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9 15:04:50tandie
台灣百年糖紀讀後感
(原載於中時對談{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2005/12/30 11:29
經常逛書店好處,無意中會碰到值得一讀好書。最近讀了一半「台灣百年糖紀」,楊彥騏作,這本書在書架上擺好幾年吧,最近才開始翻閱。
封面首頁,是間工廠煙囪在冒煙。內頁插圖,有糖廠小火車軌道畫面。自然回憶起以前去南部糖廠,那是我在中學時期同班同學有住在糖廠員工宿舍,典型日式房子,旁邊當然少不了甘蔗田。那時候我注意到,製糖甘蔗,與一般人「嚼」的甘蔗不一樣,製糖甘蔗較細、又硬,要真笨得去嚼這種甘蔗,不小心會斷牙齒。
再就是糖廠周圍或進進出出的火車軌道是一般火車軌道約一半寬、軌道本身又細,小火車頭拉著一列列小車廂,廂旁會參差不齊伸出幾枝甘蔗,小朋友就會調皮先追火車,再去「偷」抽出那「伸」出的甘蔗,再互相追打鬥鬧,洋洋得意。
中學期間,偶而受邀去住在糖廠宿舍同學家玩,籃球場鬥鬥牛,總之,環境幽雅,球打完,口中含著花生味枝仔冰,騎著鐵馬幾個好伙伴接著到處找些女生逗逗,回味無窮。
糖廠,當時小鬼誰知道這是日據時代留下的設施,就好像總統府一樣,及其他軍事設施內,外表壯觀首長大樓一般。台灣,要想揮去日本帝國時代遺跡,是不忍心更不可能。
這本書《台灣百年糖紀》從許多角度紀錄台灣糖業發展史,旁徵博引,深富趣味性,知識性更不用強調。
(一)
**********************************************************************
Fast forward,作者描述日據時代老日對台灣殖民地貢獻頗大。幾樣事情,一是「土地調查、開發」,二是「台灣銀行貨幣金融制度與整頓」。也就是讓台灣脫胎換骨進入現代化,產生結構性變化幾樣重點政策推行實施。暫不論日本動機,可以看出老日做事,不做而已,要做,有遠見,用對人確確實時真真正正去達成目標。這時候關鍵人物,後藤新平,於1898年當時第四任台灣總督兒裕源太郎時期的民政長官。
再者,老日調查完台灣土地後,這實質上影響是「讓台灣土地一田多主現象消失」,再就是「土地所有權單一化」,讓殖民者可以預期合理「稅收」,也可說老日把台灣當作一個國家來經營,有什麼好的、對的事情,老日可以「鐵腕」徹底實施見成效。
同時在作土地徹底調查之同時,確切了解將要「殖民」的台灣及其公有土地,再「合法」使用土地以共投資興建相關工商業,包括糖業。
透過臺灣銀行,除整頓當時貨幣金融,發行貨幣取代當時民間流通約100多種各式各樣幣值,同時,台灣銀行也扮演起日後與從日本本土來台投資的金融橋樑,更能讓帝國本土直接「影響」殖民地。
土地、金融「正常」化後,台灣就像是個小型日本一般運作,成為「日本資本主義範圍內一份子」。
(二)
**********************************************************************
作者描述日本殖民時期的用心,當時被殖民者大概也要求不多,時代不同,當然更不能僅用現代眼光來看往事。積極面,任何主政者,眼光長遠是必然條件。被統治者,與後來不論如何是誰掌權統治者之間互動,這過去一段歷史自然會勾起人民拿現今與過去統治者做比較,只是表達方式、結論,點滴在心頭。
智者,應不會受制於情緒,會積極地去讀這段故事,領略正面意義。
糖廠,不交代糖是說不過去。台灣為什麼適合種植甘蔗,而甘蔗也不是源於台灣本土植物,作者提起這緣由,頗值分享。
甘蔗,過去殖民者看作經濟作物,不是種著玩的。台灣早期,基本上是三不管地帶,真真正正移民天堂,想來就來,想去就去,過去種種在此不贅述。重點植物甘蔗,這是源於「東南亞及印度一帶」、「砂糖原料,及甘蔗原產地,據說是恆河流域。東傳至中國、南洋及日本;西經敘利亞、埃及、地中海諸島、西班牙而傳至南美洲、爪哇。」
僅知道甘蔗由來,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成為當時台灣殖民地主要經濟作物,主要還是這市場誘因,只是當時不這麼說罷了。早在荷蘭人十七世紀開始,因為市場因素,也就是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看中台灣適合種植經濟價值高的甘蔗農作物再提煉砂糖,而這砂糖在當時歐洲市場上是經濟價值很高的商品,當然也很用心從種植的How這方面下手,譬如土地、農具、資金等等。
說穿了不外乎是那看不見的市場之手,督促著荷蘭公司從事這方面經濟活動。不同就是,荷蘭人大概不想殖民,相對於老日,作為一有效率的商人才是重點。
荷蘭人也見招拆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連耕種蔗田的「牛」,都是經過特別研究後引進「馴服(閹過)的牛」來耕種。
(三)
**********************************************************************
「砂糖在當時歐洲市場上是經濟價值很高的商品」,並不就說在台砂糖就銷往歐洲,事實上是給老日市場消費掉很高比例,同時「荷蘭亞洲的19處商館中,台灣商館盈餘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
這老日當然不可能不知道有這種「好康」事情,他會不去插一手甚至「巧取豪奪」過來?台灣又不是荷蘭的或是鄭成功的,誰狠就是誰的。所以,從讀故事者角度,當時住在這島上居民,自己無知或無能到一個地步,就是自己成為別人「砧上肉」時,第一不知道,第二即使知道也無能為力。
說穿了,主不主義都沒用,重點是,你到底是否能提共其他人真正所需要的東西,而你是始終都這不可或缺的主角。所以,又非得提到這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回過頭來看,荷蘭有東印度公司,替她開疆闢土,那老日也有各種家族財團,種種株式會社,政商、政工畢竟是一體不可分割。連體嬰當然是工商的利益,與政府利益結合,更要一致的。當時,不但是對的,更是必要。
再者,西方殖民者,基本上是從市場角度切入,市場因素消失時,她可以撒手不管拍拍屁股走人,也就是她們與老日的在台殖民畢竟根本上不一樣。後來鄭成功來台後,以及荷蘭因季節關係導致台砂糖驟減,荷蘭,作為一個商人,認為當時爪哇將成為世界砂糖產地,這個商人荷蘭,當然不像殖民地日本一樣留下來長期打拼,自然撤走不幹了。
(四)
**********************************************************************
記得Clyde V. Prestowitz,1983至1986年間,美政府商業部長日本事務組顧問,可說是當時老日專家,曾於他書中《Trading Place》內提到年輕時,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該去中國或是日本留學。
他老爸,當時是化學家就跟他說一句話,叫他去日本,因為「They(Japanese)make things他們(能)製造東西」。這也說明老爸觀察有他道理,They make things。
理想,誰沒有,如何利用現有的、沒有的卻可以借得到的資源,去創造新價值、市場需要的產品,誰,就在他老爸心中,是個值得去學習的人,甚至包括國家、文化。
老日來台灣,不僅止於紙面作業,敷衍了事,她是有目的而來,清清楚楚的目的。看看人家來台殖民後,所做的事,重點是,為什麼、如何作、成果為何。
不只是政客或是來台當官的,這批人包括工程師,做出各種不同基礎建設,糖廠、運輸鐵路、港口,當時國際上頗現代化銀行,以及落實工商業發展的土地調查等事項。
總歸一句話,老日把台灣這地方「量化」了,以各種實際調查數字表達出來,土地調查等之重要,就是訂定所有權以及日後可共開發的公用土地,有土斯有財,我們講,就是口號,人家老日講,就是實際動作與成效。
再者,就是製糖工業。這製糖,不是嘴巴講講就算了,看看人家製糖工廠細部分解,就知道這老日做事態度。這是工程面、運輸面等。從產業面,老日將台灣定位在:日本工業、台灣農業最高指導方針下,自然,日本本土看台灣,就好像我們台灣現在及過去看其他資源豐富但較落後地區一樣。
只不過,這些所謂「落後」地區愈來愈少,好像台灣正快速成為「落後」地區。
(五)
**********************************************************************
2005/12/30 22:44
羽竹(#5355)
Tandy談及台灣的糖業;早期糖、林業確實是維繫國家生計的支柱。糖業帶
給台灣老一輩的人,很多傷感與懷念。濛濛的記憶中,很期待爸媽帶我們上
姑媽家泡澡堂,那帶甜味的鍋爐水,是寒冬兒時的最愛。那時那知偌大的澡
堂只是啥個殖民者專利天堂呢。
********************************************************************
2005/12/30 23:33
Tandy(#5357)
Dear 羽竹,
失望挫折,回頭看到的總是過去美好記憶。這對後日來台接收的國民政府,當然,台灣本地的高文化,對這批「散兵游勇」,充滿敵視,你讓我們生活愈活愈低劣。這種情緒發酵下去,很快就由敢怒不敢言,昇華為敵視一切代表中國的價值等等。
老日經營台灣,不是出於愛好臺灣人民,這是塊殖民地,天皇版圖,為所欲為。但是,「無意」中老日也做對很多事,譬如建立該作者提及的金融制度、產業制度,當時工業infrastructure,例如貫通南北鐵路,是不是運糖之外不得而知。總之,老日是懷著解決日本本土所定義的需求,用台灣這塊土地資源,來滿足它。既然是日本本土所定義的,就暗示不是依台灣需求,所以,其經濟制度等建設,僅止於此。
但是,當地人民當時需求不多,甚至不知道去思考這到底是不是台灣人民需求,因此,老日橫著豎著怎麼作,都是對的。畢竟老日當時也算列強之一,台灣只是化外之民,那,答案自然清楚。
前面提到荷蘭比喻,同為殖民者,前者是以商人角度出發,後者,卻以想真正去統治這個地方,所作所為,自然不同。
**********************************************************************
2005/12/31 14:04
Tandy(#5367)
老嫗姐、各位網友,
Happy New Year!
小弟筆拙,無法清楚轉述作者重點。利益,的確是當時日本殖民出發點之一,最起碼原因包括,當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從台進口砂糖費用每年即高達一千萬日圓,且日益增加。台灣被納入殖民地,這筆錢不但省下不用付出,老日乾脆將台灣變成製糖工廠,也就是由原淨消費者搖身一變,成為產銷國。
當時也有些插曲,譬如製糖技術中原料選取等,老日有在日本本土以甜菜製糖,問題是這甜菜糖基本上來自歐洲列強「口味」與技術,不適合日本甚至東方口味,結果虧損無疾而終。但是在甘蔗製糖上,又牽扯出台灣只准生產粗糖,這粗糖運到日本後再加工成精糖。這又不外乎「保護日本產業」觀念作祟,維護「日本工業、台灣農業」理念。當然這些也是個人解讀。
細讀後也發現日本大企業等,更是真正台灣糖業推手之一。所以,殖民地政府任務,可說是負責建立好供工商業所需的infrastructure,而來自日本本土影響力,才是決定台灣糖業真正命脈原動力。做好infrastructure本身,這是賺不了錢,就好像當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當然到底是十大還是不是十大,這不重要;但是企業接著利用這基礎建設繼續投資,才有獲利可能。
這方面,老日分工不錯,值得學習。可貴是,這些事情是發生在100多年前,而不是現在。
*********************************************************************
2005/12/30 11:29
經常逛書店好處,無意中會碰到值得一讀好書。最近讀了一半「台灣百年糖紀」,楊彥騏作,這本書在書架上擺好幾年吧,最近才開始翻閱。
封面首頁,是間工廠煙囪在冒煙。內頁插圖,有糖廠小火車軌道畫面。自然回憶起以前去南部糖廠,那是我在中學時期同班同學有住在糖廠員工宿舍,典型日式房子,旁邊當然少不了甘蔗田。那時候我注意到,製糖甘蔗,與一般人「嚼」的甘蔗不一樣,製糖甘蔗較細、又硬,要真笨得去嚼這種甘蔗,不小心會斷牙齒。
再就是糖廠周圍或進進出出的火車軌道是一般火車軌道約一半寬、軌道本身又細,小火車頭拉著一列列小車廂,廂旁會參差不齊伸出幾枝甘蔗,小朋友就會調皮先追火車,再去「偷」抽出那「伸」出的甘蔗,再互相追打鬥鬧,洋洋得意。
中學期間,偶而受邀去住在糖廠宿舍同學家玩,籃球場鬥鬥牛,總之,環境幽雅,球打完,口中含著花生味枝仔冰,騎著鐵馬幾個好伙伴接著到處找些女生逗逗,回味無窮。
糖廠,當時小鬼誰知道這是日據時代留下的設施,就好像總統府一樣,及其他軍事設施內,外表壯觀首長大樓一般。台灣,要想揮去日本帝國時代遺跡,是不忍心更不可能。
這本書《台灣百年糖紀》從許多角度紀錄台灣糖業發展史,旁徵博引,深富趣味性,知識性更不用強調。
(一)
**********************************************************************
Fast forward,作者描述日據時代老日對台灣殖民地貢獻頗大。幾樣事情,一是「土地調查、開發」,二是「台灣銀行貨幣金融制度與整頓」。也就是讓台灣脫胎換骨進入現代化,產生結構性變化幾樣重點政策推行實施。暫不論日本動機,可以看出老日做事,不做而已,要做,有遠見,用對人確確實時真真正正去達成目標。這時候關鍵人物,後藤新平,於1898年當時第四任台灣總督兒裕源太郎時期的民政長官。
再者,老日調查完台灣土地後,這實質上影響是「讓台灣土地一田多主現象消失」,再就是「土地所有權單一化」,讓殖民者可以預期合理「稅收」,也可說老日把台灣當作一個國家來經營,有什麼好的、對的事情,老日可以「鐵腕」徹底實施見成效。
同時在作土地徹底調查之同時,確切了解將要「殖民」的台灣及其公有土地,再「合法」使用土地以共投資興建相關工商業,包括糖業。
透過臺灣銀行,除整頓當時貨幣金融,發行貨幣取代當時民間流通約100多種各式各樣幣值,同時,台灣銀行也扮演起日後與從日本本土來台投資的金融橋樑,更能讓帝國本土直接「影響」殖民地。
土地、金融「正常」化後,台灣就像是個小型日本一般運作,成為「日本資本主義範圍內一份子」。
(二)
**********************************************************************
作者描述日本殖民時期的用心,當時被殖民者大概也要求不多,時代不同,當然更不能僅用現代眼光來看往事。積極面,任何主政者,眼光長遠是必然條件。被統治者,與後來不論如何是誰掌權統治者之間互動,這過去一段歷史自然會勾起人民拿現今與過去統治者做比較,只是表達方式、結論,點滴在心頭。
智者,應不會受制於情緒,會積極地去讀這段故事,領略正面意義。
糖廠,不交代糖是說不過去。台灣為什麼適合種植甘蔗,而甘蔗也不是源於台灣本土植物,作者提起這緣由,頗值分享。
甘蔗,過去殖民者看作經濟作物,不是種著玩的。台灣早期,基本上是三不管地帶,真真正正移民天堂,想來就來,想去就去,過去種種在此不贅述。重點植物甘蔗,這是源於「東南亞及印度一帶」、「砂糖原料,及甘蔗原產地,據說是恆河流域。東傳至中國、南洋及日本;西經敘利亞、埃及、地中海諸島、西班牙而傳至南美洲、爪哇。」
僅知道甘蔗由來,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成為當時台灣殖民地主要經濟作物,主要還是這市場誘因,只是當時不這麼說罷了。早在荷蘭人十七世紀開始,因為市場因素,也就是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看中台灣適合種植經濟價值高的甘蔗農作物再提煉砂糖,而這砂糖在當時歐洲市場上是經濟價值很高的商品,當然也很用心從種植的How這方面下手,譬如土地、農具、資金等等。
說穿了不外乎是那看不見的市場之手,督促著荷蘭公司從事這方面經濟活動。不同就是,荷蘭人大概不想殖民,相對於老日,作為一有效率的商人才是重點。
荷蘭人也見招拆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連耕種蔗田的「牛」,都是經過特別研究後引進「馴服(閹過)的牛」來耕種。
(三)
**********************************************************************
「砂糖在當時歐洲市場上是經濟價值很高的商品」,並不就說在台砂糖就銷往歐洲,事實上是給老日市場消費掉很高比例,同時「荷蘭亞洲的19處商館中,台灣商館盈餘僅次於日本,排名第二」。
這老日當然不可能不知道有這種「好康」事情,他會不去插一手甚至「巧取豪奪」過來?台灣又不是荷蘭的或是鄭成功的,誰狠就是誰的。所以,從讀故事者角度,當時住在這島上居民,自己無知或無能到一個地步,就是自己成為別人「砧上肉」時,第一不知道,第二即使知道也無能為力。
說穿了,主不主義都沒用,重點是,你到底是否能提共其他人真正所需要的東西,而你是始終都這不可或缺的主角。所以,又非得提到這看不見的市場之手。回過頭來看,荷蘭有東印度公司,替她開疆闢土,那老日也有各種家族財團,種種株式會社,政商、政工畢竟是一體不可分割。連體嬰當然是工商的利益,與政府利益結合,更要一致的。當時,不但是對的,更是必要。
再者,西方殖民者,基本上是從市場角度切入,市場因素消失時,她可以撒手不管拍拍屁股走人,也就是她們與老日的在台殖民畢竟根本上不一樣。後來鄭成功來台後,以及荷蘭因季節關係導致台砂糖驟減,荷蘭,作為一個商人,認為當時爪哇將成為世界砂糖產地,這個商人荷蘭,當然不像殖民地日本一樣留下來長期打拼,自然撤走不幹了。
(四)
**********************************************************************
記得Clyde V. Prestowitz,1983至1986年間,美政府商業部長日本事務組顧問,可說是當時老日專家,曾於他書中《Trading Place》內提到年輕時,猶豫不決,不知道到底該去中國或是日本留學。
他老爸,當時是化學家就跟他說一句話,叫他去日本,因為「They(Japanese)make things他們(能)製造東西」。這也說明老爸觀察有他道理,They make things。
理想,誰沒有,如何利用現有的、沒有的卻可以借得到的資源,去創造新價值、市場需要的產品,誰,就在他老爸心中,是個值得去學習的人,甚至包括國家、文化。
老日來台灣,不僅止於紙面作業,敷衍了事,她是有目的而來,清清楚楚的目的。看看人家來台殖民後,所做的事,重點是,為什麼、如何作、成果為何。
不只是政客或是來台當官的,這批人包括工程師,做出各種不同基礎建設,糖廠、運輸鐵路、港口,當時國際上頗現代化銀行,以及落實工商業發展的土地調查等事項。
總歸一句話,老日把台灣這地方「量化」了,以各種實際調查數字表達出來,土地調查等之重要,就是訂定所有權以及日後可共開發的公用土地,有土斯有財,我們講,就是口號,人家老日講,就是實際動作與成效。
再者,就是製糖工業。這製糖,不是嘴巴講講就算了,看看人家製糖工廠細部分解,就知道這老日做事態度。這是工程面、運輸面等。從產業面,老日將台灣定位在:日本工業、台灣農業最高指導方針下,自然,日本本土看台灣,就好像我們台灣現在及過去看其他資源豐富但較落後地區一樣。
只不過,這些所謂「落後」地區愈來愈少,好像台灣正快速成為「落後」地區。
(五)
**********************************************************************
2005/12/30 22:44
羽竹(#5355)
Tandy談及台灣的糖業;早期糖、林業確實是維繫國家生計的支柱。糖業帶
給台灣老一輩的人,很多傷感與懷念。濛濛的記憶中,很期待爸媽帶我們上
姑媽家泡澡堂,那帶甜味的鍋爐水,是寒冬兒時的最愛。那時那知偌大的澡
堂只是啥個殖民者專利天堂呢。
********************************************************************
2005/12/30 23:33
Tandy(#5357)
Dear 羽竹,
失望挫折,回頭看到的總是過去美好記憶。這對後日來台接收的國民政府,當然,台灣本地的高文化,對這批「散兵游勇」,充滿敵視,你讓我們生活愈活愈低劣。這種情緒發酵下去,很快就由敢怒不敢言,昇華為敵視一切代表中國的價值等等。
老日經營台灣,不是出於愛好臺灣人民,這是塊殖民地,天皇版圖,為所欲為。但是,「無意」中老日也做對很多事,譬如建立該作者提及的金融制度、產業制度,當時工業infrastructure,例如貫通南北鐵路,是不是運糖之外不得而知。總之,老日是懷著解決日本本土所定義的需求,用台灣這塊土地資源,來滿足它。既然是日本本土所定義的,就暗示不是依台灣需求,所以,其經濟制度等建設,僅止於此。
但是,當地人民當時需求不多,甚至不知道去思考這到底是不是台灣人民需求,因此,老日橫著豎著怎麼作,都是對的。畢竟老日當時也算列強之一,台灣只是化外之民,那,答案自然清楚。
前面提到荷蘭比喻,同為殖民者,前者是以商人角度出發,後者,卻以想真正去統治這個地方,所作所為,自然不同。
**********************************************************************
2005/12/31 14:04
Tandy(#5367)
老嫗姐、各位網友,
Happy New Year!
小弟筆拙,無法清楚轉述作者重點。利益,的確是當時日本殖民出發點之一,最起碼原因包括,當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日本從台進口砂糖費用每年即高達一千萬日圓,且日益增加。台灣被納入殖民地,這筆錢不但省下不用付出,老日乾脆將台灣變成製糖工廠,也就是由原淨消費者搖身一變,成為產銷國。
當時也有些插曲,譬如製糖技術中原料選取等,老日有在日本本土以甜菜製糖,問題是這甜菜糖基本上來自歐洲列強「口味」與技術,不適合日本甚至東方口味,結果虧損無疾而終。但是在甘蔗製糖上,又牽扯出台灣只准生產粗糖,這粗糖運到日本後再加工成精糖。這又不外乎「保護日本產業」觀念作祟,維護「日本工業、台灣農業」理念。當然這些也是個人解讀。
細讀後也發現日本大企業等,更是真正台灣糖業推手之一。所以,殖民地政府任務,可說是負責建立好供工商業所需的infrastructure,而來自日本本土影響力,才是決定台灣糖業真正命脈原動力。做好infrastructure本身,這是賺不了錢,就好像當蔣經國時代的十大建設,當然到底是十大還是不是十大,這不重要;但是企業接著利用這基礎建設繼續投資,才有獲利可能。
這方面,老日分工不錯,值得學習。可貴是,這些事情是發生在100多年前,而不是現在。
*********************************************************************
也聊聊日據時期製糖業工程方面。
製糖時,書內強調「日本精糖、台灣粗糖」,其實這也脫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市場需求戲弄;暫不表。該書p50~51頁「粗糖製造順序」、「耕地白糖製造順序」些許透露出當時資訊流通極度之不發達,造成的外行人對某些製程上有多了不起的不合理「揣測」。
這兩種糖,粗糖、耕地白糖,前者回銷日本做為精糖,後者是比粗糖「精細」但還不能稱為「日本水準的精糖」,其主要是因應市場需求而生,而當時市場是「中國大陸及其他較落後地區」。
換句話說,當時在台殖民地,也因應非日本要求水準的「精糖」應運而生的另一種「落後地區」的精糖市場。這是1935年左右事情。
其製糖「順序」中可以看出,粗糖與耕地白糖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多了幾重手續,就是石灰碳酸過濾,及加壓蒸餾過濾過程等。相信當時在日本本土的精糖製程,只是這過程上更加強些。有趣的是,這老日也不是超人神仙都能生產,自給自足這些所有製程裝備,儀器零件,他也是從美國或歐洲進口。
不論如何,人家老日就能從市場需求倒推該生產什麼、再建置相關工廠不斷改進去滿足這種需求。
相對之下,作為一個落後國家,最起碼條件,就是什麼都不作,等著別人來幫你或強迫你作。幫到最後,連國家都沒有了。
(六)
**********************************************************************
殖民地命運,當然主宰在殖民者手中。日本政治上、對外侵略巧取豪奪,也可說是大企業是真正幕後推手,正如現今老美大企業,對美政府政策影響深遠一樣道理。
大企業不外乎以利益為原動力,那政府「主要責任」,就是替這些企業獲利鋪路,企業要什麼,政府就準備什麼,從法令、資源取得維護、生產環境保持、基礎建設建置與維護,不遺餘力。這就是我看得到的政府與企業當時二十世紀初相互關係重點,當然企業獲利與政府獲利或選票支持,自然關係綿密源遠流長。
大家都聽過殖民時期「米糖相剋」。這就是說,種植甘蔗所用土地資源,與種植稻米是「相剋」的,其真正原因是起於日本預期戰時的戰略物資,米,需求將大增。
有趣是,老日吃米還挑嘴得很,這米的「黏度」不符合他口味,當時台灣再來米黏度不夠不受老日青睞。同時,在日本本土生產黏度夠的米,這稻種移植到台灣就是長不好。那怎麼辦?你看人家老日怎麼解決,就很感慨自己這邊當時是真落後,真是沒出息的一群懶人笨蛋。
照理我們就會說,你不吃拉倒,這就是在來米,我們生產的,愛要不要隨你便。
1912年有個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老日農業專家,磯永吉,從事稻米改良工作,他從馬來西亞、爪哇、印度考察取經,於1922年研育出「台中65號」新品種,後來被伊澤多喜男日本總督選出磯永吉所提命名,「蓬萊米」。
這樣一來,老日口味是的的確確照顧到了,蔗糖以外,台灣也多了一種經濟作物。
總之,人家有眼光,又玩真的,學了一身真本事後,一定想辦法去解決真正所面臨的問題,創造新價值。
(七)
**********************************************************************
「米糖相剋」成因,就是種植稻米所用土地等資源,與種植甘蔗衝突。但是,後果是讓台灣農業真正成為市場多元化的推手。
老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內農村非常不景氣,加上國內所謂「米暴動」等干擾,就看到從台灣殖民地生產稻米「戰略」需求。種植稻米,一下子成為「戰略」上意義,再加上製糖會社因為經濟原因倒閉不少,從總資源管理者殖民長官眼中,米糖相剋成型。
再加上這土地利用上,種植甘蔗不像種植稻米,後者需要大量水去灌溉。這老日也厲害,就建設嘉南大圳,「嘉南大圳」主要設備為烏山頭水庫(珊瑚潭)、濁水溪進水口、烏山頭南幹線及北幹線等等,負責灌溉嘉南平原。
要是沒這條大圳,這一帶想種植稻米或增加產量,是不可能的事;那只剩下種植甘蔗一樣,沒有選擇。這也告訴我,糖業發達是沒錯,但是有智慧的統治者,多元化應長駐於其心中。
到現在為止,這帶居民還在享受嘉南大圳好處。但是積極面意義,看得到一個地區必須在生產等方面多元化,同時也能落實確切目標,這才是老日帶給我們的教訓。
如果這些農業縣份,大家一天到晚還在歌頌懷念殖民時期多麼了不起,沒去好好想想為什麼人家就看得到、想得出、更作得到。大概,那就天生只淪為被殖民的命;其實對有些人,被殖民沒什麼不好,這才真是可悲。
世界持續進步,需求不斷改變,向前走時,偶而往後看是有成就滿足感;就這一段,這是屬於老日的不是我們的。
(八)
**********************************************************************
發表時間 2006/01/01 21:14
羽竹(#5387)
Dear Tandy:
《台灣百年糖紀》中可曾提到,「台糖」在戰事後期,肩負老日對東南亞
苟延殘喘的轟炸後勤任務,負責生產酒精當飛機燃料,投降之前,台灣沒
甘蔗時還大肆強征民間蕃薯作為源材,如果說台灣人是本土蕃薯的代表,
蕃薯又是台灣人日常民食雜糧,那時蕃薯可是在鍋爐中翻滾的。
很不好意思在元旦文告中提到台灣人的創痛。
**********************************************************************
Dear 羽竹,
感謝您提醒這段有趣事故。該書「糖業的軍需工業—酒精工廠」、「美軍空襲下的台灣糖廠」有提到酒精當做部份軍需燃料。
需求來自,「酒精燃燒熱能較航空燃料為低,但酒精比重卻較航空燃料高,日軍部將酒精與燃油以3:1比例混合,作為日航空部隊戰備儲存航空燃油…」。
個人這時候不得不佩服老日這方面用心與進步;這是在1930~1940年代,相對於題外話現今汽車燃油、酒精比例等實際上運用,人家,不管是偷來的還是自創的,的確見招拆招,厲害得很。
話又說回來,就是因為糖場產這種戰略用酒精,要是碰到像老美一般對手,那,浩劫難逃,老美不給炸個精光才怪。這也說明當時老美痛下殺手,猛炸糖場後事,糖場傷亡慘重,有些全毀。
至於您指出「台灣沒甘蔗時還大肆強征民間蕃薯作為源材」,倒是沒提到。不過也很有可能,畢竟老日戰時能源需求盛大,能「變現」的資源,理說都會用上。
不過該書這段提到有趣部分,老日殖民政策盛為成功,當地居民想法,當時已與天皇一致,還「在神社早晚熱烈祈禱,能使日本武運亨通,打敗美軍」。
(九)
**********************************************************************
Dear Tandy:
我同意筆者「在神社早晚熱烈祈禱,能使日本武運亨通,打敗美軍」的說
法。這麼一來我也知道戰後,「榕樹下」抽煙斗,搖蕉扇;「古井邊」挽
衣袖、洗衣裳的老翁、老婆為何如此痛恨「阿度仔」。原來就是酒精作祟。
日本戰事後期,物質短缺,蕃薯聽說也可以提煉酒精,供吃了安非他命的
神風特攻隊使用(哈哈這可是安非他命氾濫的濫觴),反正有去不回,能飛
就是,節約能源吧。
說日本的工業研究精神可與德國媲美,德國一貫講求嚴謹、創新的活力,
而日本則以細膩的實驗技巧出名。即使連北美汽車大國,也不得不感受壓
力。
說個故事,十幾二十年前,吾友兄長移美多年,一日將新買的Toyota coupe
停放房前未入車庫。老死不相往來的隔鄰猶太人,居然主動打招呼,問,
進口車是您的?嗯,剛買,分期啦!喔,好美,週末請過來,我請您們喝
下午茶…。就這麼,賺了一杯果汁、二塊點心,外加見面招呼點頭微笑。
這是日本的魅力媒介了。
晚安。
**********************************************************************
2005/12/31 14:22
羽竹(#5369)
Dear Tandy:Happy New Year!
百姓平民總是善忘的活在當下,「株式會社」的產業,留下良好的管理制度,
也留下不良的劣根性,昔日剝削台人權益的思維,沿襲於今高捷的泰勞事件
。翻開台灣全記錄,蔗農「事件」班班可考,表達頻繁,犧牲者躍然紙上,
唯,仍然存在多數安於現況的百姓。方能造就所謂「三腳仔」的存在空間,
正如國民政府與現今本土政權的當紅翹楚者,吸飲著民脂民膏。
平心而論,國民政府「散兵游勇」造就了台灣奇蹟,光是橫貫公路,老日認
為百年不可得,卻在散兵手中一斧一鎚下擺平。同時也擺脫了殖民的菊花與
劍。老日的有禮無體,與唐山的知書達禮,深度是有所不同。
說到「巧取豪奪」,國民政府還懂得承襲「遺產」,改善子民,台灣本土政權
口曰愛民愛鄉,卻在短短五年,今因糖業不振的當下,將台糖「遺產」變賣
七、八,圖利自我。這遠比為國「巧取豪奪」謀利的心態,還勝一儔。前者
利用,後者斷後。小惡與大惡之間。荷蘭是以商人角度出發,老日意在統治,
而本土政權卻走上敗光。這是我的想法。
**********************************************************************
羽竹,Happy New Year!
翻閱《台灣百年糖紀》一半後,拉拉雜雜讀後感,總結後與各位分享不成熟看法。您說的「國民政府「散兵游勇」造就了台灣奇蹟」,的確如此,只是一些短視、偏狹的人無法承認,主要是他們永遠選擇性地記得日本殖民好處,忘記住在台灣這個地方,大家都是台灣人,更是中華民國國民,不再是日本殖民地順民。
當順民當久了,也會很奇怪去選擇性地看事情:老日即使給我再多好處,基本上老日把我當次等人看待,這,我可以接受;但是,這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它不能立即帶給我像老日當時給我的「次等人」好處,那,我不能原諒你國民政府!
說穿了,這就是做次等人做久了的可悲,值得同情,但更要不時提醒讓大家面對現實,重新出發。
記得幾個月前電視上看過一則訪問,一位老榮民在深山裡居住,他是從橫貫公路開拓時期就住在那一直到現在,電視報導主要是提到因天然災害後,他斷水斷電情況持久無人過問,但畫面上看到的他平靜而自得,更無平地百姓遭受如此待遇後大呼小叫「不共戴天」之怒。
感觸頗深。
**********************************************************************
(待續--)
製糖時,書內強調「日本精糖、台灣粗糖」,其實這也脫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之市場需求戲弄;暫不表。該書p50~51頁「粗糖製造順序」、「耕地白糖製造順序」些許透露出當時資訊流通極度之不發達,造成的外行人對某些製程上有多了不起的不合理「揣測」。
這兩種糖,粗糖、耕地白糖,前者回銷日本做為精糖,後者是比粗糖「精細」但還不能稱為「日本水準的精糖」,其主要是因應市場需求而生,而當時市場是「中國大陸及其他較落後地區」。
換句話說,當時在台殖民地,也因應非日本要求水準的「精糖」應運而生的另一種「落後地區」的精糖市場。這是1935年左右事情。
其製糖「順序」中可以看出,粗糖與耕地白糖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多了幾重手續,就是石灰碳酸過濾,及加壓蒸餾過濾過程等。相信當時在日本本土的精糖製程,只是這過程上更加強些。有趣的是,這老日也不是超人神仙都能生產,自給自足這些所有製程裝備,儀器零件,他也是從美國或歐洲進口。
不論如何,人家老日就能從市場需求倒推該生產什麼、再建置相關工廠不斷改進去滿足這種需求。
相對之下,作為一個落後國家,最起碼條件,就是什麼都不作,等著別人來幫你或強迫你作。幫到最後,連國家都沒有了。
(六)
**********************************************************************
殖民地命運,當然主宰在殖民者手中。日本政治上、對外侵略巧取豪奪,也可說是大企業是真正幕後推手,正如現今老美大企業,對美政府政策影響深遠一樣道理。
大企業不外乎以利益為原動力,那政府「主要責任」,就是替這些企業獲利鋪路,企業要什麼,政府就準備什麼,從法令、資源取得維護、生產環境保持、基礎建設建置與維護,不遺餘力。這就是我看得到的政府與企業當時二十世紀初相互關係重點,當然企業獲利與政府獲利或選票支持,自然關係綿密源遠流長。
大家都聽過殖民時期「米糖相剋」。這就是說,種植甘蔗所用土地資源,與種植稻米是「相剋」的,其真正原因是起於日本預期戰時的戰略物資,米,需求將大增。
有趣是,老日吃米還挑嘴得很,這米的「黏度」不符合他口味,當時台灣再來米黏度不夠不受老日青睞。同時,在日本本土生產黏度夠的米,這稻種移植到台灣就是長不好。那怎麼辦?你看人家老日怎麼解決,就很感慨自己這邊當時是真落後,真是沒出息的一群懶人笨蛋。
照理我們就會說,你不吃拉倒,這就是在來米,我們生產的,愛要不要隨你便。
1912年有個台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老日農業專家,磯永吉,從事稻米改良工作,他從馬來西亞、爪哇、印度考察取經,於1922年研育出「台中65號」新品種,後來被伊澤多喜男日本總督選出磯永吉所提命名,「蓬萊米」。
這樣一來,老日口味是的的確確照顧到了,蔗糖以外,台灣也多了一種經濟作物。
總之,人家有眼光,又玩真的,學了一身真本事後,一定想辦法去解決真正所面臨的問題,創造新價值。
(七)
**********************************************************************
「米糖相剋」成因,就是種植稻米所用土地等資源,與種植甘蔗衝突。但是,後果是讓台灣農業真正成為市場多元化的推手。
老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內農村非常不景氣,加上國內所謂「米暴動」等干擾,就看到從台灣殖民地生產稻米「戰略」需求。種植稻米,一下子成為「戰略」上意義,再加上製糖會社因為經濟原因倒閉不少,從總資源管理者殖民長官眼中,米糖相剋成型。
再加上這土地利用上,種植甘蔗不像種植稻米,後者需要大量水去灌溉。這老日也厲害,就建設嘉南大圳,「嘉南大圳」主要設備為烏山頭水庫(珊瑚潭)、濁水溪進水口、烏山頭南幹線及北幹線等等,負責灌溉嘉南平原。
要是沒這條大圳,這一帶想種植稻米或增加產量,是不可能的事;那只剩下種植甘蔗一樣,沒有選擇。這也告訴我,糖業發達是沒錯,但是有智慧的統治者,多元化應長駐於其心中。
到現在為止,這帶居民還在享受嘉南大圳好處。但是積極面意義,看得到一個地區必須在生產等方面多元化,同時也能落實確切目標,這才是老日帶給我們的教訓。
如果這些農業縣份,大家一天到晚還在歌頌懷念殖民時期多麼了不起,沒去好好想想為什麼人家就看得到、想得出、更作得到。大概,那就天生只淪為被殖民的命;其實對有些人,被殖民沒什麼不好,這才真是可悲。
世界持續進步,需求不斷改變,向前走時,偶而往後看是有成就滿足感;就這一段,這是屬於老日的不是我們的。
(八)
**********************************************************************
發表時間 2006/01/01 21:14
羽竹(#5387)
Dear Tandy:
《台灣百年糖紀》中可曾提到,「台糖」在戰事後期,肩負老日對東南亞
苟延殘喘的轟炸後勤任務,負責生產酒精當飛機燃料,投降之前,台灣沒
甘蔗時還大肆強征民間蕃薯作為源材,如果說台灣人是本土蕃薯的代表,
蕃薯又是台灣人日常民食雜糧,那時蕃薯可是在鍋爐中翻滾的。
很不好意思在元旦文告中提到台灣人的創痛。
**********************************************************************
Dear 羽竹,
感謝您提醒這段有趣事故。該書「糖業的軍需工業—酒精工廠」、「美軍空襲下的台灣糖廠」有提到酒精當做部份軍需燃料。
需求來自,「酒精燃燒熱能較航空燃料為低,但酒精比重卻較航空燃料高,日軍部將酒精與燃油以3:1比例混合,作為日航空部隊戰備儲存航空燃油…」。
個人這時候不得不佩服老日這方面用心與進步;這是在1930~1940年代,相對於題外話現今汽車燃油、酒精比例等實際上運用,人家,不管是偷來的還是自創的,的確見招拆招,厲害得很。
話又說回來,就是因為糖場產這種戰略用酒精,要是碰到像老美一般對手,那,浩劫難逃,老美不給炸個精光才怪。這也說明當時老美痛下殺手,猛炸糖場後事,糖場傷亡慘重,有些全毀。
至於您指出「台灣沒甘蔗時還大肆強征民間蕃薯作為源材」,倒是沒提到。不過也很有可能,畢竟老日戰時能源需求盛大,能「變現」的資源,理說都會用上。
不過該書這段提到有趣部分,老日殖民政策盛為成功,當地居民想法,當時已與天皇一致,還「在神社早晚熱烈祈禱,能使日本武運亨通,打敗美軍」。
(九)
**********************************************************************
Dear Tandy:
我同意筆者「在神社早晚熱烈祈禱,能使日本武運亨通,打敗美軍」的說
法。這麼一來我也知道戰後,「榕樹下」抽煙斗,搖蕉扇;「古井邊」挽
衣袖、洗衣裳的老翁、老婆為何如此痛恨「阿度仔」。原來就是酒精作祟。
日本戰事後期,物質短缺,蕃薯聽說也可以提煉酒精,供吃了安非他命的
神風特攻隊使用(哈哈這可是安非他命氾濫的濫觴),反正有去不回,能飛
就是,節約能源吧。
說日本的工業研究精神可與德國媲美,德國一貫講求嚴謹、創新的活力,
而日本則以細膩的實驗技巧出名。即使連北美汽車大國,也不得不感受壓
力。
說個故事,十幾二十年前,吾友兄長移美多年,一日將新買的Toyota coupe
停放房前未入車庫。老死不相往來的隔鄰猶太人,居然主動打招呼,問,
進口車是您的?嗯,剛買,分期啦!喔,好美,週末請過來,我請您們喝
下午茶…。就這麼,賺了一杯果汁、二塊點心,外加見面招呼點頭微笑。
這是日本的魅力媒介了。
晚安。
**********************************************************************
2005/12/31 14:22
羽竹(#5369)
Dear Tandy:Happy New Year!
百姓平民總是善忘的活在當下,「株式會社」的產業,留下良好的管理制度,
也留下不良的劣根性,昔日剝削台人權益的思維,沿襲於今高捷的泰勞事件
。翻開台灣全記錄,蔗農「事件」班班可考,表達頻繁,犧牲者躍然紙上,
唯,仍然存在多數安於現況的百姓。方能造就所謂「三腳仔」的存在空間,
正如國民政府與現今本土政權的當紅翹楚者,吸飲著民脂民膏。
平心而論,國民政府「散兵游勇」造就了台灣奇蹟,光是橫貫公路,老日認
為百年不可得,卻在散兵手中一斧一鎚下擺平。同時也擺脫了殖民的菊花與
劍。老日的有禮無體,與唐山的知書達禮,深度是有所不同。
說到「巧取豪奪」,國民政府還懂得承襲「遺產」,改善子民,台灣本土政權
口曰愛民愛鄉,卻在短短五年,今因糖業不振的當下,將台糖「遺產」變賣
七、八,圖利自我。這遠比為國「巧取豪奪」謀利的心態,還勝一儔。前者
利用,後者斷後。小惡與大惡之間。荷蘭是以商人角度出發,老日意在統治,
而本土政權卻走上敗光。這是我的想法。
**********************************************************************
羽竹,Happy New Year!
翻閱《台灣百年糖紀》一半後,拉拉雜雜讀後感,總結後與各位分享不成熟看法。您說的「國民政府「散兵游勇」造就了台灣奇蹟」,的確如此,只是一些短視、偏狹的人無法承認,主要是他們永遠選擇性地記得日本殖民好處,忘記住在台灣這個地方,大家都是台灣人,更是中華民國國民,不再是日本殖民地順民。
當順民當久了,也會很奇怪去選擇性地看事情:老日即使給我再多好處,基本上老日把我當次等人看待,這,我可以接受;但是,這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它不能立即帶給我像老日當時給我的「次等人」好處,那,我不能原諒你國民政府!
說穿了,這就是做次等人做久了的可悲,值得同情,但更要不時提醒讓大家面對現實,重新出發。
記得幾個月前電視上看過一則訪問,一位老榮民在深山裡居住,他是從橫貫公路開拓時期就住在那一直到現在,電視報導主要是提到因天然災害後,他斷水斷電情況持久無人過問,但畫面上看到的他平靜而自得,更無平地百姓遭受如此待遇後大呼小叫「不共戴天」之怒。
感觸頗深。
**********************************************************************
(待續--)
至於嘉南大圳造成嘉南平原成為台灣糧倉之因,請參考:
http://dic.nict.gov.tw/~Taiwan_series/101/15-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