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4 22:36:59電影癡(蘇士尹)

及時行樂的人生課程《一路玩到掛》

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大轉變?失戀、生一場重病、碰到人生重大挫折……。

《一路玩到掛》(The Bucket List)透過兩個癌症末期的病患,一個家庭生活看似富足但物質勉強糊口修車的「黑手」卡特錢伯斯(摩根費里曼飾),一個過著金錢不虞匱乏的大富翁艾德華柯爾(傑克尼克遜飾),生了病,住進醫院接受化療,癌細胞可沒因為誰有錢沒錢就客氣一些,化療的不適,即便你可以有錢到請助理幫你張羅美食,下肚的精致料理,一樣在化療的副作用下,統統送進馬桶裡。

電影癡人生重大的轉折點,是一場父親的重病。從小看父親進進出出醫院非常多回,但那次送急診,診斷出大腸癌末期,接到電話的瞬間,覺得個人的世界變了,那時身為出版社編輯部最高主管,手頭上至少有三五本稿子正在進行,編輯事務一向細細盯著每個環節,每天工作十四個小時以上,累到連累這個字都忘了怎麼寫,那時的電影癡心中只有一件事──工作,向來把工作排在第一位,這時候發現,錯了,人生裡的順位變了。於是,立刻拋下工作,辦了我人生第一隻手機,回家去。

《一路玩到掛》的劇情,說實在非常的誇張,能夠像劇中那兩位老人家,一擲千金的玩法,還真得家財萬貫不可。難怪,卡特進到艾德華的豪宅,忍不住會問,你到底有多有錢?

難怪,在他們兩人分別在同一天得知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時,一向說做就做的艾德華,硬拖著卡特,要一起把他們的「人生清單」實現,還修正了卡特那不切實際的想法,什麼幫助一個陌生人的,他們只剩多少日子啊?

看到這裡,不禁想起商周之前出的一本書《追逐日光》(Chasing Daylight),作者五十三歲的尤金歐凱利正值意氣風發的壯年時期,醫生在他左腦裡發現三顆多發性腫瘤,而且已到末期,宣判他只剩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好活,他則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跟自己的人生道別,並寫書記錄了整個過程,而書的後半則由他的夫人代為完成。

同樣是癌症末期,同樣是面對即有限的生命,書中的現實人生裡、電影中虛構的假想故事裡,用不同的方式傳達了同樣理念,其實也就是佛家說的「活在當下」。

父親的重病一場,瀕臨鬼門關前走了一回,讀過不少照護癌病人資料的電影癡,當年也曾掙扎於,要不要開刀一事,因為所有的醫療報告在在告訴你,如是老人家身體機能退化了,而癌細胞又蔓延出去,不開刀,說不定可以活得更久。但當時看了所有的檢查報告,電影癡只有一個信念,至少開刀讓父親可以進食,否則身體衰退得更快(當時父親連氣都排不出去,喝水都喝不了,人瘦得剩下皮包骨)。而今,過了近十年,在父親堅強的意志下,走過所有化療療程,他每次都強逼自己喝下三千CC的水/一天,胃口不好,能吃什麼就吃什麼,每次化療他能吃的東西都不同,大家都盡可能的配合他多變的味口。

這篇文章,不像介紹電影,比較像是分享,因為,它勾起電影癡太多太多過往的情緒,包括在父親這場病後,人生觀的改變,不再計畫行事,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很多以前在乎的事,也變得不在乎了,人生輕盈了起來,也學著如何輕盈過生活。

人生的教訓,或說人生的課程,不見得要自己走過才能大徹大悟,有時,看看我們周遭的人,感受他們的感受,也能學到很多很多。或許你不曾有電影癡的遭遇,或許你也曾有親人生過重病,來看看《一路玩到掛》,那笑中帶淚的劇情,或而帶給你深刻的啟示。
kellen 2008-03-08 03:31:17

有同感!

發人深省

儘管有再多的嚴苛影評,都無法改變這部片所可以

帶給觀眾的省思 !




生命是無常的,貴不再長久,在於價值

要認真的過每一天!

版主回應
對啊 劇情是很誇張
但那又如何
戲總是可以誇張些
才有娛樂效果
重要的是 它可以如何感動人
如何帶給人啟示 不是嗎
而且那兩個戲精 演得真是好啊
2008-03-12 23:4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