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0 01:24:35電影癡(蘇士尹)

是失望?還是驚豔?──漫談原著改編的電影

一般來說,書能成功改編成電影的,幾乎都有同樣的特色──故事性強。用文字說故事和用影像說故事的方式極為不同……

近來我們有不少機會可以看到讀過的暢銷書改編成電影,像是《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世界是平的》(Outsourced)、《追風箏的孩子》(The Kite Runner)……

其實文字和影像的魅力是不同的,一如張愛玲的小說一旦改編成電影,幾乎所有的書迷都會感歎,電影還是無形表現出張愛玲的文字美。

一般來說,書能成功改編成電影的,幾乎都有同樣的特色──故事性強。用文字說故事和用影像說故事的方式極為不同,如果你同時讀過《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再看電影,就很難去比較哪個比較好,以戰爭場面來說,當然是電影表現得更為氣勢壯闊,然而讀小說,又不得不驚服原著作者豐富的想像力、語言的創造力和詩韻、氣氛的掌控,沒有它,又何來影像的豐富呢!於是,《魔戒》與另一部《哈利波特》(Harry Potter),開啟了電影界改編奇幻作品的另一章,讓大家發現,奇幻小說是最適合化為影像的作品。

說到選擇改編作品,不得不佩服李安的聰明,不論《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還是《色|戒》都是敘述性的短篇小說,詮釋空間大,發揮空間也大,他可以從文字的描述裡尋找重新詮釋的切入點,補充文字精練之餘的空白處,讓這兩部作品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電影。

回到最近改編的這三部暢銷書作品,他們感人之處,與其說是故事本身,更重要的在於作者自己的觀察力,因此,閱讀原著時帶給人的感動,是非常深刻的,而一旦把作者的文字魅力轉化為影像時,那個力道,便稍嫌不足。若以《潛》、《世》、《追》三者來論,無疑的,《世》它是比較討喜的,加上導演本身曾到印度、尼泊爾,對於書中描述的情景深有體會,自能拍出書中的精髓,電影與書的感動或許不同,可是卻同樣是一部感人的好作品。而如果試圖在《潛》與《追》的電影裡,找到書帶給你的感動,恐怕失望大過於期待。

曾經有人問電影癡,如果是改編電影,先讀原著好,還是先看電影好。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但依我個人經驗,先讀原著,多半對電影失望,因為書已留給你深刻的影像,就好比你問所有倪匡書迷一樣,誰是他們心目中的衛斯理?恐怕找遍全球華人,都難達到他們心中的標準。於是,讀過書,再看電影時,要有一個心理準備,不知這部片子的編劇和導演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

那先看電影好嗎?這也未必,曾與一些朋友討論金庸時,驚訝的發現,那些先看過港劇的人再讀金庸,直接把港劇裡飾演的演員影像套進書裡,嗯,不得不感歎,他們喪失了勾勒角色的樂趣了。

話說回來,難道就沒有改編得很好的電影嗎?當然還是有的,還記得綺拉奈特莉所主演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嗎?還有今年的《贖罪》(Atonement)都是難得一見的佳作。當然他們都是故事性強的電影,若以文字述敘性強的,令電影癡印象深刻的,便是《陪我到世界的盡頭》了,電影幾乎是書的翻版,非常的原汁原味。而更早的,還有勞福瑞福主演的電視電影《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還有沒有遺珠?當然有,只想藉這篇文章讓大家思索一下,所謂的改編原著的電影,回味一下,文字與影像不同的魅力,還有想想同一個故事,是不是可以怎樣詮釋最好。


原載於「奇美《電影爆米花專欄》」四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