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2 16:37:01小雲

敗選後,泛藍軍何去何從

《海峽評論》的社論,值得推薦:


敗選後,泛藍軍何去何從
國民黨應有的省思
 ○四年台灣總統大選,雖已在三月二十日落幕,但尚未定論。連宋以兩萬九千多票之差輸給扁呂百分之零點二四而告失敗,如此接近的票數和比率,大概也是世界選舉史上所少有。故當晚連戰一得到結果即宣佈將提出選舉無效之訴,連宋是否能透過司法調查討回自己的公道,尚有待觀察。
 其實阿扁能「贏」,也不是沒有緣故的。由於藍軍的畏戰、怯戰,綠營在「二二八手護台灣」之後,即氣勢如虹。三月九日的「封關」民調以四十一比三十八,藍軍僅贏三個百分點。直到「三一三」「換總統,救台灣」的大遊行後,藍軍才軍心大振。又由於陳由豪案,沈富雄證實了吳淑珍確實見過陳由豪,綠軍誠信幾乎「崩盤」,甚有人以「土石流」、「雪崩」形容之。各單位內部民調最後藍軍贏了八-十個百分點。
 以藍綠的支持度而言,二千年總統大選,阿扁得票率為百分之三十九點三,連戰加上宋楚瑜將近百分之六十;再以上次的立委選舉言,民進黨加台聯黨為百分之四十點五,國、親、新三黨約百分之五十,無黨籍約百分之十。這兩次的得票率,都是藍勝綠至少將近十個百分點。「連宋配,國親合」成軍伊始,連宋能獲百分之五十二,超前二十五個百分點,應為可理解的合理現象。
 再加上,阿扁執政四年,不但沒有突出的政績,而只見政策反覆,朝令夕改;政局動盪,人心不安;經濟衰退,失業上昇;承諾落空,失信於民;兩岸關係惡化,敵對形勢緊張。這些政治經濟的形勢也都反映到社會運動上,例如,去年就發生台灣前所未有十二萬農民上街示威;五萬勞工的街頭抗議,十萬教師反教改的抗議。
 但是,從三月九日「封關」的民調上來看,這些因素和社會運動竟都不能動搖對阿扁的支持度,而仍可高達百分之三十八,逼近上次總統當選的得票率。其故安在,就值得分析了。
 其實當前台灣的政治選舉與一般民主國家有所不同,一般民主國家的政黨輪替和總統大選是不涉及國家認同的。但台灣卻是以國家認同作為主要矛盾。泛藍的政治人物和智囊多是受美國政治科學訓練出身的,誤以為可以用「民生議題」來取代國家認同作為主要的論述。事實證明,大選已結束,「民生議題」終於未能成為這次競選論述的主軸。
 國家認同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成為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的必然會成為競選論述的主軸。藍軍一開始就沒有認清或不願承認國家認同是為主要矛盾。當時,台灣媒體就不斷指出,藍軍的論述「缺乏願景」。
 選舉一開始(四年來阿扁天天都在競選),阿扁就抓國家認同的主要矛盾,提出「一邊一國」,環繞著「一邊一國」又有「台灣正名」、「公投立法」、「制憲建國」、「二二八手護台灣」、「防禦公投」。
 藍軍不願承認國家認同是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而作為競選論述的主軸,或有其主客觀的因素。
 其客觀因素很清楚,藍軍認知到台灣獨立的不可能。中共和國際社會不能允許台灣獨立。以這次大選的「公投」而言,不但受到美國反對、日本反對、俄國反對、歐盟反對,連東盟也發表聲明反對。阿扁的公投議題只好從「一邊一國」對「一個中國」退卻到反飛彈公投,再退卻到買飛彈公投,但仍然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
 在主觀的因素上,藍軍傳統的支持選民多為反台獨傾向者,雖不一定是積極的統一派,但堅決支持「中華民國」是毫無疑慮的。因此,在國家認同上,藍軍無法選擇台獨的論述,來與綠軍一爭短長。
 另外,經過李登輝十二年的「本土化」,藍軍中亦有雄厚的「本土派」,甚至王金平就任連宋競選總部的主任委員前,還得先向李登輝報備。所以,藍軍也無法在國家認同的論述上選擇反台獨。
 統一或獨立是一項當今台灣社會對台灣前途的終極認同,反統一終必台獨,反台獨終必統一,而藍軍在國家認同這項台灣政治主要矛盾的立場,竟陷入既不能選擇反統一而終台獨,也不能選擇反台獨而終統一,故只能宣稱「維持現狀」。兩岸的「現狀」是中國的分裂,在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原則下,分裂必須復歸統一,不統一必然終究要受到統一的威脅,消除統一威脅之道唯有完成台獨獨立。一個「維持現狀」沒有終極國家認同論述的藍軍如何能抵擋綠軍台獨的國家認同論述?因此,這次選舉中,在國家認同的議題上,也是選戰的主軸論述上,藍軍只能被一路追殺,被迫「拿香隨拜」。
 藍軍須知,宗教也得許人一個「天堂」,才有人信教。一切的價值都是目的論的,沒有終極的國家認同,又如何能建立藍軍的政治價值論述?
 主要矛盾是制約一切次要矛盾的矛盾。在八七年解嚴時,我們就曾指出,解嚴之前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是民主問題;解嚴之後,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將是台灣前途問題,即統獨問題。
 藍軍不能掌握台灣政治的主要矛盾,對台灣前途國家認同沒有論述,一昧只能畏戰、避戰、屢次企圖把選戰主軸轉向民生議題,但屢屢拋出的民生議題,立刻即被主要矛盾的國家認同問題邊緣化。這次選戰的實踐更證明了主要矛盾是無可逃避的。
 黑格爾有言:「一切存在皆合理。」三月九日阿扁民調支持率會沖上百分之三十八,不是沒有理由的,除了執政優勢的行政資源和基本盤外,在藍軍提不出合理的國家認同論述下,原先部份的「中間選民」已被唯一綠軍的國家認同論述說服了。
 由於畏戰、避戰,藍軍一直不敢和綠軍正面交鋒,唯恐刺激綠軍選民的團結而提高綠軍的得票數。「二二八手護台灣」後,綠軍士氣如虹,倒是刺激了藍軍的支持者,連宋總部在選民的壓力下才決定舉行「三一三」大遊行,倉促上陣,遊行主題都訂不出來,最後才決定的「換總統,救台灣」,先只規劃在北中南數處舉行,各地壓力湧進連宋總部後,直到三月十二日的動員廣告才出現二十五縣市各地就地遊行的集合地點。
 出乎藍軍意料,「換總統,救台灣」大遊行,各地總數竟達三百二十萬人,多為民眾自動自發,選舉至此,藍軍士氣才為之一振。
 三月十五日,陳由豪爆出「民進黨大老」就是沈富雄,沈富雄也於三月十八日證實陳由豪所言,內部民調中的藍綠差距再度拉大。不意,三月十九日下午扁呂在台南遭槍擊,經綠軍操作,是夜的內部民調,藍綠再度拉近,但藍軍已無反擊的時間了。
 不過,投票當日TVBS的「出口民調」藍營仍以53:47領先綠營六個百分點,令藍營選民一時興奮不已,但開票結果竟以百分之零點二四敗北,藍營群眾情何以堪,連宋又情何以堪,故起而控訴選舉無效,要求重新驗票和調查槍擊案真相。藍營群眾在淒風苦雨的總統府廣場上抗議,是否能改變選舉的結果,尚待觀察。更大的可能,藍軍當局不能不面對難以回天的嚴酷事實,而藍軍將往何處去?
 藍軍中的親民黨與新黨均源出國民黨,是被李登輝分裂的,國民黨開除李登輝後,才有這次大選的泛藍成軍。面對著敗選的嚴酷現實,藍軍的潰散不是沒有可能。尤其是陳水扁聲稱要推動國會的「多數聯盟」,以「新十大建設」的利誘壓迫部分藍軍立委參加,而形成以民進黨為主體的國會執政聯盟,迫使藍軍在國會居於少數。並且,面對年底的立委改選,國會重新洗牌,在「西瓜」效應下,藍營地方角頭型的立委是否帶槍投靠阿扁,這些都會是促成藍軍潰散的因素。
 新的形勢誠然對藍軍非常不利,但仍事在人為,因為藍軍雖敗,藍營的選民猶在,阿扁因槍擊案或做票僅以不到半個百分點勝出,藍軍亦雖敗猶勝。
 另外,我們觀察到,這次選舉其實是台獨與反台獨的選舉,由於藍軍缺乏終極國家認同的論述,竟然從這個主要矛盾的戰場上退卻,讓綠軍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地。連公投辯論竟然也避戰,而由李敖、陳文茜、趙少康等黨外人士代打,發動拒領公投票,且投票結果,公投投票率僅達百分之四十五,阿扁公投失敗,拒領公投勝利。藍軍不但不敢公投辯論,連拒領公投票都不敢主張。在綠軍台獨的片面論述下,連宋僅輸百分之零點二四,何況阿扁贏,也不是贏在台獨,而是贏在那離奇的一槍,甚至可能是做票。
 所以,我們認為藍軍如能徹底走出李登輝的思想桎梏,重新建立自己終極的國家認同,提供台灣人民有一個非台獨的政治選項,又如何不能重新武裝,東山再起。
 不久,藍軍內部的李登輝派可能會把敗選的原因怪罪於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但我們也要指出:李登輝不能以「李登輝路線」保有國民黨的政權,難道沒有李登輝的國民黨能以「李登輝路線」奪回政權嗎?再說,即使國民黨走民進黨台獨路線,那也只能是民進黨的跟班,為什麼台灣選民會捨民進黨的本尊而來選擇個跟班呢?李登輝和民進黨的台獨都不能成功,國際社會不支持,連公投領票都不能過半,難道國民黨的台獨就能成功嗎?所以,這種「本土派」的理由根本是無稽之談。
 藍軍果要在台生存發展,為今之計,在敗選之餘首先要鞏固連宋為核心的領導中心,以安定軍心,並由領導中心向全體藍軍──發出道德喊話,恢復國民黨革命奉獻的精神,主義就是黨魂,恢復國民黨黨魂,以為內部同志的共識和規範,有共識和規範才能有道德的約束,有道德的約束才能有團結的組織,進而國、親、新黨合一,重建國民黨,再戰二○○八年。
 再造的國民黨貴不在多,但必須精。孫中山以「四大寇」締造中華民國。今天的國民黨雖再次挫敗,但在台灣仍擁有一半選票,以這樣的基礎若能建立國家認同論述,去挑戰四年後仍此路不通的台獨,又何困難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