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1-15 02:37:05嘎嗎

藝概作業一:芙烈達‧卡蘿

第一題:請以羅丹或Frida Kahlo的作品為例,討論藝術創作的過程。

芙烈達‧卡蘿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美洲最偉大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從電影《揮灑烈愛》這部傳記風格濃厚的電影來看,芙烈達‧卡羅的畫作也幾乎是自傳式地闡述了她一生的痛楚。

我其實非常相信古人的一個想法,那便是歐陽修在《梅聖俞詩集序》提出的「窮而後工」文學理論。所謂「窮」不單指物質的貧乏,主要是指精神上種種的困厄和迫壓。所以古時大多認為人在面對人生逆境和困苦後,才能散發出更為秀實的文采。我甚至覺得,一個人過得越幸福洋溢,其心靈敏感度就降得越低,而就無法提煉出人生中特別的成分。所以芙烈達‧卡蘿那樣豐富且熱烈的創作能量是可以被理解的,雖然她所承受的痛苦曾經獲得美麗的綻放,但仍然令人同情不已。

若要討論芙烈達‧卡蘿的創作過程,我想對她的作品作一個比較整體性的探討,以下便針對藝術家在創作時的「面對自己」與其在創作歷程中的「空間觀」來說明:

一個藝術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常常坦然地面對自己。《揮灑烈愛》這一本書中提到:「我的主題總是我的感覺、我的心靈狀態,以及生命在我身上造成的深刻反應,因此我經常將之表現在自己的形象上,那是我所能表達對於內外事物之感覺的最誠懇而真實的東西。」(Hayden Herrera,2003)生命在芙烈達‧卡蘿的身體上那樣深刻的留下了痕跡,她轉而在畫布上釋放。我常回想自己在畫布上完成最後一筆的感覺。可是又似乎是沒有這所謂的最後一筆的,因為那樣的情愫無法完全寄放在畫布上,反而,是會更為熱烈的燃燒起來的,我想。

吳爾芙在《自己的房間》中曾說:「如果莎士比亞的姊妹也有自己的房間,那麼,她們也可以成為莎士比亞。」這說明自古以來,女性的創作力比男性枯竭得多的原因並不是性別本質的關係,而是女性的創作空間是那樣的狹隘。在此不踏入女性主義的範疇,而是如果我們也很超現實的把她與她的人生去網絡化來看,芙烈達‧卡蘿雖然有深愛著的Diego,但那樣的婚姻與人生卻充滿著無限的孤絕感。在這樣疏離的人生中,面對著與新生命的煎熬與愛人的若即若離(指其無法生產與丈夫的風流),她的作品可以灑脫的、毫不隱晦地傳達那份輾轉於生死間的體悟。擁有著這樣的創作空間,對於芙烈達‧卡蘿來說到底是幸或不幸?我常常在想。

參考資料

海登.賀蕾拉 (Hayden Herrera)著,蔡佩君譯(2003)。揮灑烈愛女畫芙烈達的藝術與愛情(Frida:A Biography of Frida Kahlo)。台北:時報文化。

維吉妮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1999)。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台北市:天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