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后The Last Empress(蔣宋美齡傳)--3(全文完)
末代皇后讀後感--46:任務不明
不過史迪威到重慶前,亦繞道到處看看印緬戰區各地狀況;知道個大概後,才到重慶。剛開始,史迪威畢竟沒去前對蔣早有預期成見,一到,倒是反而覺得還不錯,老蔣不是傳說中的老糊塗或是軍閥等等,時間一久,畢竟史迪威到處“勘查”結果,發現國民黨軍隊處處皆大小毛病,這也不對、那有不妥,幾乎一無是處。認為最終還是要訓練才有可為之處。
問題在於,陳納德就有這天份與老蔣、美齡關係特好,同時,陳納德此時已是將軍級,說不好聽,跟史迪威是搶分老美物資資源者。史迪威觀念上,是正確,亦為打通滇緬公路為首要之途;為題在於,這老日又不是笨蛋,他們也知道,故,緬甸失守,英國人不堪一擊。其中前前後後,老蔣與美齡亦去緬甸實際走一趟,不過還真差一點回不來;飛回路上,沒有戰機護衛,有十幾架日機追擊,幸好躲到雲中,然後昆明一帶美機及時趕到才解圍。當時宋美齡的女傭,機上嚇得都哭起來;美齡亦認為大限已到。
總之,英國人在緬甸殖民地軍事衛戌力量,摧枯拉朽,不堪一擊;前面香港、新加坡等,加上老美於菲律賓,總共英國人投降給日軍的加上老美等,七、八萬人跑不掉。這種訊息,在中國人眼中,悲喜參半。悲,老日是厲害,東方人狠狠教訓西方白人莫名優越感;喜,你西方白人以後別沒事就說中國軍人不能打仗,像老蔣碰到日軍就一直撤退等等孬種…這過去持此觀點之老美記者,各個都臉綠到憋得說不出話來。
總之,同床異夢在於,老蔣畢竟知道國共終究一戰,跑不掉;這老美想法當然不一樣,你們要是不合,我就不送物資過來。那老蔣想,不送來,我就想辦法與老日和談,到時候看誰倒楣。反正蔣基本態度,不打沒把握之仗,且知道他真正敵人是誰,共產黨。你老美認不認同,或是想改變,是你家的事。
這種基本矛盾,才是史迪威在華真正挑戰。問題是,從何下手?或是,下得了手?或是蔣玩這種遊戲時,拿捏如何?會不會一語成讖?
(TLE-46)
末代皇后讀後感--47:有仇必報!
亞洲戰區,有麥克阿瑟,基本上海空著手。史迪威與陳納德,從中國大陸牽制日軍。問題是老日幾乎是海戰嘛,中途島之役後才逐漸走下坡;陸戰,是硬碰硬,你不把老日一個一個殲滅掉等於白說。看看過去老美“逐島”戰役就知道老日很難纏,老美相對死亡人數頗高,難於想像。歸根結底,還是要靠老蔣(或是老美找得到的誰)一兵一卒打下去因為老美不派陸軍上中國戰場;也沒得人可派,都用到歐戰場上去了。問題在於,這戰術,現有物資、軍火、武器缺乏且處下風時,這種一廂情願想法僅能發揮到某種地步,到後來,還是要以老美那種打仗是打後勤概念;故,終究滇緬公路要打通且無阻,不然,軍事物資進不來,遲早玩完。
史迪威剛開始以為自己是統帥某個軍,後來發現,這老蔣下面軍隊他根本叫不動;一直到老蔣非得以公文蓋大印方式,給史迪威做“尚方寶劍”,這才叫得動。譬如說史迪威開會時,提出概念,想將東北一帶兩個軍調到南下打緬甸,以期早日恢復滇緬公路,且要守得住。問題在於老蔣不同意,根本原因,老蔣部隊是要留到後面打共產黨;不是替英國人收回前殖民地緬甸。這又是矛盾。畢竟史迪威心中想不通,你老蔣根本不想贏二次大戰,只想維持實力。那,你能怪老蔣?這老蔣真正勁敵老毛,不就躲得不見人影?
真正癥結,史迪威基本上戰略正確,無執行機會與恰當的手段。史面臨問題,與蔣要同心協力;畢竟蔣才是中國戰場統帥。要史真淪為分派老美物資資源軍火等帳房角色,豈不將格局做小了。同時,兩人相處不來,兩人都不對;不是誰對誰錯問題,而是眼前擺在面前的,就是戰事僵局始終存在...不打開,大家遲早玩完。
這個難題,陳納德當然知道,畢竟那時候對陳納德而言,駝峰(喜馬拉雅山)路線運送過來物資,已經能滿足他認為的戰區“不大”之需求;幾千噸等。所以,後來Ledo利多公路建好,這補給物資上岸後,坐火車、渡輪、公路等,由印度Assam省透過利多公路接到後面一截滇緬公路,這樣,就不必靠過去飛機飛越“駝峰”到昆明;畢竟越過駝峰很多“老母機”機翼承受不了,危險頗大。這條利多後來命名為史迪威公路,亦為紀念他對此付出心血。
史迪威之前,曾在日軍進攻緬甸時親自前線觀戰,後負責以徒步方式帶領幾百個文職人員走路,一步一腳印,走到印度安全區。這當時從緬甸撤出英軍,卻不懂得選擇像史迪威走的那種路線,被沿途老日給殺得七零八落,非常難看。所以後來,史在印度建立訓練基地,亦負責訓練兩個師中國部隊。後又奉命組織混編5307th Marauder force所謂遠征軍深入叢林,再打回緬甸,可當時出發前2,997人,叢林沼澤瘴氣瘧疾霍亂等肆虐,幾乎死亡殆盡,快三千人只剩130人,後來解除編制。
不過這也可看出史迪威是有決心與毅力;同時具“有仇必報”個性。問題在於,他是軍人,不是搞政治的。上面有命令,貫徹執行而已。
(LTE-47)
末代皇后讀後感--48:今日大陸還是動不動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史迪威,與老蔣翻臉部分,目前看完2/3該書,幾乎沒有著墨,而不是不多。基本上史迪威支持的真正後台,來自陸軍參謀總長馬協爾(Marshall)。此二人自WWI時Marshall幹校級軍官、史迪威尉級軍官就開始,可說是後者是前者mentor。Marshall派他去另外有個原因,蔣北伐時期史迪威在北平作美武官,基本上是情報收集、分析等,同時史亦懂中文也寫了不少報告給上級。他在中國待這兩年,基本上對北伐、軍閥、老日情況,從軍事情報角度,就美方而言,頗有建樹(不是該書資料,見Tuchman所書)。同時史迪威被派來華之前,正在做盟軍登陸北非計畫研究。所以,客觀說起來,史對中國政情應有相當的了解。
同時,史迪威基本上是個不甚注重軍事死板禮節者,處處放下身段與大兵打成一塊;這在當時軍事領導階層屬大忌;可史卻樂此不疲。史對英國人在緬印一代所謂貪生怕死、懶惰無能、賣友求榮帝國餘孽作風,不但甚不以為然同時逮到機會就痛斥;在印緬作戰時期,與英方幾乎鬧翻,基本上他窕明不要英國軍官來帶領他訓練出部隊,說白了,英帝國統治者幾乎都是一群無用、無能者。當然他這種極端態度在英方避之唯恐不及;問題是蒙巴頓後來在戰區當指揮官時,卻與史迪威眼對眼。所以說,史迪威基本上是用錯了地方;要不然,就是其政治意識、領導統御能力等成長太慢。所以說,蔣、史迪威到1942年左右,還是沒翻臉可說是奇蹟;畢竟陳納德等與蔣、宋美齡特好之關係,讓美層峰對史等意見亦持保留餘地。
為何?道理很簡單;這陳納德與蔣宋相處甚歡;哪你史迪威為何不能?
史與宋美齡互動上,史與宋經常意見相左,可這兩人還能維持友好關係;這就是美齡了不起之處。畢竟老蔣是很難應付,可是人家基本上是政客,政客,先要能生存,同時亦要日漸壯大,否則不能訂遊戲規則要跟著真正強者訂的遊戲規則玩;畢竟老外那一套遊戲規則,是衣食足而後知禮儀那套;要在中國玩,時機未到,遲早玩完。
看看老共到今天,一個茉莉花,2011就全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那,你能要求老蔣(1941)能不獨裁專制麼?
(LTE-48)
末代皇后讀後感--49:機會,是自己找的
該書應大力交代部分甚多;為了說故事方便起見,必須要蒐集、分析、整理老蔣勢力真正來源為何;同時,蔣與毛分分合合關鍵點在那;那,為何毛與蔣能合得了等等。不是簡單一筆帶過說蔣只想擴大勢力範圍,拿美援做為己用就能搪塞過去。換句話說,如果按此思路、手法,以後故事就可一氣呵成、精彩至極。
至於1940年,共和黨總統提名人Wendell Willkie,後來來華訪問,具書中暗示,沒有明說,美齡用美人計計誘Willkie老糊塗,想影響美方這面,尤其是支持與美援等等,後來又接受羅斯福邀請赴美訪問,轟動世界而不僅是美方。這段,作者是花了頗大篇幅,同時亦展現美齡為何在美成功根本原因、無意中得罪小羅斯福或是讓其另眼相看而不自知、鋪下拿到開羅會議“入場券”等等,甚為精彩。後來斷斷續續又扯出國民黨開羅會議後,重慶幾乎兵變,幾十個將領被處決;以及戴笠,中國當時情報頭子與老美OSS(CIA前身)頭子Donovan翻臉過程,可說是鋪下老美對蔣不信任,今人拾人牙穢“最後一根稻草”。駱駝是誰,那我看就不用說了。
另一條線,老美那邊也想知道當時重慶政府經濟情況到底如何,尤其是路人皆知的錢不是錢、嚴重通膨;當時1941派白宮經濟學者White House Economist, Lauchlin Currie來華勘查。其實,此乃屬“治絲益棼”之始。個人以為戰爭扭曲所有社會正常價值與現象,包括經濟表現。正如後日老美越戰期間,正是老美走下坡之開始道理一樣。換句話說,不正常時代,正常經濟理論皆無用;僅能作為打完仗後參考起點而已。Currie之報告我的解讀,不僅為經濟面,同時亦對史迪威、陳納德等做某種打分數給小羅斯福參考而已。
Willkie來華期間,蔣宋當然把Willkie弄得服服貼貼,給其總統級待遇,Willkie當然也不是傳說中的老糊塗,畢竟他代表者共和黨參選過總統,雖失敗,亦想東山再起再選一次。就是因為這一層,很可能才會有後期宋美齡被邀訪美之可能性。同時Willkie不僅是在重慶逛,甚至遠赴西安,當時待在部隊之蔣緯國亦做某種層次“導遊”,那Willkie對華印象當然好得不得了,一路紅地毯下來,只有好話說盡之份。
(LTE-49)
末代皇后讀後感--50:蘇聯與老蔣對立,擴散到搶美援多寡
蘇聯Chuikov將軍,曾於其回憶錄內假設一個理論,說老蔣、特務情報組戴笠預先知道日本會偷襲珍珠港,故意隱瞞,造成後續老美被捲入對日戰爭。Chuikov出發點,當然是從考量老日會從北邊入侵蘇聯。當然,乍聽之下可能性是高,亦老蔣那邊知情不報,要是真的,這老美OSS不翻臉才怪。
問題在於,蘇聯與老蔣不合,遠自北伐中期不是新聞。同時蔣經國等矛盾,不知道是否與老蔣剿共(匪)故意剿不乾淨有關係,再就是,美援資源分配上,當時1942年時,英國人拿77%、蘇聯拿17.7%,老蔣才拿2%。而1939蘇聯與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過,這時後蘇聯照樣拿美援;你說你是老蔣,你會如何想?不跳腳才怪。故,從蔣角度,這老美不是笨就是貪生怕死,陸戰要我們打,不出人也罷,結果中國拿美援最少;他不光火才怪。
所以,除了老毛共產黨矛盾,老蔣與蘇聯是美援上屬對立;畢竟英美關係深厚,動不了。大家都在爭大餅。蘇聯會下藥,OSS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畢竟盟軍勾心鬥角是必然。問題在於,大目標是什麼?不過還沒聽過只靠情報就能贏得戰爭;除了好萊塢電影以外。
基本上,日子還是要過,緬甸必定得再奪回來;不然只靠駝峰運輸,老美老母機在上萬英呎上飛來飛去,遲早受不了。事實上,老美已經折損不少飛機、機員。所以老美、老英這個時候好幾處要做反攻,同時亦考量戰後板塊重分配,這都在幕後運作。中緬印戰區,勢必做調整,事實上陳納德在史迪威一上任時,史就是直屬長官,再者飛虎隊於1942年七月四號解編,剩下者1943年三月被編入14th Air Force。
當時陳納德那一套是管用,問題在於老日又不是笨蛋,遲早會打過來昆明一帶,威脅陳基地範圍。所以以後之長衡會戰1944年(民國33年)5月至8月(長沙會戰共五次,這是長沙會戰、衡陽保衛戰),薛岳部隊彈盡援絕據該書說老蔣因與薛不對盤故意不派援兵後;老日攻下湖南,這時候陳納德才知道沒有地面部隊保衛,機場、飛機不堪一擊。這也間接證明史迪威那套是正確。這是後話。
這長衡會戰,Theodore H. White隨薛岳部隊走,讀起來真令人辛酸;同時老日之所以會從北面河南長驅直下幾入無人之境,就是河南一帶國軍軍隊,將當地農民弄得天怒人怨,將農民耕田拖犁之黃牛都搶走,造成農民起義,靠者鳥槍與犁耙與軍隊對幹;同時前面河南飢荒死了百萬人之譜。這種情況下,日軍要是不是像開車南下"旅遊"一般;那,真不知道該叫什麼了!
(LTE-50)
末代皇后讀後感--51:不正常國運,只會帶來不正常經濟
通膨,今日概念,不過乎鈔票印太多而已。物價上漲後,畢竟物資還買得到,剩下價格貴賤而已。打了幾十年仗,1940年時中國各種工業、企業、商業,早就幾乎不存在了;那,哪來的稅收?
那時候通膨這名詞,不能形容中國各地情況,這是教科書沒有的。同時西方觀念下之貨幣與經濟完全脫節;基本上,以物易物而已。所以說,某種很大程度上,這當時有權管得到各種物資之官員或是能卡住你拿資源的人,他才是真正有實力者。相信誰都不要錢,畢竟錢買不到東西。這也證明老蔣為何一天到晚就是擔心美援多寡真正動力。畢竟美援物資在手,代表統治之實力;而統治這時候只剩下分配功能而已。其實這樣也不壞,問題在於,這老日日見增進之威脅,咄咄逼人,一天一天靠近重慶;各處部隊早就是北伐後期整編後軍閥而已。老蔣控制其部隊方式,就剩下分配美援。
再就是,White、Tuchman等實地觀察,各部隊以人頭方式報領物資。當時一個師編制約一萬人上下。換句話說國軍當時有上百個師;各師之間看與老蔣關係為何。關係好的,多分老美資源;差的,自己想辦法。不成文規定,一般國軍長官是靠吃“人頭”起家。譬如說,明明只有八千人,報成一萬人;多出來兩千人的物資,納入私囊。這種吃“空缺”一直從師吃到連位階。再者,惡劣部隊,看到人就抓來當兵;好處,湊人頭可向上報討資源。兵之死活甘他何事。共產黨大概是好一點,畢竟他們知道老蔣上面是不會故意分美援物資給他們;所以共產黨部隊一定得“有實力”,同時這種種貪腐過程造成的“有志之士”幾乎都被共產黨吸引過去。媒體方面,尤其是老美,訪問過老共部隊者,幾乎都被其“清廉”“正直”等美譽吸引、迷惑,同時據該書報導,共產黨同情者,滲入蔣政府各部門,甚至到中央銀行位階。這當時的孔祥熙身邊人,也有共產黨存在;只是當時不知道而已。
在這,提一下當時剛去重慶時,一票老美記者剛訪問老共部隊回來,與美齡聊起來共產黨是多好、多妙等;美齡除一般回應之外撂上一句:"等他們真正掌權後"你們就知道真假了。換句話說,沒權時,underdog,大家都同情、降低標準。真是一語成讖。
貪腐部分,這是老美不能理解的;同時老美官員基本上都要對國會負責。要是國會知道美援濫用,遲早負責人吃不了兜著走。這也是史迪威的真正壓力。畢竟打仗、指揮、部局等,國會管不了,也不好管。
(LTE-51)
末代皇后讀後感--52:軍人之正務,就是服從命令達成任務;打仗是其次
史迪威早期在華當武官時,他就注意到老蔣北伐成功,後期尤其是山東、北平一帶,老蔣部隊幾乎都是“閱兵”式北伐。幾乎打都沒打;收編。所以讀者要問就是,拿什麼收編,為何這些軍閥部隊能被收編。故,史迪威看老蔣,自有一番道理。要是我是他,畢竟書中沒說,史當然知道老蔣後期統一,不是一兵一卒靠武力攻城掠池而來。說不好聽,老蔣之統一,在史心中屬“對方”願意被你“統”。就軍人而言,贏了,就是贏了;對從想了解蔣實力角度,老蔣之統一能力,在於知道對方軍閥要什麼而老蔣也能給什麼滿足軍閥。基本上,這是種Horse trade,不是軍人打仗能力高下之分、如教科書戰略戰術之運用。當然這是北伐後期;不是前期硬碰硬。所以,蔣統一後之中國,以純軍人角度,包袱之大之重,可想而知。說其是包袱,以當時角度可說是對的。
這也暗示,1940左右國府所謂的上百個師,其中軍閥組成者,幾乎都是一群烏合之眾;一打就散。老日,他不是老蔣,他能吃掉你部隊時就一定不會收編你;畢竟老蔣部隊對老日而言,他不會像老蔣,沒有“要”的必要。所以,史這種認知,亦堅定其後期練兵之決心。可是老蔣當然不會同意史這樣做。客觀說起來,蔣,逐漸在史眼中,與現實脫節。別人都可以脫節,統帥就不能。
史,以及大部分當時有名者,都有寫日記習慣。這些書中資料,很多來自其日記,或旁觀者日記。說穿了,讀者是在讀作者整理這些角色日記後之觀感而已。這不僅限於史迪威部分。不過作者描述下史迪威對老蔣觀感,基本上,可能過濾掉許多,讀者才不會有“視若寇讎”之感,只是感慨老蔣很不上道而已。同時史基本上是想做大事者,才會有後期不打通運送物資的滇緬公路不罷休決心。要是換其他老美,早就打退堂鼓,或者找其他理由不打通下台一鞠躬了。
畢竟那時候老美還沒想到或能有把握一定擊退日軍,其戰略戰術,都是牽制而已。一直到後期史訓練軍隊完畢,從印度反攻攻下緬甸為止。所以說,老美後期會重用史迪威也升他的官,畢竟老美那統帥,的確有眼光。
再者,這老美在蔣北伐時期,就派駐武官實地觀察當時中國情形;你說你要是當權者,你會這樣做?相信,這才是真正教訓之所在。當時黃埔軍校,在北伐之役關鍵角色,不就再清楚不過?
(TLE-52)
末代皇后讀後感--53:蛹化為蝶,古中國現代化美妙動人過程
前面提到Wendell Willkie訪華回美後,同年1942,11. 27,美齡亦赴美看病。在紐約醫院待了一陣子治療後,隔年1943.2.17才去白宮訪問。長話短說,美齡給小羅斯福印象,不算好;畢竟這是預料中的。小羅斯福當時從各方報告知道,美齡或許與Willkie過從甚密亦暗示著“打得火熱”等,基本上是想試探或找她開心,所以問美齡她對Willkie看法為何。要是這屬政治人物一種頭一次見面“破冰”之言,難道不是有點condescending味道?畢竟各地記者都鉅細靡遺之報導,這當然漏不掉屬實。
可是美齡真正舞台,是搭在國會演講。幾乎所有美媒體對美齡愛戴羨慕欽佩景仰一面倒地步;全場起立鼓掌不下數十次。美齡演講時風度翩翩、打扮入時、穿著得體,遣詞用字時而高深,大家都要查字典才搞得清楚;但是這種不疾不徐、偶帶南方口音、代表身分純正高雅英文,給老美上上下下觀感屬不可思議羨慕。美齡代表古中國,頓時蛹化為蝶顯現出古中國現代化美妙動人的過程。
據美齡自述,講稿都是她自己寫的。接著後續赴白宮做客住在其內,與小羅斯福夫人互動等,從中國當時國際地位角度,老美給的面子可說都是破天荒。
不過有些小小富人習慣上舉動,令白宮內服務人員很難受,乃美齡叫人服務時,還是當時上海殖民地時期,啪啪拍手喚僕人過來服務。耳朵尖,是當侍者天職;同時跟著住的孔家幾個姪子輩者,在老美眼中屬被嬌縱慣壞的小痞子;亦平添後人茶餘酒後笑話。所以當時白宮內服務人員逸聞,你那層樓怎麼時常聽到有人啪啪拍手拍個不停啊?哈哈哈…
白宮完後,去紐約、波士頓等,當然母校Wellesley跑不掉。有趣部分,校友各個感覺上,當時微胖臉圓乎乎醜小鴨級美齡,現今已成為世界級時裝美人代言人,同時看起來我們都是四十幾歲人了,為何她看起來比我們年輕十幾歲呢?嘻嘻嘻…
有些人,其人生成長是不斷的;尤其是自我要求上。美齡屬此類。
(LTE-53)
末代皇后讀後感--54:史迪威在華盛頓之駝峰
美齡對蔣之所以寶貴,美齡有種能力,將不愉快訊息能以蔣接受得了方式、程度傳達,同時讓蔣能同意美齡看法。但是在史迪威事件上,蔣就鐵板一塊;這當然弄得美齡全身都不對勁。
訪美歸來,美齡帶回購物品,要兩架飛機才載得完。負責當時駝峰物資運輸老美,各個知道後,當場將美齡第二架飛機所載購物箱給砸爛;畢竟駝峰路線老印那邊老美,1942年開始是27架飛機,1,100人員到1945年640架飛機,34,000人編制;但是兩三年之間,總共594架飛機失聯、失蹤或是當作失事,且1,659人死亡或失蹤。可見駝峰路線之險峻。大家冒著生命危險打仗,妳大小姐給我運輸購物衣服化妝品禮物等,當然地勤人員火大。
總之,愛美、喜好禮物是人之天性,差別在對比。別說美齡,連慶齡所謂共產黨支持者,她都見到好禮物立刻收下毫不悔。所以,美齡這方面人性表現,是會對老美等產生種種反感。
開羅會議當時有邀請史大林去,史大林說他對德作戰沒空;基本原因,與老蔣不對盤。
在開羅會議之前,美英於5.11~27,1943年在華盛頓舉行代號TRIDENT高峰會議,此乃後續Casablanca、開羅會議會前會,基本上檢討戰局與後期策畫,而開羅會議等,屬此前期會議落實部分,就是說誰與誰要幹什麼,何時做到。
TRIDENT時史迪威與陳納德都被叫去參加。邱吉爾、羅斯福當然在座。史迪威在這次會議中,對羅斯福所做簡報就該作者而言(資料來自史日記),史可說是糟透了。戰場指揮官級像史迪威,碰到頭頭羅斯福,居然表現走樣,荒腔走板倒還不至於,問題是這牽涉到總統對指揮官之信心與後續決策上執行;你老大平時在對華府報告上,說你要這要那要指揮蔣部隊兵權的,居然事到臨頭話都說不清楚;反之,陳納德就很管用,同時得到層峰支持;要人有人、要飛機要資源有飛機有資源。所以,史迪威沒能利用此機會"將"老蔣一軍,拿到他想要的,指揮中國的軍隊。
說史迪威罹患stage fright;又不像。總之,這一拖,又不知道造成多少戰略戰術上判斷錯誤,別提耽誤了。
(LTE-54)
末代皇后讀後感--55:考試當天,突然發高燒
史迪威當時“出狀況”,是在白宮內對總統做簡報。當時:
“…but Stilwell faltered when it came to presenting his case before the president at the White House. Although he had prepared a “cogent and forceful brief”, once in the Oval Office, he hunched himself over his papers and became, if not sullen to the point of rudeness, totally inarticulate, so much so that Roosevelt thought he might be ill. For some unfathomable reason, Stilwell seemed to feel that he could not and should not lower himself to state the obvious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who, he knew, did not particularly like him. After the miserable presentation, Roosevelt ordered that Chenault’s (陳納德) requests must have first priority. The President, according to Stilwell, based his decision on a “total misapprehension of the character, intentions, authority and ability of Chiang Kai-shek”, and wrote in his private “Black Book” that “The Madame(美齡) put it over FDR like a tent. He’s(羅斯福) a sucker for a skirt.””哈哈哈…
在這,要提一下,當時宋美齡訪美完了以後,還在美逗留。TRIDENT開始時,羅斯福邀請美齡去參加,甚至願意到車站去接美齡來白宮。可是美齡找理由回絕。真正原因為何,作者沒有合理交代。畢竟老美總統請妳去,妳不去,未免架子太大?或是老蔣不在美齡不願意去?這些都不能說明。同時美齡當時訪美所造成之轟動,作者亦解釋羅斯福有些“吃味”味道在內;此屬八卦論調,無中生有。畢竟你幹到總統,什麼樣人你沒見過?或許美齡於美待久了,會造成老美媒體上種種解讀,亦為,中國戰區正在打仗水深火熱中,你在美處處排場、花費不孳等,形象上是不好看;尤其是給美援之老美,不就成冤大頭了?
所以,TRIDENT完了大概史迪威亦知其中國戰區統帥(事實上是沒做到統帥,名義是蔣之幕僚長)身涯可能在羅任內,大概到底。如果對史,要是有任何平衡報導分析,或許英國將領William Joseph Slim說得最恰當:
“…He(史迪威) was much more than the bad-tempered, prejudiced, often not very well-informed and quarrelsome old man [his diaries] showed him to be. He was all that, but in addition he was a first-class battle leader up to, I should say, Corps level, and an excellent tactician, but a poor administrator. At higher levels he had neither the temperament no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r judgment to be effective…”
(LTE-55)
末代皇后讀後感--56:史迪威意外中箭落馬
羅斯福真正對老蔣開始擔心,據該書,是在開羅會議以後,老蔣不按照同意的支援史迪威進攻緬甸,還差一點出亂子。換句話說,老外價值觀念,當你說你同意做一件事到時候不管是找藉口也好或是能力不足也罷做不到,那,大家就走著瞧。
1944年九月,史迪威在緬甸戰場受困,知道蔣當時被迫支援史的Y-force,蔣要將此兵力撤離回防中國守住日軍進逼,史知大事不妙,電報回美求救。
當時史迪威率自己訓練中國部隊兩個師的X Force(其中孫立人率領38師);史要求蔣不能撤離之Y-force,Y-force是基於雲南一帶的15個師兵力。羅斯福知情後就開始翻臉,陸軍參謀總長馬協爾起稿600字電報,小羅斯福簽名,警告老蔣,你要是不讓史迪威全權指揮戰場,一切後果自負,當然包括美援,免談。
這時候美齡不在重慶,沒有人能將電報內容“沖淡”後緩和衝擊再告知老蔣。後來由史迪威親自遞電報給蔣,一面念給老蔣聽,老蔣一面聽,腿一面抽蓄;後來屋子內,史迪威、何應欽、宋子文、Patrick J. Hurley准將(brigadier general),羅斯福派來華所謂“專治疑難雜症者(troubleshooter)”全離去,只剩下宋子文與蔣在內,據該書,老蔣開始抽蓄般地哭起來。
這,國民黨老蔣支持者,當然是大不敬;不過這段據說摘自White所記錄報導。
問題在於結果大出人意料之外,反而是Hurley、宋子文、老蔣一封聯名信,要羅斯福撤換史迪威。看起來小羅斯福是不會准;Hurley連續兩封信去給羅斯福說明,結果羅斯福批了。史迪威黯然回美。
所以說,不會做人,再有本事都沒用。還是前面那位英國將領Slim,一語中的;還是一語成讖?所謂 "...At higher levels he had neither the temperament nor the strategic background or judgment to be effective..."
(LTE-56)
末代皇后讀後感--57:難道史迪威會講、聽紹興話?
(註:江浙一帶幾乎所有人都會講上海話.老蔣與宋美齡以上海話溝通)
史迪威在華北伐那些年,學會普通話,據說還頗流利,同時史迪威過去從西點軍校時就有語言天分。他與蔣之矛盾,始於未上任時1935年,他就認識蔣;蔣不會做人,大家都知道。問題在於,據網上報導老蔣說的是浙江方言(紹興話?)別說史迪威聽不懂,蔣身邊很多人也聽不懂。但是史迪威卻,不知道是過度自信還是自傲其語言學習能力,堅持不要 “翻譯”。ㄟ,我說史老大,不要說你這老外聽不懂即使你會說普通話,那難道我就不會?我們老中也99%都聽不懂老蔣的話。我就是其中之一;不信下載youtube網上蔣過去演講錄影資料,自己聽聽看你聽得懂不?所以說,史迪威也未免太自信、頑固了!不是麼?同時位階上,老蔣要聽你的?還是你得聽他的多?
再者,蔣、史二人地面作戰方式、哲學亦不同。老蔣,撤退後引君入甕,再殲敵;史迪威則為,防禦性進攻。名詞是好聽,這也是兩人矛盾之所在。畢竟,史之所以會在蔣那裏有說話資格,就是“掌控”國軍荷包而已。你老外天大本事,畢竟要入境隨俗。總之,史不會做人處事,這是最大敗筆。
另一說,史認為當時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共產黨不同;資料不知來自何處,可能是來自該書所引: “At another time Stalin spoke of the member of CCP(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radish(小紅蘿蔔) communist” i.e. red on the outside but white on the inside.(Herbert Feis, The China Tangle, p. 141) ”.
所以,史迪威認為老毛等,屬agrarian reformers土地改革者…哈哈哈。
可見,史迪威當時要老毛軍隊支持抗日作戰,的確想瘋了。長話段說,中國當時情境,根本無所謂共不共產、資不資本。都是奪權口號而已。
差別在,老蔣不會喊口號;老毛會喊,但是基本上奪權為第一;只有史等,因心裡只想著如何打仗不死老美就好,所以,淪為只聽想聽之話而已。
這種鬧劇、悲劇,只有歷史可證明其對錯。
(LTE-57)
末代皇后讀後感--58: Who can be qualified as a "man of fine character"?
這之前,開羅會議(無史大林)1943.11.27,當時史迪威還在,卻沒去。書中指出,老蔣自己帶自己將領去做簡報亦有翻譯等,可是美齡動不動就打岔,說 “他說的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搞得中方人員一肚子火。嘻嘻嘻..你能不說美齡不成熟麼?還是,她太在乎對方對中方看法;幫倒忙?總之,緬甸作戰等,才是重點。
而後期德黑蘭會議1943年11月28日到12月1日,無老蔣就再自然不過。
我的解讀,這些檯面下暗潮洶湧,都沒用。真正實力在那而已。譬如說,開羅有提到老日戰敗後會如何等,歸還台灣給中華民國;當然像這種帳,搞台獨者,尤其是老日戰敗後不回日本改個名字賴著不走之前老日餘孽,當然不認帳;題外話。
總之,前面開羅會議,最重要就是緬甸作戰事務;這也造成後來老蔣非得被迫派Y-Force去支援緬甸作戰。
在這可能要提一下,這老美在華自己內部鬥爭。基本上,陳納德,畢竟他在史迪威首先來華下飛機時,兩人就在機場一角落談話;那時候,陳納德就與史迪威不對盤。同時兩人分美援物資,史迪威地面部隊分到5/8美援物資;陳納德只分到3/8。同時史迪威與老蔣日漸鬧僵時,一度美方要想讓陳納德接史迪威位置,可是馬協爾反對,其藉口為:陳納德當時是“傭兵”式介入中國戰場。
題外話,當時史迪威與陳納德處處不對盤,其中有一項,當時陳因為在昆明時,飛行員因女人問題,可以飛的80架飛機,只能起飛40架;因為老美飛行員一半因當地妓女而“中鏢”不能飛。故,陳看事態嚴重,急速想辦法由印度“引進”做過西式體檢後之印勞以解 “燃眉”。同時昆明,具White等報導,是當時鴉片交易等集散區,比起重慶當然落後兼無法無天。飛機由駝峰過來物品,要是懂的人,一段時間泰半屬當時黑市需求品;美中兩方關係人,有的因此發大財。同時,你要什麼,只要有錢都買得到。
像這些,史迪威都給陳納德記上一筆;難怪當時馬協爾不同意陳接史位置;甚至後期魏德邁接史位置後,對陳納德亦小心翼翼,對美層峰報告內提到,當時是附上陳納德對魏德邁打過去史迪威副手(Dorn)小報告: “…(Chennault) has been built up as a great leader. I believe that he is an outstanding fighter pilot, but it is my conviction that he is not a man of fine character.”
(LTE-58)
末代皇后讀後感--59:大家早就在玩 "本土"遊戲,只是不承認而已
中國戰區這塊,幾乎所有老美將領都不願意去;認為是仕途、軍旅墳場,可理解。但是,國務院下面派去大使館人員,與老共頗友善者卻不少。基本上,他們基於替老美找替代品概念驅使。換句話說,這批人想透過共產黨來取代老蔣;這幾乎已經到路人皆知地步。同時有趣部分,周恩來還能與老蔣沒事還說得上話。可見,兩邊也有在溝通、探聽消息往來。問題在於,老共當時地圖上看起來,是“偏安”於延安一帶,事實上,長江以北幾乎都是其地盤,只是沒打著旗號。關鍵點,據該書,老共對其同情或“治下”農民,稅收是有收卻相對於國民黨屬減稅。同時其政治組織上,無所謂國民黨"貪腐"型式。這對農民而言,頗受歡迎。所以,這時候延安共產黨日子過得當然比江西老巢好太多。據該書,共產黨當時是靠游擊老日、國民黨等取得物資資源過活。問題在於,他們對來訪之美記者,是下了很大功夫;外在形象特好。
真正問題在於,老美基本上是期待能合作者;管你是誰。其觀念價值,利己而已。誰不都是一樣?所以,誤判,對強勢有資源者,可以誤判得起;對老蔣,接收老美好處者,就不能誤判老美;要不然,後果堪虞。即使當時蔣佔上風,老美也不是不懂“等你利用價值完了,一腳踹開”真理。畢竟這時候老蔣對美鬥爭王牌,就像汪精衛一樣;你老美不支援我,我老蔣就與日和談。或是像蔣當時威脅老美不撤走史迪威,老蔣大不了上山打游擊。所以說,老日之存在,這時候倒成為蔣對美之王牌;所以美對蔣壓力大時,老蔣就想拿老日當擋箭牌,道理就在這。一旦老美對日作戰佔上風,擋箭牌不再有用,老蔣苦日子就來了。
國務院駐派中國一批所謂中國通China Hand像Colonel David Barrett,John S. Service等,認為共產黨當時是老美政策替代品而已;而不理解,中國政情不能放在美國框架下來看,遑論操弄。當然White,當時是Times雜誌記者,對共產黨亦充滿期許,幻想是必然的。關鍵,老美當時沒有所謂真正中國通,原因就在此,不可能了解中國文化、政治奪權、鬥爭等關係。
同時處在老美民主框架下看事情,基本上,中國政策作為是要對美有交代;而不是真正想解決中國問題,只有史迪威這個笨蛋想,問題在史之能力在那而已。那,你能怪那個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只有革命與北伐經驗之老蔣,為何不成長快一點、眼界心胸與時俱進?
剩下,不就只能跟老毛一樣,鬥爭奪權而已?
(LTE-59)
末代皇后讀後感--60:後知後覺?後事之師?
史迪威還沒召回時,開羅會議完了以後,1944有天他叫幕僚長Dorn(當時還是上校)密談。史說,上面有任務,準備拿掉蔣。拿掉,就史解讀為刺殺的意思。這段,特喜歡註解之作者,突然不註解了,只留下綜合筆記出處;也說得沒頭沒腦的。畢竟,這不是在讀小說;不必交代,僅由讀者想像力與連結做依歸即可。
長話短說,1944春,所謂長老會牧師Presbyterian minister, Chen先生(Chen若翻譯為陳,可說是不嚴謹),一位Society of Elder Brothers副會長,馮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Christian General信基督教軍閥)是會長,Elder Brothers網上譯為哥老會。總之,這位Chen與OSS(CIA前身)Oliver J. Caldwell搭上線,大意為,要除去蔣。其旨,要李宗仁當時副總統接蔣位置。李宗仁是蔣下面軍事力量最強之將領。該書到現在為止,都沒交代蔣何時成為總統過;所以,嚴不嚴謹可想而知。我們都知道蔣是委員長Generalissimo,那李宗仁不就是副委員長Deputy Generalissimo?所以,下面之可信度可想而知。或是,名號可以隨便呼來呼去也無所謂?
Caldwell將此訊息交給OSS頭頭Donovan,再轉交給羅斯福。內部投票結果,沒過;所以沒實行下去。基本上,老美可解讀為,大部分人還是認為"不要亂動"為妙。或是,蔣支持者解讀,老美還是對蔣有"幻想"?
總之,史迪威這份口頭交代,來自層峰,即開羅會議期間。命令,準備而已,等命令。這段史與Dorn對話,也略去相當內容部分。
總之,老美此時對老蔣可說是準備攤牌。可是史,私下與Dorn對談,卻不同意此作法。可見這老美還是頗有堅持、操守;後知後覺,老蔣當時能與史“同步”,至少中國戰場上,史屬大有可為;剩下時間長短而已也不一定要靠後日原子彈了。畢竟史能從當時印緬一帶如此艱困之處,都能想辦法擊退日軍,後知後覺,你給史在中國戰場一個機會,畢竟好打多了,這老日神話不就早點破滅?
同時在中國戰場決勝負,這老共後期崛起機會,不就少很多?不信,問問當時建議由巴爾幹登陸而不是諾曼地者,其能抑制蘇聯崛起之看法,不就互相呼應?
所以,就這一點,後事之師,老蔣丟掉大陸,其來有自。
(LTE-60)
末代皇后讀後感--61:北極熊稱號,其來有自
合理揣測,老美這邊想做掉老蔣,你說戴笠等人會不知道,甚至毫無風聲?問題是,蔣知不知道而已;要是他知道了,他會如何?這才大哉問也。
個人解讀,這老美之所以,畢竟該書無交代為何史會被撤走,會想辦法於中國戰區大洗牌,基本上,內部認為蔣還是不可取代。同時老美亦無地面兵力可支援中國戰場。剩下,史是會練兵,問題是兵源、練兵場所、後勤補給等以當時處竟,屬無解。
剩下,拿掉史,換個新面孔,同時蔣這方面也要做調整;畢竟蔣這一招屬下下策。要知道,史在任,蔣配合也好、不配合也罷,蔣之表現好壞,真正透過史調兵遣將,論成敗,成,蔣有功勞;敗,史揹黑鍋而照樣蔣得到美層峰青睞,不是很好麼?可是蔣就是想不通;或是幕僚都是一群笨蛋。這怪誰?
Hurley來華時候,後知後覺就是羅斯福想“不是拿掉蔣,就是換掉史”。史,當時無警覺性,也怪不了誰。蔣,基本上亦無退路,他也不了解此嚴重性。所以,要想幹好統帥,基本上一定要有戰功做後盾。問題在於,據White,一直到1944年為止,蔣都是退或守居多;你要是老美層峰,你不著急才怪!
外在國際影響力上,開羅會議,包括德黑蘭,老美內部都不知道或知道者,亦不認為原子彈會成功;遑論威力。原因,要是美方談判人員知道原子彈以及威力所在,那史大林不就是隻貓了;乖得很?天方夜譚,要是老蔣也知道,那他不就主張打到日本東京去了;那還客氣;即使根本做不到,蔣從美那裏得到之好處,不就如銀河般浩瀚...哈哈哈?
所以,這些各國間“交易”,原子彈不屬考量範圍。據作者,這史大林就厲害,雅爾達密約時,據該書,史就知道原子彈之存在,威力,大概亦有譜;老日穩敗,那還不積極參戰?故,蘇聯情報做得好,真沒話講。史大林這時候在所謂戰後大局談判上當然硬起來;積極介入盟軍用作。要求上,史既然知道原子彈事情,當然對老日所佔據不管過去蘇聯領土、爭議也好沒爭議也罷,獅子大開口。同時大連他也要;中國東北鐵路,據該書,管理權給中國,實際運作,蘇聯搞定。基本上,大連“溫水港”落入蘇聯手中,以後老美要想封鎖蘇聯,他就不怕了…云云。
可看出,蔣、邱吉爾、羅斯福等,相對於史大林,還真差遠了。
(TLE-61)
末代皇后讀後感--62:1941老蔣對美發出三項“最後通牒"
蔣即使與美交惡,若小羅斯福當時不在1945,4,12過世,可能後期處竟,還不會像杜魯門手下那麼糟。畢竟,羅斯福對中國整體來說,還有某種認同感,意味著,他了解中國當時所謂政府上下,以老美標準,貪腐情況,是必然的。畢竟年年戰亂,你的國家幾乎打了百年仗,你人民、官員等,能算是個老美正常人麼?
再者,雅爾達會談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羅斯福抽空與史迪威聊過其家族背景,羅斯福祖父,曾經於於十九世紀1829年,在中國發了財(賺了百萬美金);同時羅戲稱,這些錢他祖父又回美投資到鐵路(Western railroads)上,結果八年內虧得一毛不剩;後來1856又去中國賺了百萬美金,又於煤礦投資,他祖父過世後兩年煤礦才開始發紅利;總而言之,言下之意,中國跟他家族還算是有緣分;沒說的,羅斯福,總是給蔣所謂benefit of doubt。
所以,你看小羅斯福為了蔣、史不合,連續派多人前往調解;甚至當時美副總統Wallace亦1944六月來華了解情況;這是在Hurley到華之前。
基本上,小羅斯福當時身體狀況日漸糟糕,雅爾達會談時,馬拉松開會下來,幾乎吃不消。總之,老蔣逐漸在美心目中失寵、失望,可說是天意也;這是相對於杜魯門對蔣而言。不過,站在蔣立場,他在這場豪賭輸掉,亦可來自幾方面。
首先,美援多寡;與英國、蘇聯不同調。問題是美之重歐輕亞,屬理所當然。故,蔣之今人價值觀:會鬧的孩子才有糖吃,在老美當時概念,大笑話而已。問題不僅是沒人會告訴他、敢告訴他;同時他也不會聽得進去。同時蔣對英國動不動就將說好給蔣之戰機、轟炸機等,因為非洲戰局吃緊,本來蔣要的幾十架轟炸機,已經準備飛過來中國了,臨時給邱吉爾給叫回去支援北非。所以,當時1941蔣才會對美發出三項“通牒”,你老美三個月內要不做到,所謂老美之“中國戰場”老蔣要結束掉;同時“readjustment of China’s position”不就是打老日牌?
那三項?1. 美派三個師兵力,重新建構緬甸與中國通訊(communication);2. 500架戰機,一架都不能少;3. 每月至少運送5,000英噸物資過來。
哈哈哈…老蔣是狠;當蔣是有被利用價值的時候。
(LTE-62)
末代皇后讀後感--63:史大林資訊上捷足先登
前面提到史大林知道原子彈事情,早就在1942年五月份、六月份之間;雅爾達密約簽訂於1945,2,4~11。
雖然1942只是口頭報告,由Beria和Kaftanov所做的(註一)。而Kaftanov告知史大林,是透過“白話文(畢竟史大林不是物理學家)”解釋原子彈基本結構方式,以及德或美很快也會做出來。這時候,據Kaftanov日記“史大林於辦公室渡方步後,說道 “我方也要開始做”….”。
問題在於,當時做原子彈,鈾品質非常重要,不是你有鈾礦就能做得出來。換句話說蘇聯境內所知鈾礦,品質不夠;這的確是個問題。
1943,3.10,蘇聯建立所謂‘Laboratory No. 2(二號實驗室)’專注這方面軍事用途。1943年,三月份,該實驗室主任Kurchatov,熟悉Molotov研究內從英國取得資料,同時老美這方面大量技術性數據,主要在反應器(uranium-graphite pile),以及用plutonium鈽及uranium鈾做出原子彈之可能性。同時Kurchatov已經知道老美已發現鈽,及以其作原子彈之可能性…
至於蘇聯後期所以會技術方面大大超前過去純蘇聯科學家、研究員之原因,來自所擄獲德國科學家。1944~45年間,大約有300個德國這方面科學家、工程師替蘇聯“打工”…
同時,據蘇聯當時相關人員回憶,情報獲取後,下面情報人員要採取“動作”時,一定由史大林親自下命令;否則沒人敢動。這是史權力之根本來源。
好笑就是,波茲坦會議同一天,1945,7,16號,美新墨西哥試爆成功,20~21號,蘇聯情報就知道美試驗成功;但是後來杜魯門這大嘴巴,三天後(23~24)堅持要告訴史大林,所謂 "史大林已經知道之訊息"。據說,來自show-me-state二百五密蘇里杜魯門這樣做,杜不想讓"盟邦蒙於鼓內"。
註一: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sUFm-KL367EC&pg=PA112&dq=Stalin and atomic bomb&hl=zh-TW&ei=ehRvTc-MLc34cfK0yfgC&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1&ved=0CCoQ6AEwAA#v=onepage&q=Stalin%20and%20atomic%20bomb&f=false
(TLE-63)
末代皇后讀後感--64:美國務院內同情或看好共產黨者,幾乎隻手遮天
回到中國戰場。Hurley之所以會被派到重慶作調人,身為羅斯福特使,目標當然這時候大家都知道了;至於當時為何派他來,屬Hurley被Secretary of War(以前的國防部長稱謂)Stimson推薦,畢竟兩人於Hoover總統時共事過,Hurley當時就是做Stimson位置,麥克阿瑟、艾森豪都還是他Hurley屬下。Hurley與軍方關係特好,此亦暗示,你要是共產主義同情者,基本上是好不起來。好幾個人包括羅斯福兒子Elliot也對Hurley印象好,都認為他能達成此任務;同時羅斯福認為1930年Hurley曾銜命與墨西哥談判有關美石油資產議題,成效顯著。這次去,羅認為Hurley外向個性,很有助於達成任務。
要知道,Hurley本人是很保守,反共產與否,見仁見智。此去中國之前,先去蘇聯打個轉了解蘇聯對中國共產黨態度與支持情形;畢竟,白癡都知道中國共產黨與蘇聯關係。一到蘇聯與Molotov,當時負責外交者,交談,Molotov告訴Hurley,中國共產黨與蘇聯一點關係都沒有云云;同時Molotov認為老蔣問題,是他不了解治下百姓等等,應想辦法改進中國經濟才是正途。Hurley全聽進去了,作為其後續對國共和談基調。
問題在於,這國務院派去駐重慶大使館內,所謂China Hands,基本上與Hurley這種偏右者看法完全不一樣;他們認為,為美國國家利益,美不應只支持一方;同時只偏向一方且毫無條件支持老蔣,是不符合美國家利益;若實在沒辦法非支持老蔣不可,亦屬“短期”做法而已,長期美國利益就不是這樣。同時,周恩來等,沒事與其對談時,加上一兩個民主字眼在內挑逗,這批所謂China Hands不就更為傾倒、給全吃進去了?相對之下,老蔣實在是“另一個難纏之軍閥”。
但Hurley完全不這麼想,他一下機,就與蔣很對盤;長話段說,老蔣也沒對其特別“下藥”。所以當時所謂重慶一代老美記者等,甚為詫異;那美使館內中國通,不就跳腳?
因為Hurley將此複雜問題簡單化,故,既然身為羅斯福特使,史迪威等當然輩分、職務上都矮了好幾截;同時史之個性據知其者屬“人見人厭”;相對下中國共產黨那邊卻很欣賞史之作戰方法,至於此屬灌迷湯之分化,不知道。加上國共談判過程,這毛那從China Hands這批人那知道有關老美底線在那的訊息。據(註一,第七頁), Hurley發現John Service居然還把此老美國務院底線公文帶給延安老毛看;難怪毛談判時硬起來,毫不讓步。所謂老蔣合作的必要條件,共產黨要想加入抗日行列非得蔣親自過濾,遑論指揮,不就更顯得毫無轉圜餘地?
若後期老美與老共屬哥倆好的話;這些當然都不是問題。這部分該書都沒提到;相信很多讀者會跟不上或根本看不懂。
註一: http://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PublicationDetail_1156.pdf
(TLE-64)
末代皇后讀後感--65:中被迫與蘇友好?
所以說,老蔣會敗,史迪威事件,可看得出來。蔣與史之衝突屬多方面,蔣,名義上是中國戰區統帥,史名義上是蔣幕僚長。幕僚長蔣心目中當然是要聽蔣的。其他,各自解讀。真正原因,美無兵力派去中國戰區實際作戰,所以,不能以老美那種玩法;畢竟玩不動。只有一條路,史迪威做法,將中國國民黨也好共產黨也罷,其軍隊要完全重新訓練;史這套才玩得動。否則,也是徒勞無功。畢竟,你拿老美美援物資,老美會聽你的?這不是說笑話?
而老毛基本上還是維持其原則,七分壯大、兩分打蔣、一分抗日;事後證明其戰略正確。剩下,美與蔣早日不合老毛早高興而已。同時1945年老日佔領區下,東北一帶,據該書大概有三十五萬的中國同情或在日本統治下“為虎作倀”者,北、中一帶有六十五萬這種中國人,這批勢力在老日投降後之去向,說不是股勢力,未免不負責任;但是其對老日狀況之了解,譬如物資、軍火、管理等內情,當然知道。所以,想靠這批人來打國共內戰,基本上是笑話;但是影響力,還是有。
至於該書長篇大論提到有關雅爾達密約出賣中國,包括也等於出賣共產黨在內,說穿了,亦為笑話。密約,基本上屬相關人互相認可者;不相關人當然沒份。可是老美那,當時羅斯福簽訂時,其身體狀況已急速走下坡,暗示者,羅基本上是跟史大林在做 “消耗戰”,想必史是大贏家。這密約之所以會被認為出賣中國利益,就是羅斯福在對日作戰想減低美軍傷亡之一廂情願做法;說老美不為自己著想,乃白癡說法。相信羅斯福並沒有考量原子彈威力進去,才會失策。但是羅撂下旦書,這一切有關中國領土部分,像外蒙獨立,東三省鐵路、港口資源等,非得中國點頭才算數。書中描述,老美對此甚耿耿於懷,後才有老蔣派宋子文去蘇聯交涉。
談判交涉,基本是屬勢均力敵狀態下,才說得上談判交涉;否則,屬僅背書對方而已,無他。所以宋去了,頂多是了解蘇聯拿了什麼東西、想佔據什麼地盤而已。畢竟當時美駐蘇聯大使Harriman,僅能作為旁觀者。不然Harriman還能幹什麼?哈哈哈…之後1945年八月十四號所簽中蘇友好合約,你說,簽還是不簽好?畢竟雙方實力上根本不對等,這跟過去列強於清朝所簽不平等合約有何差別?
(TLE-65)
末代皇后讀後感--66: The "Three John's"
或許要提一下美國中國通China Hands作為。當然後續蔣丟掉中國大陸,而老美有點自大說法: Who lost China?對外人而言是顯得有點不倫不類。首先美國從來就沒有擁有過中國;所以也沒得丟的。可見老美那也可說是自亂陣腳。畢竟:You can’t possibly lose anything you never had in the first place.
中國通,據網上資料顯示,主要就是John Paton Davies, John S. Service, John Carter Vincent, O. Edmund Clubb, Owen Lattimore, John K. Fairbank, Theodore White, Raymond P. Ludden。而其中John Paton Davies之所以會被排第一名,畢竟他真是所謂之中國通(見註一)。
Davies出生於天府之國的四川,後來在燕京大學讀過,1931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在1933年被派往中國從事外交工作。Davies對中國二次大戰期間,其論點特殊兼具內涵。問題在於,老美當局在國務員當權者,對蘇聯與中國共產黨之分辨能力幾乎無;認為他們是一夥的。事實上據Davies分析,蘇聯是靠共產國際comintern去滲透分化,而在中國共產黨那,蘇聯根本無法做到;同時老毛當時也不聽命於蘇聯。這種微妙關係,老美當權者,甚至當時國務院內中國事務通亦不懂;故造成這個二百五杜魯門也只能跟著瞎起鬨而已。畢竟杜亦認為中國共產黨與蘇聯之一鼻孔出氣一夥者,此誤認,以Davies觀點,造成美後續中國政策執行上偏差,有損美長遠利益。
二次大戰日本無條件投降,老美,包括麥克阿瑟在內,當然視共產黨為寇讎,而老毛那邊開始與美不對盤,是從美派陸戰隊進駐北平,說是維持秩序,老共眼中是幫國民黨為虎做倀;再加上韓戰,老共出兵助北韓,更是與老美完全翻臉。
這時候,美政府立場才完全倒向老蔣成為一夥。
所以後續麥卡錫開始清共,即使被平反,John S. Service說個很冷笑話…(Service)reflecting on the low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public at the time, joked that the loss of China had been blamed on "three Johns": John Service, John Fairbank, and "John" Kai-shek."
Davies後來之所以會被"重視",畢竟他當時甘冒大不諱,說共產黨會贏而不是國民黨。畢竟老美當局賭馬心態濃厚;對會預先猜那匹馬跑贏者,這種人是值得敬佩;即使是遲來"正義"。畢竟老美不認為自己是比賽的馬;是賭馬下注者。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f/f0/JPDaviesreport.jpg
..
http://www.gwu.edu/~nsarchiv/coldwar/interviews/episode-15/davies1.html
..
(TLE-66)
末代皇后讀後感--67:蔣,成為中國境內 "樣板"美國人而已
二次大戰末期,看起來是四巨頭:羅斯福、邱吉爾、史大林、蔣中正,事實上是三巨頭而已;老蔣不在內。原因,老蔣要靠老美養。
同時老美 “供養”,看起來是不錯,我的讀後感,老美條件太過苛刻,處處以老美價值觀作梗。民主,這時候在中國戰後,變成不可能達成目標。這時候中國打了近百年仗,什麼都沒有了,只有個空幻戰勝國頭銜而已。老美不知道麼?事後諸葛,的確不知道。所以這時候老美不就成了“替國府畫個根本做不到之大餅”,民主、法治、正常社會?還沒說你為何有通貨膨脹?老百姓為米價不堪其擾…等等?
八年抗戰換來得就是“你政府為何還在貪污”?為何不向共產黨一樣“清廉、有效率”?哈哈哈…大哉問也。所以,前面我提的中國作為不就成為一直要滿足老美國內政情變化;而根本無法以老美要求去做得到?真正嚴重者,中國,不就根本不能解決自己定義的真正問題;所謂,到底誰來當家?透過內戰還是選舉?這時候選舉,人民肚子都吃不飽,這不就是笑話?
檯面上議題,那時候就是老美要強迫國共和談。Hurley後來不堪其擾,告病回美。後來杜魯門上台派馬協爾來華。馬,更是與蔣不對盤;比起史迪威猶更盛。道理很簡單,馬那時候已被杜魯門升為總統幕僚長;身分當然比起過去陸軍參謀總長更高。當馬與蔣不對盤時,這不就更坐實史迪威當時是正確的?同時馬與史關係正如師徒親近?
總之,老美不派地面部隊入華作戰,這種根本道理,別說外行人看得出來,蘇聯這老奸巨猾者會看不懂?所以剩下就是,史大林落實其野心速度快慢而已。而老美那,始終甩不掉對華政策、作法,就是以滿足美國內政情需求而已;至於那個笨蛋會相信美對蔣影響能如此這般,不就是天方夜譚?長話短說,蔣,基本上成為老美對華政策之“無可奈何”樣板而已。
這時候共產黨要想扳倒蔣,不就後有蘇聯助陣、前有老美根據自己民主理念來好好打蔣一巴掌,所謂蔣為何不這樣、那樣按照老美做法做?
實事上老美如此做,也沒錯。畢竟其作為適應對老美政情;而美政情看起來是千變萬化,事實上也不過另一種奪權;只是透過選舉而已。
整個二次大戰,老美軍人才陣亡四十多萬人;爾後韓戰陣亡五萬、越戰快六萬合起來幾乎是二次大戰1/4強(註一)。而韓戰、越戰,要是老蔣在大陸當權,國府繼續以老美觀念是貪污也好、舞弊也罷;少死個十幾萬老美,不是對美很好麼?沒說的,這些軍人不就是政客們口水戰之犧牲品?嘿嘿嘿...同時,你老美這兩次作戰,要是前面不搞國共和談,狠下心,你老共不按照我意思做,你蘇聯敢從中作梗,我老美就如此這般...唬人也好,真派兵也罷,這後日快十一萬人陣亡,不就不會發生?當然,此亦屬天方夜譚;不過,尚未到子烏虛有地步。
這,就是當時沒有智慧、卻只有片面局部道德堅持笨蛋之下場!要知道,這兩次戰役失敗,不就是坐實美後續國際聲望受到之打擊、國內政情紊亂根本原因?你老美不是世界強權?連個北韓、北越都搞不定?
一般淺顯愚人:自己故意製造問題,來凸顯後續解決自己製造問題之能力;老美不能說愚人,畢竟其出發點是對的;問題是,放在國際政治框架內,空泛之道德堅持等,就成了沒人會笑得出來之笑話!
註一: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military_casualties_of_war
..
(TLE-67)
末代皇后讀後感--68:數字,不是所有問題之答案;應僅為佐證某看法而已
所謂之中國通,要是以China Hands嚴謹定義來表達,就是指國務院內那一票,其他非國務院者,像Teddy White等,就算不上。
個人以為,這些中國通,源於羅斯福當時對國務院那票人(中國通)之不信任,原因為何,不知;所以才有後續Lauchlin Currie等人做"仲介",據該書解釋,總統想知道中國真實情況到底為何等等。Currie本人不是老美,是歸化的加拿大裔。他後來做到總統府經濟學家,有點像後來Greenspan味道,就是靠著真正解決一些老美實質上經濟問題而入閣。
後來Currie負責China Defense Supplies任務,基本上,正如前面幾欄所述,負責批示國府到底要買那幾項軍火物資等。Currie曾受老蔣所邀來華替所謂經濟通貨膨脹等把脈。不過白癡都知道,把完脈要是國府屁事不幹照舊如常,不就給對方像共產黨落為口實之用?
我的解讀,正因為Currie與其他國務院等派去的老美不對盤,甚至與史迪威等亦不對盤,所以,此屬宋子文等分化技巧或野心而已。換句話說,要是老蔣、美齡將Currie說服、安撫得很爽,那羅斯福那,不就好搞定多了?
Currie來華時,亦知悉中國當時稅收狀況的確很差,譬如說:全中國當時(1941-42)約有兩億英畝耕地,從其所收到之稅,6億美金左右歸地方政府而20億美金歸中央。這亦顯示出地方與中央之矛盾所在。同時後期即使戰勝後,老蔣國防預算亦高達稅收之90%以上。種種顯示,這不但是極不正常,同時亦無經濟理論能解釋,遑論掌控。
故,老美當時幾乎所有在華人員,都對國府政府人員貪瀆(graft)成性,深惡痛絕。這,不就是就老美觀點,正堅持其固有論述之根本原因?剩下,就看那件事成為導火線了。
技術面,老美觀察都對;政策面,因無智慧與耐心,故種下後日白白送死十幾萬軍人,遑論數十萬傷殘,國庫公帑軍火等無謂消耗。
談這些用意,不是替老蔣找遁辭;而是,眼界、眼光、心胸、方向等,不是僅能靠數字解讀而形成。畢竟中國問題,放在歷史框架來看,總會發人省思。
(TLE-68)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