricia Highsmith,1921-1995)出生于美國德克薩斯州的沃斯堡,在紐約長大。

  1951年,懸念大師希區柯克將帕特麗夏·海斯密斯的《火車上的陌生人》改編成同名電影,大獲成功。時隔近半個世紀後,因編導《英國病人》而名聲大噪的安東尼·明格拉以千禧新片《天才瑞普利》再次將海斯密斯這位神秘女作家從犯罪小說迷的角落,推向了大衆的聚光燈。

  海斯密斯本人是名女同性戀者,她直到九十年代初才公開自己就是四十年前風行一時的女同性戀小說《鹽的代價》的作者。當時海斯密斯已因《火車上的陌生人》的成功而小有名氣,但在出版商的建議下,她以克萊爾·摩根的化名發表了《鹽的代價》。此書是美國第一部展示出圓滿結局的同性戀小說。書中的主人公特絲和卡羅爾之間的同性戀情完全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她們面臨著亮相和孩子的撫養權等諸多爲同性戀者所面臨的難題。該書初版時受到一定的好評,並且在未做任何廣告的情況下,在以後的幾年中總共售出了一百多萬冊,成爲廣受歡迎的同性戀流行小說。許多女同性戀者致信海斯密斯,感謝她帶來的安慰。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麥卡錫主義橫行美國,同性戀和共産主義招致同樣的嫌疑與迫害,因此《鹽的代價》的出版更具非凡意義。

  海斯密斯曾經說過:"我發現人們念念有詞的所謂的正義感不僅枯燥無味,而且矯揉造作,因爲生活和自然界並不在乎正義是否得到了伸張。”在1966年出版的《懸念小說的情節和寫作》中,她這樣寫道:"藝術與道德、習慣和道德化毫無關系。”她的作品的一大妙處就在于完全摒棄了道德說教,將凶手的殘忍和脆弱揉爲一體,殺人變得有根有據,讓讀者陷入痛恨與憐愛的不置可否的矛盾中;與此同時,受害者雖然無辜,卻往往難以激起人們的同情(比如《火車上的陌生人》中驕橫粗俗的蓋伊之妻以及《天才瑞普利》中居高自傲的迪基與福萊迪),而凶手最後總是能夠逍遙法外,惡無惡報──這與常規的道德說教形成了鮮明對照,沖擊著讀者的固有觀念。

  這種否定傳統道德的正統地位的態度與做法與當時興起的存在主義思潮相吻合,使海斯密斯的作品在歐洲(尤其是法國)倍受推崇。1957年,她獲得了法國犯罪文學大獎,並于1964年獲得英國犯罪小說家學會授予的銀匕獎。
  
  《天才瑞普利》獲得了當年美國懸念小說家學會頒發的愛德加·艾倫·玻大獎。1960年,法國將該書改編成電影《紫色之午》,由阿蘭·德龍主演,但影片將同性三角戀愛改成了異性戀。
  
  1995年,海斯密斯發表的最後一部作品《小G:夏天的田園詩》,書中的同性戀、雙性戀和異性戀人物往往愛無所得。
  
  海斯密斯的一生主要在歐洲度過,並在中年以後過上了隱居獨處的生活。1995年2月日,她在瑞士和意大利交界的羅加諾的寓所中去世,享年7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