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0 17:24:17小雲
永遠的奧黛莉赫本 兒子心目中最好的媽咪
當國際巨星的兒子是什麼滋味?奧黛莉赫本的兒子回答:「起先,我只知道這是最親愛的媽咪,後來,成為我最要好的朋友,最後,從別人口中才明白她是舉世聞名的電影明星」,雖然,住家附近經常有攝影記者(香港人所謂的狗仔隊)潛伏跟蹤,錫安年幼時,在他小小心靈中認為:「在我心目中,母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性,別人也有同感,覺得媽咪很美麗,所以拼命拍照,這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所以當時並不奇怪」根據作者在書中透露,對奧黛莉赫本而言,拍片純粹是工作,拍完便結束,在家裡她從不看自己演的電影」,錫安寫道:「我母親把家庭、孩子擺第一,自從上小學,不能跟隨奧黛莉赫本赴拍片場所以後,就不再接戲,幾年後,對待同母異父的弟弟路卡也一樣,路卡進入小學就讀,母親便停止拍戲。奧黛莉赫本愛孩子,所以,生命中三次流產經驗帶給她難以言喻的傷痛。」
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世界電影經典名作「羅馬假期」、「窈窕淑女」、「戰爭與和平」、「第凡內早餐」等片中的女主角,今年是她七十五歲冥誕,以六十三歲之年便香消玉殞,對於今天人類七十幾歲以上的平均壽命而言,算是不幸早逝,留給全天下影迷無限憾恨,隨著時間消逝,她清純如天使般的面容笑靨,仍是大家心目中「永垂不朽的玉女」,沒有人可以取代她的地位。
生前來不及作傳、寫回憶錄(實際上,十幾年前有出版社提供三百萬美元請她寫,但為奧黛莉赫本所婉拒,因她自認太平凡乏善可陳),雖然第一任丈夫米亞法羅是作家兼演員,文筆才華應該更能勝任,但是鑒於加上兩人結婚不到十年即告仳離,離婚丈夫的尷尬身份,最後由大兒子錫安(Sean Hepburn Ferrer)執筆。
關於奧黛莉赫本的生平,作者在256頁的書中娓娓道來。包括二次大戰期間,飽嚐飢餓的童年,和她曾經暗中幫助地下游擊份子的事蹟。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青少年時期,所以,當年有片商打算將「安妮的故事」拍成電影時,請奧黛莉赫本出任女主角,她經過長時間考慮,最後拒絕了,書中引述奧黛莉赫本的說法:「我和安妮同年(一九二九)出生,都是戰爭的犧牲者,她和我在荷蘭同一個城市,呼吸同樣空氣,我們有太多共同點,只不過,我比她幸運,還可以自由行動,她卻禁閉在小樓中,最後仍難逃被送進集中營的厄運」奧黛莉赫本無法承受再度面對過去的痛苦。
除了戰爭,對奧黛莉赫本傷害最深的是,父親在她十歲那年,突然不告而別,從此消失在她生命中,直到二十幾年後,在當時第一任丈夫米亞法羅的努力下,委託國際紅十字組織尋父,父女才重逢。父親在她生命中的長期缺席造成奧黛莉赫本終身遺憾,錫安在書中分析:「她內心深處一方面渴望被擁抱、被關愛,另方面對恆久的兩性關係卻缺乏信心。這個陰影,宿命式地在奧黛莉赫本感情、婚姻中重複。她的兩任丈夫的由出身上層家庭的母親撫養長大,礙於身份、地位、家庭教育,無法自然表達母愛,奧黛莉赫本盡力補償這個缺憾,希望彌平丈夫童年傷口,可惜都失敗了」
錫安並透露,奧黛莉赫本和第一任丈夫米亞法羅結緣,和「羅馬假期」的男主角葛雷葛萊畢克有很大關連,葛雷葛萊畢克和米亞法羅是好朋友,他拍片結束從羅馬歸來後,很興奮對好友:「這個女孩你一定要認識」,果然,兩人一見鍾情,感情迅速加溫,一九五四年九月在瑞士的一個小城舉行婚禮。後來,兩人在「戰爭與和平」分別擔任男女主角,這對錫安而言,意義非凡,因為這是唯一他的父母同時在銀幕上的片子。
作者表示:「真實生活中的奧黛莉赫本清純一如幕前,不搞花邊,不鬧緋聞,她對愛情、婚姻有一份美好的幻想期待,全心全意付出,也盼望另一半同樣對待她,可惜,兩次婚姻皆以離婚收場,無奈的結局非她所願。她也不像一般好萊塢明星,喜歡成為鎂光燈下焦點,除非工作需要,否則,她通常待在瑞士小村莊過簡單的家居生活,之所以定居瑞士,是因為經歷二次大戰夢魘,才選擇這個六百多年沒有戰爭的中立國家」,所以,奧黛莉赫本的孩子從小玩伴都是附近農夫、工人子女,和影劇圈幾無接觸,沒有養成好萊塢奢華驕縱個性。
由於第一次婚姻失敗帶來太大傷害,奧黛莉赫本不願和前夫有任何瓜葛,從此,和米亞法羅幾乎沒有任何聯繫。第二次離婚,為了共同的兒子,和在羅馬擔任心理醫師的前夫安得烈則保持較良好關係,直到她去世前,兩人一直是好朋友。對於這兩次失敗的婚姻,錫安雖然身受其害,但並不置評,他認為是當事人自己的事和隱私。
錫安對奧黛莉赫本的第三個男人,羅伯特伍德(Robert Wolder),十分讚賞。他說:「這是她生命中最後十二年的異性伴侶,這次的關係維持最持久,他們有許多共同點和努力的目標,例如,他們攜手一起致力協助世界落後地區貧困兒童。經常,為了省錢,他們不僅搭經濟艙,甚至繞道飛行、轉機,路上浪費許多時間、精神,經常時差還沒適應過來,接著就進行下一個旅程」。幾年馬不停蹄的奔波嚴重損害原本就不強壯的奧黛莉赫本,起先是不明原因的胃痛,後來證實腸癌,腫瘤已經蔓延,經開刀、化療醫治仍藥石罔效。一九九二年,和兩個孩子度過最後一個聖誕節後便撒手西歸,去世前一天她仍然掛念那些飽受戰爭肆虐的無辜兒童。
奧黛莉赫本一生保持清瘦苗條,錫安經常被問及他母親保持身材的秘訣,他在書中透露:「奧黛莉赫本除了青少年時期因戰爭經常在挨餓的情況下勤練芭蕾舞,基本上飲食習慣簡單清淡,她很少吃肉,也不喜甜食,喜歡麵條類,再加一點沙拉,就是一餐。另外一點是,她每天散步」。錫安稱讚母親的手藝很好,奧黛莉赫本喜歡下廚花心思煮出色、相、味俱全的好菜滿足一家人的腸胃。
總之,眾人眼中的大明星,對錫安來講只是媽咪,字裡行間充滿對去世母親的思念,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讀者可以透過他,了解奧黛莉赫本銀幕後完整的真實人生,尤其,三百禎私人珍藏的家庭生活照片,包括從奧黛莉赫本出生到去世,這些珍貴照片是平時所看不到,十分難得一見。這本書從萌芽到完成,前後長達十一年,錫安在奧黛莉赫本去世第二天,就有寫這本書念頭,醞釀四年後,才開始提筆。出書後,他分文不取,將這本書所有版稅收入捐給「奧黛莉赫本兒童基金會」。顯然有「繼承遺志」的意味,不過,這本書可能令八卦新聞雜誌失望,因為錫安絕口不提母親的個人隱私,讀者可以感受到,他對於父母的離異十分無奈,雖然如此,全書找不到相關兩次離婚的緣由、始末、經過,沒有半句詆毀、怨恨、譴責、偏袒,在這方面,作者刻意不去論斷是非,已經步入中年的錫安,早已扮演「人夫、人父」角色,多年人生的閱歷,讓他能夠以成熟理念和態度來面對事情,兩個都是他最親愛的人,即使分道揚鑣,雙方必有不得已的理由,不應該影響父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這是一本平和、感傷、追思之作。
(註:英文原著:Melancholie und Grazie. ,德文書名:Erinnerungen eines Sohnes,出版社:Henschel,網站:www.hensel-verlag.de)
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世界電影經典名作「羅馬假期」、「窈窕淑女」、「戰爭與和平」、「第凡內早餐」等片中的女主角,今年是她七十五歲冥誕,以六十三歲之年便香消玉殞,對於今天人類七十幾歲以上的平均壽命而言,算是不幸早逝,留給全天下影迷無限憾恨,隨著時間消逝,她清純如天使般的面容笑靨,仍是大家心目中「永垂不朽的玉女」,沒有人可以取代她的地位。
生前來不及作傳、寫回憶錄(實際上,十幾年前有出版社提供三百萬美元請她寫,但為奧黛莉赫本所婉拒,因她自認太平凡乏善可陳),雖然第一任丈夫米亞法羅是作家兼演員,文筆才華應該更能勝任,但是鑒於加上兩人結婚不到十年即告仳離,離婚丈夫的尷尬身份,最後由大兒子錫安(Sean Hepburn Ferrer)執筆。
關於奧黛莉赫本的生平,作者在256頁的書中娓娓道來。包括二次大戰期間,飽嚐飢餓的童年,和她曾經暗中幫助地下游擊份子的事蹟。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青少年時期,所以,當年有片商打算將「安妮的故事」拍成電影時,請奧黛莉赫本出任女主角,她經過長時間考慮,最後拒絕了,書中引述奧黛莉赫本的說法:「我和安妮同年(一九二九)出生,都是戰爭的犧牲者,她和我在荷蘭同一個城市,呼吸同樣空氣,我們有太多共同點,只不過,我比她幸運,還可以自由行動,她卻禁閉在小樓中,最後仍難逃被送進集中營的厄運」奧黛莉赫本無法承受再度面對過去的痛苦。
除了戰爭,對奧黛莉赫本傷害最深的是,父親在她十歲那年,突然不告而別,從此消失在她生命中,直到二十幾年後,在當時第一任丈夫米亞法羅的努力下,委託國際紅十字組織尋父,父女才重逢。父親在她生命中的長期缺席造成奧黛莉赫本終身遺憾,錫安在書中分析:「她內心深處一方面渴望被擁抱、被關愛,另方面對恆久的兩性關係卻缺乏信心。這個陰影,宿命式地在奧黛莉赫本感情、婚姻中重複。她的兩任丈夫的由出身上層家庭的母親撫養長大,礙於身份、地位、家庭教育,無法自然表達母愛,奧黛莉赫本盡力補償這個缺憾,希望彌平丈夫童年傷口,可惜都失敗了」
錫安並透露,奧黛莉赫本和第一任丈夫米亞法羅結緣,和「羅馬假期」的男主角葛雷葛萊畢克有很大關連,葛雷葛萊畢克和米亞法羅是好朋友,他拍片結束從羅馬歸來後,很興奮對好友:「這個女孩你一定要認識」,果然,兩人一見鍾情,感情迅速加溫,一九五四年九月在瑞士的一個小城舉行婚禮。後來,兩人在「戰爭與和平」分別擔任男女主角,這對錫安而言,意義非凡,因為這是唯一他的父母同時在銀幕上的片子。
作者表示:「真實生活中的奧黛莉赫本清純一如幕前,不搞花邊,不鬧緋聞,她對愛情、婚姻有一份美好的幻想期待,全心全意付出,也盼望另一半同樣對待她,可惜,兩次婚姻皆以離婚收場,無奈的結局非她所願。她也不像一般好萊塢明星,喜歡成為鎂光燈下焦點,除非工作需要,否則,她通常待在瑞士小村莊過簡單的家居生活,之所以定居瑞士,是因為經歷二次大戰夢魘,才選擇這個六百多年沒有戰爭的中立國家」,所以,奧黛莉赫本的孩子從小玩伴都是附近農夫、工人子女,和影劇圈幾無接觸,沒有養成好萊塢奢華驕縱個性。
由於第一次婚姻失敗帶來太大傷害,奧黛莉赫本不願和前夫有任何瓜葛,從此,和米亞法羅幾乎沒有任何聯繫。第二次離婚,為了共同的兒子,和在羅馬擔任心理醫師的前夫安得烈則保持較良好關係,直到她去世前,兩人一直是好朋友。對於這兩次失敗的婚姻,錫安雖然身受其害,但並不置評,他認為是當事人自己的事和隱私。
錫安對奧黛莉赫本的第三個男人,羅伯特伍德(Robert Wolder),十分讚賞。他說:「這是她生命中最後十二年的異性伴侶,這次的關係維持最持久,他們有許多共同點和努力的目標,例如,他們攜手一起致力協助世界落後地區貧困兒童。經常,為了省錢,他們不僅搭經濟艙,甚至繞道飛行、轉機,路上浪費許多時間、精神,經常時差還沒適應過來,接著就進行下一個旅程」。幾年馬不停蹄的奔波嚴重損害原本就不強壯的奧黛莉赫本,起先是不明原因的胃痛,後來證實腸癌,腫瘤已經蔓延,經開刀、化療醫治仍藥石罔效。一九九二年,和兩個孩子度過最後一個聖誕節後便撒手西歸,去世前一天她仍然掛念那些飽受戰爭肆虐的無辜兒童。
奧黛莉赫本一生保持清瘦苗條,錫安經常被問及他母親保持身材的秘訣,他在書中透露:「奧黛莉赫本除了青少年時期因戰爭經常在挨餓的情況下勤練芭蕾舞,基本上飲食習慣簡單清淡,她很少吃肉,也不喜甜食,喜歡麵條類,再加一點沙拉,就是一餐。另外一點是,她每天散步」。錫安稱讚母親的手藝很好,奧黛莉赫本喜歡下廚花心思煮出色、相、味俱全的好菜滿足一家人的腸胃。
總之,眾人眼中的大明星,對錫安來講只是媽咪,字裡行間充滿對去世母親的思念,真情流露,感人肺腑,讀者可以透過他,了解奧黛莉赫本銀幕後完整的真實人生,尤其,三百禎私人珍藏的家庭生活照片,包括從奧黛莉赫本出生到去世,這些珍貴照片是平時所看不到,十分難得一見。這本書從萌芽到完成,前後長達十一年,錫安在奧黛莉赫本去世第二天,就有寫這本書念頭,醞釀四年後,才開始提筆。出書後,他分文不取,將這本書所有版稅收入捐給「奧黛莉赫本兒童基金會」。顯然有「繼承遺志」的意味,不過,這本書可能令八卦新聞雜誌失望,因為錫安絕口不提母親的個人隱私,讀者可以感受到,他對於父母的離異十分無奈,雖然如此,全書找不到相關兩次離婚的緣由、始末、經過,沒有半句詆毀、怨恨、譴責、偏袒,在這方面,作者刻意不去論斷是非,已經步入中年的錫安,早已扮演「人夫、人父」角色,多年人生的閱歷,讓他能夠以成熟理念和態度來面對事情,兩個都是他最親愛的人,即使分道揚鑣,雙方必有不得已的理由,不應該影響父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這是一本平和、感傷、追思之作。
(註:英文原著:Melancholie und Grazie. ,德文書名:Erinnerungen eines Sohnes,出版社:Henschel,網站:www.hensel-verlag.de)
好美的人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