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1 10:01:04tandie

“劍拔弩張的盟友”讀後感

 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

 

“劍拔弩張的盟友”,齊錫生著,描述1941~1945年間中美軍事合作事情。

 

這本書是作者重讀過去相關書籍,尤其是所引用資料後的一種新看法。換句話說,過去WWII書籍,多以英文本為主。但一寫到中國部分,這幾乎所有書籍作者,絕大多數不識中文,也不引用中文資料。再者,誰有聽過寫一本歐巴馬傳,完全忽視美國方面著作引用解讀等的這種大笑話一樣。

 

再有,你即使識中文,程度在販夫走卒層次譬如說能看得懂菜單上的咕咾肉,卻是中戰場聯軍參謀長,那,只能唬唬不知情之人而已。

 

所以概念上極為正確。寫毛澤東傳作者,中文大字不識,完全以英文為準,豈不淪為天下笑談?

 

目前讀到部分,作者是想從蔣這方面思考出發。同時,因為我過去讀過邱吉爾、宋美齡傳等相關書籍,知道俄羅斯、英帝國時期等部分類似歷史過程,基本上,這兩國WWII之前也是紙老虎,但是其領導人卓越,故能唬得過去。所謂:國家形象算好。

 

至於國民黨時期的中國,可說蔣給放在那位置,是很奇特的一種現象。因為蔣北伐統一中國過程,後期是“招安”而已。沒打了。所以所謂統一的中國,基本上是鬧劇一齣。請問,你會對一個沒有實權的公司董事長,談判交易麼?哈哈哈…如此簡單而已。

 

不過這本目前讀起來,給我這讀者至少有個好處:從實際所得資料,以完全不同於過去西方文獻、著作的觀點與結論,這,可說是值得一讀的動機。

+++++++++++++++++++++++++++++++++++++++++++++++++++++++++++++

前面序言、第一章部分,隱隱約約可看出作者想從蔣這方面資料,佐證過去珍珠港事變後,蔣的思考角度,以及蔣對同盟國不滿出發。

 

不外乎,美英俄羅斯不把蔣當一回事。問題是,你要是美英俄羅斯,你會把蔣當一回事麼?哈哈哈...

 

要知道,這美英,血緣、種族、語文,夠近了吧?你看看美國人是如何瞧不起英國人的?基本上,國際政治角力,就是實力。實力,喊口號只能維持五分鐘,剩下,不就是自己要去解決自己問題而已?

 

我這種觀點,是不受歡迎。若放大到國際間來看,磨久了道理也會蹦出來。作者角度,蔣其實最想與俄羅斯同盟,同時巴不得俄羅斯早日對日本宣戰;也就是,美國對不對日本宣戰,意義相較之下不大。這種思維,正確。可是,就是因為蔣沒有國際觀,同時一面苦讀惡補之下,當然來不及。同時蔣對日本、俄羅斯了解亦有限,因為位階等考量,說穿了,中國當時因為國際地位沒到那地步,各國間各階層人才上互動少,故,不可能有中國人的日本通、俄羅斯通存在。

 

那既然沒有,蔣之幕僚也不可能有;剩下,結論可以自己下。從這種不算是從歷史故紙堆中翻出來的見解、看法,或許能支撐讀這本書動機。

++++++++++++++++++++++++++++++++++++++++++++++++++++

因為過去詳讀邱吉爾傳(上、中)、宋美齡傳,知道英國(1870~1940)到底是個什麼樣國家。基本上,由盛轉衰。同時英國是個相當封建社會,基本上與中國差不多。

 

那俄羅斯,1910年革命後,封建社會架構被打亂了,可是極權、血腥等效率得以展現,同時俄羅斯很早就透過共產第三國際,向外積極推銷共產主義(應該是布爾雪維克),連孫中山革命後北伐時期,都積極介入中國政爭。可說是俄羅斯對中國了解深厚,換句話說:只有俄羅斯""中國人的份,而沒有中國人""俄羅斯的份。日本亦然。

 

所以說,蔣對俄羅斯之期盼,不外乎蔣對其了解尚屬"幼稚"啟蒙間段。

再說,俄羅斯等靠歐洲近,工業基礎上當然也能做到某種程度。主要還是史大林是個梟雄級人物。相對之下,後期邱吉爾、羅斯福等,蔣,更不用提了,沒得比。

這些認知只是過去讀宋美齡傳時,查參考資料所得。

 

回歸到中國當時情況,蔣對中共認知是正確,一定要保留實力消除中共乃上上策。問題在於,蔣自己實力沒掌握好,同時國民黨內對美國當時那套:敬畏有餘、掌控全無;這是國民黨後日失算最大原因。

 

所以,蔣既然到WWII後期,完全以美式方式作戰,卻無或缺乏美資源後盾,國共之爭必敗。這是遠因。

 

那,跟這本書到底如何掛勾?相信以後這本書提到中美關係時的蔣介石與史迪威,能有所助益。

++++++++++++++++++++++++++++++++++++++++++++++++++++++

老蔣當時對英美等盟邦,印象上當然是壞透了。作者歸咎於某種種族(民族)主義。哈哈哈...你看看現在台北市街頭、電視廣告等,不都是外國人?白種人居多?現在是2012年,這民族主義,幫得上忙麼?

 

總之,領導人沒有國際觀,又胸無大志;這才是致命傷。我看老毛也好不到哪去;問題是他根本當時還上不檯面,無所謂。

 

所以說,從虛榮心的民族主義出發,當然戲劇濃厚,但都於事無補,終淪笑談。

作者舉出當時老蔣派熊式輝帶領軍事代表團去美開會;這美國讓老蔣來美開會基本上是小羅斯福敏銳嗅覺嗅出老蔣對盟邦不爽,一種"安撫"措施而已。可蔣卻當真,認為已成盟邦一員,不得了囉,與英美平起平坐了。哈哈哈...

 

想想看,是中國要拿美援,還是美國要拿中援?所以,還需要繼續說下去?拿人嘴軟、手軟,千古不滅定律。問題是,蔣不知道美國對蔣期望,到底在哪。要知道,這玩起中美關係來,不就得心應手?

 

美,看老蔣,是因為老日說:三月亡華。這時候,珍珠港事變已經四年多,華,三個月老早就過去仍未亡。原因?可能當時老日誇大其辭、太高估自己低估老蔣....等等,理由很多。可是,不爭事實,日軍這五十萬人給陷在中國戰場。五十萬人,要都拿去打老美,那老美不就臉都綠了?

 

這,才是老蔣之籌碼。想想看,戰時,軍事外交不是不重要;而是比起真正政治戰略動機,乃為何要你加入我陣營;你有軍火麼?沒有?物資呢?也沒有!你又不去積極攻擊日軍,天天撤退躲起來...

 

那,我老美要你幹嘛?要你專作梗的民族自尊心?嘻嘻嘻...通麼?所以不管哪位作者如何解釋,都無法說出為何美參謀總部(其實就是馬協爾)對中國軍事代表團,根本覺得是個毫無作用的多餘團體。也沒錯。為何?我老美忙都忙死了:歐戰、太平洋戰役,誰有精神與餘力,來跟你要錢又要物資,又沒軍事實力的所謂不黯英文的日本通(日本陸軍大學畢)熊式輝代表團哈啦?而你還抱怨人家不重視你?!

 

++++++++++++++++++++++++++++++++++++++++++++++++++++++++

老美後來派史迪威來華,就是顧忌老蔣與老英大大的不和,幾乎翻臉。原因?英國擅自將運抵緬甸援華物資拿去用,老蔣心目中乃屬強盜行為。

 

但是老蔣始終忘記一項重要事情:自己部隊要能征善戰後,才有真正的發言權,不是所謂老美敬酒式、恭喜發財般尊敬;否則自己成為笑話。可後續事實證明,老美反蔣的一派之所以能占上風(要是有反蔣的一派),不過就是如此。

 

英軍事代表團,在華扯高氣揚,不得了樣子;畢竟於清末民初,中國人對英人印象壞透了。同時這老日也替東方人出口氣,把不成器的英殖民地守軍打得滿地找牙,這時候老美也應看出端倪,當然心中是有把尺。後來史迪威去印度訓練新軍反攻緬甸時,窕明不要英軍官帶領他的部隊,其來有自(這部分來自我讀宋美齡傳)

 

老美史迪威,是如此不給情面地看不起老英,那你看老謀深算的英國人,有像蔣一樣,大呼小叫的?真是笑死人!

 

開戰時期,老蔣向美開出軍援清單時,要老美最新戰機機種,結果遭到陸軍部(當時沒有Air force空軍稱號由陸軍部管)刁難與拒絕,說中國人不需要這種先進武器。我的解讀,戰場需求過大,到處都要軍火物資,對中國戰場之忽視,畢竟源於美陸軍部眼中,實在是 "巧婦難為無米炊"朕兆;當然加上中國人這種被歧視心理,是需要安撫。長話短說,僅淪為替後期陳納德來華的某種程度上鋪路。

美國內部這方面矛盾也頗大:國務院、財政部、參謀總部、白宮、國會等,步調不一致。基本上,國務院,剛開戰時,與財政部對槓,說財政部居然要想負擔中國軍人軍餉;即使這部分,也得到小羅斯福激賞,認為好事一樁,僅靠拿錢就能有部隊可用。同時白宮內,對參謀總長等意見也不一致,那國會當時是被迫成為橡皮圖章而已,只有等到總統大選時,可能才會被重視。總之,美內部意見分歧屬正常。但是老蔣命好,我過去於他書讀到資料顯示,因為羅斯福在,老蔣在與史迪威爭上下時,羅斯福總是傾向老蔣一方。所謂給老蔣:benefit of doubt.

 

珍珠港事變開始後,在華美軍最高軍事將領Brigadier General John Magruder(馬格魯德),想成為開戰後駐華軍事老大同時是中國戰場最高指揮官之類,要脅蔣承認他是不可取代者,結果被蔣給怒斥。畢竟馬格魯德此人於美軍圈子內聲名狼藉;但他回美後仍狠狠將了蔣一軍,報告內說盡蔣壞話;這或多或少,造成美軍方對蔣一開始就很感冒;也可說明美開戰之初,這是對蔣的軍援需求上打折扣或忽視之來源。

 

在此,要是老蔣有國際觀眼光、與人周旋的手腕,你說,別人能對您下得了藥麼?畢竟,老蔣也是part of the problem.

 

至於蔣是不是,處於不要美援背景下,當然就都無所謂。問題是,蔣就是要美援;那,你不乖,不就是自己倒楣?

++++++++++++++++++++++++++++++++++++++++++++++++++++++++

這本書第一章看完,感覺上,作者文筆鬆散,散文底子不夠。       

 

再說,這本書讀起來觀感上是以議題導向為主、歷史框架為輔;這種寫法,不客氣說建構歷史框架之標的,應以議題為主,這很快就可能牽扯成top down矛盾,處理得好才有看頭。

 

當初我買這本書動機之一,就是看著中央研究院金字招牌。略嫌可惜。譬如說,這寫老蔣,你心目中讀者到底該先有何種架構存在,讀下去才不會有茫然感?顯然作者心目中讀者,已經至少對中國近代史有相當概念基礎;這相當部分,牽扯到二次大戰人物上素描、基本史實等等,這才讀得動;否則,只剩下相信作者的餘地;那不就是盲從?這對讀者,將淪為不敬或屬要求過高之譏。

 

譬如說,第一章與第二章之交接部分,當然作者讀到史料,好像是幾乎全是從蔣角度出發;是否想做種對西方著作的翻案文章,不知。不過作者開宗明義就提到,是補西方史料之不足。這個,首先應交代,西方是如何個不足法;那我作者又如何補足。

 

其他類似書籍,前面提到的宋美齡傳,當然這本是敘述中國現代史一部分,基本上宋美齡成了蔣介石、史迪威的配角;但是,人家這方面交代得比本書強多了,同時可讀性高。

 

希望對下次改版時,能夠資格做參考用。

+++++++++++++++++++++++++++++++++++++++++++++++++++++

此書對遴選Drum(莊穆)以及Stilwell(史迪威)作蔣參謀長這部分,寫得頗佳。宋美齡傳內,莊穆被形容成老糊塗型,好像是作為馬協爾幕僚的史迪威,故意推這老糊塗去接蔣作為中國戰場統帥下的聯軍參謀長,認為莊穆一定會笨到 "來者不拒"。誰知道莊穆不但不笨,還長篇大論提出關鍵問題:指揮權、管理戰場資源,以及其他相關問題。結論:他的上級,戰爭部長Stinson(史汀生)以及參謀長馬協爾的對中國戰場那一套,不可行。

 

這下,可將史汀生給搞火了,不服從命令之外,還居然與上級看法不一致;這不是個軍人該有的表現。也沒錯。

 

宋美齡傳內提到:關鍵在於,沒有那個神經正常的美蔣領,想被派去中國,畢竟中國戰場是軍旅生涯的墳墓。那個職業軍人,會瘋了,對其生涯自掘墳墓?那,這墳墓比喻緣於何處?大家都知道的:美終極如意算盤,不派一兵一卒,就能靠中國軍人美國裝備打贏日本。

 

美不派軍隊去戰場,將領都知道;問題是搓到最後,非得一翻兩瞪眼派人去時,才輪到馬協爾指派史迪威去接這爛攤子。

 

要知道,莊穆過去能征善戰,有戰功及實際經驗,問題是:毫無意願,而毫無意願之真正原因來自莊穆本人對這件任命之深入理解,可從莊穆後續所寫分析報告建議看出。所以說,史迪威會去,兩樣誘因:一是,維持與老闆馬協爾過去軍旅生涯一路撐過來的肝膽相照友誼;二是,少將高昇三顆星中將後才去。

 

我讀到宋美齡傳內,對史迪威描述及觀察,史迪威其實是想有一番作為,同時,他也做到,即由印度訓練新兵後打回緬甸。

 

所以該書這段文字有很大意義在於:詳述遴選聯軍中國戰場參謀長過程,且點出中美當時溝通上:牛頭不對馬嘴之處。畢竟這評語是幾十年後所有資料都在手上後的一種結論,也沒啥了不起。

 

可在當時戰時,能弄得像史迪威、陳納德一樣,那就真了不起了!尤其是這兩人老闆:Stinson及馬協爾,根本就沒打算派地面部隊參戰之清楚前提下...

+++++++++++++++++++++++++++++++++++++++++++++

前面提到史迪威一上任,就處心積慮地想拿到蔣手上兵權,蔣、史矛盾立即惡化。問題在於,史在行前被上級一再保證,蔣一定會樂意交出兵權給史等等,史自己要負很大責任。這是我的解讀。

 

畢竟到底是馬協爾、史汀生等呼嚨老蔣,擺蔣一道與否,不重要;關鍵,這兩人根本就是處於政治位階,做官的有做官打算,因為無兵可派之下,只能先從呼嚨自己手下史迪威開始。問題是,史迪威是知道,但是他心中過於自信,認為蔣也遲早會交出。畢竟史行前也應該聰明到探出口風,明明知道這任務的假設過於樂觀,樂觀到不實際。

 

他去,不外乎服從命令而已。這種情況非當事人很難理解。這段文字分析,也寫得不錯。

 

要知道小羅斯福本人,基本上是以識人能力起家;非常懂得授權真義為何。他也在史赴華履新之前,跟史聊過;不外乎打氣加油;可卻被本書作者諷刺為"言不及義"...哈哈哈。

 

這部分,我要稍微發揮一下。羅斯福與邱吉爾對盤,遠於開戰初期。據Manchester寫的邱吉爾傳內,邱,海軍大臣回鍋之際,羅斯福那時候已經是總統,就直接打電話,不找英首相而直接找邱吉爾談事情。

 

同時本書作者也許有誤認部分,認為羅斯福過去幹過美國海軍助理部長之類,只懂海軍不懂陸軍等等,於此類推,羅斯福對陸軍這方面任命案,抓不到重點。這完全是外行話。

 

要知道領導人最重要特質:識人。沒有說,非得幹過那行才能懂那行竅門這種外行話。羅斯福成長過程,基本上家境富裕,跟個歐洲貴族沒兩樣。所以羅斯福與邱吉爾對盤,除了背景差不多,同時人生歷練上也接近;與蔣、史大林等,想必是天差地遠。羅、邱都是靠選舉起家,這一路走來,對民意之敬畏當然會決定性地影響其決策。說遠一點,羅斯福一直都沒有對德宣戰過,而是希特勒這二百五、十三點,於珍珠港事變後主動對美宣戰。而羅為何不這樣做?原因很簡單,中西部一帶德裔選票作祟。所以羅、邱等,除了互相對盤之外,畢竟要是希特勒真正在歐洲統一後造成對美安全的影響,會大到威脅到美國家安全。這種白癡都知的道理,當然羅斯福要以歐洲戰場為第一;這後果,不就是很自然地犧牲亞州中國戰場?

 

同時重歐輕亞,這是一種反射動作並非處心積慮下的設計。想想看你要是羅斯福,你真的不會?

 

所以剩下的,要搞清楚:是美國需要中國多、還是中國需要美國多而已。要屬後者,您若是老蔣不就是要更小心謹慎處理?

 

但是我讀到宋美齡傳內,老蔣被逼急了,有意思拿與日本和談當擋箭牌,甚至氣話:大不了上山打游擊等,可說是無能的表現。

 

不過也不能怪老蔣,畢竟從黃埔軍校日子一直到與老日對幹,這時候他手上的接近100師,基本上幾個師除外,都屬烏合之眾,只能靠分配美援來收買部隊,你說,蔣該不該負責?能負得了責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