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5 23:03:21geiger

蕭邦敘事曲(Ballade)No.3

所謂「敘事曲」乃借用
文學上的名詞而轉換成的音樂標題,
其音樂內容除了充滿戲劇張力外,
也極具幻想性,亦有些許如旁白式的風格。

蕭邦(F. Chopin, 1810~1849)乃是
第一位作曲家將此名詞應用在其鋼琴作品,
其一生共寫作了四首敘事曲,
依樂曲結構看來
以第四號最為龐大完整,
而第一號之架構則建立在奏鳴曲式上,
第二號規模較小,為典型的ABA 附上尾奏,
這邊要探討的第三號則為拱型架構(ABCBA)外加一小尾奏。

根據李斯特的說法,第三號敘事曲可說是
蕭邦用音樂來即興評論
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之作品”Willi”,
此故事乃是波蘭詩人Adam Mickiewicz
作品”Ondine” 之另一版本。

故事內容乃描寫一位騎士在湖畔邊
邂逅一位美女,並向她求婚,
美女說:「倘若三天後你的愛情不變,
我便答應你。」騎士隨即立下誓言暫別離去,
翌日夜裡騎士又再度來到湖邊,
遇見另一位美女,比昨天的更加艷麗,
騎士為之心動,立即上前追隨,
只見美女走入湖中,騎士亦尾隨到湖心,
剎那間她變成昨日美女的模樣,
斥責騎士之背誓,轉眼消逝無蹤。
這時月白風清的夜晚,卻突然狂風怒號,
波濤洶湧,騎士滅頂浪中。

樂曲的A 段一開始的樂句
便是從降A大調的屬音開始,
在左右手反向進行後,
左右手有如對話般將旋律呈現出來,
並將屬音解決至主音,
至此才完整呈現降A大調之主和絃。

之後的A段均可不斷重複聽見
左手低音的八度音型,
此一音型彷若遠處傳來的雷聲,
亦像將石頭投進深不見底的湖中,
更彷彿預示了騎士最終的不幸;
之後在樂曲開始的旋律重現後,進入樂曲之B段。

B段之主要架構則亦是a b a',
調性則由明亮的F大調開始,
後轉入較為不安定的F小調,再回到F大調。
此一B段之左手伴奏音型則有如波浪般,
也帶點圓舞曲的感覺,
但此一圓舞曲若和之後的C段相較,似乎較不顯得華麗。

在B段中似乎也隱藏了莫札特著名的”朱彼得動機”,
不知道蕭邦作品中有多少部分是受到莫札特的影響。

C段則又回到樂曲開始的降A大調,
主要由右手具裝飾性的琶音音型呈現,
此旋律彷若豪宅中那金碧輝煌的旋轉樓梯般華麗。

之後以降A大調短暫呈現B段之前部分後,
調性急轉至升C小調,
之後的調性一直呈現不穩定狀態,
彷若在尋找一生命的出口,
而左手不斷重複的八度音型則不免給人一種壓迫感。

A段主題之重現,則多以和絃為主,最後在一連串的和絃,
其高音自降E --> 本位E --> F -->升F -->G -->降A,
將情緒整個帶領到最後的高潮,進入以C段音型為主的尾奏。


從此樂曲中,光A段前四樂句旋律聲部的安排以及動向,
便可令人感受到蕭邦樂曲細膩的一面。

另外在調性的轉換上,亦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樂曲自降A大調開始,
以降A大調主和絃之三音等同於F大調屬和絃之主音,
利用共同音轉調至B段的F大調/小調,
後仍是利用共同音的手法轉回降A大調進入C段,
而B段的重現則延續C段之調性,
但之後隨即進入整首樂曲調性最不穩定的段落。

首先利用降A和升G等音異名,轉至升C小調,
除了調式上的轉換外,亦是遠系調的轉調手法,
之後出現的調性包括了E大調、F大調、G小調、降A大調。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升C小調轉至E大調的過程中,
蕭邦結合了下五度循環的手法與根音下降之手法,
也就是說每一個根音均用一個屬和絃裝飾,
樂曲也自此急轉直下為最後的高潮埋下伏筆。

在版本比較方面,參考了四個人的演奏版本,
分別為A. Rubinstein、
E. Kissin、
P. Anderszewski、
A. Anievas。

在速度方面,以Kissin 的版本最慢,
但其在一些細節的處理方面,卻顯得細膩,
如C段部分,其他版本均可很清楚的分出左右手琶音音型,
但E. Kissin 卻將二者融合在一起;
另外,在一些地方E. Kissin的彈性速度也較其他版本來的自由許多。

速度最快則是A. Anievas,
缺點當然是一些細節就不如E. Kissin 處理的好,
樂句也顯得較為片斷,不太容易給人深刻的印象,
除了一些需要爆發性的段落,有較佳的效果,
但整體說來,似乎帶給聽眾過多的壓迫感。

在踏板的運用方面,
A. Rubinstein和A. Anievas 均顯得較為小心,
特別是在A段和B段,如此的踏板處理,
使得整首樂曲之音響效果不至於
從頭至尾均亂轟轟的,並給人一種較為清新的感覺。

P. Anderszewski 之版本則較為中庸,
其音色和E. Kissin 比較近似,
但色彩變化似乎不如E. Kissin 來的豐富。

從以上的版本比較中,
可發現每個鋼琴家要強調的重點均不相同,
相同的一份樂譜,不同的人卻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
對於不懂豆芽的人,樂譜對他而言彷若無字天書,
即便了解豆芽的人,看到相同的豆芽,
也會有不一樣的體會與領悟,
表現出來的東西當然亦不盡相同,
我想這是音樂之所以迷人的地方吧!
日本藤素 2020-01-05 07:41:33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