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09 21:15:39。寶貝熊。

青少年自殺心理

青少年自殺,通常發生在近期人際關係上的壓力,造成不快樂、無望、悄怒、挫折的情形下。
出現自殺行為青少年的常見心理特質
1. 覺得自己承受著強烈的心理及情感上的痛苦。
2. 孩子通常需要安全感、成就感,但卻無法在生活中得到。
3. 天真的認為死亡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4. 沒有能力承擔痛苦,認為只要沒有知覺,沒有意識就沒有煩惱。
5. 孩子在處理困難時,常感到無助與孤立無援。
6. 思考常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個人追求完美,不是成功就是失敗。
7. 矛盾是常見的心態,對生死沒有正確的觀念與態度。
8. 言談中對自殺行為認同。
9. 常用逃避的方式來處理所遇到的難題,恐懼、痛苦與混亂,而自殺便是最終極的逃避方式。
10. 常用的防衛機轉repression(壓抑),displacement(取代),denial(否認),introjection(內投射)。
發生前的徵兆
美國kalafat(1990)提出「自殺警告信號」量表,分成由方面:情緒感受(Feelings),行動或事件(Action),改變(Change),預兆(Threat),取其第一個字母FACT。
 
情緒感受(Feelings):
1:無望感
2:害怕感
3:無助感,無價值感
4:無法抵抗的罪惡感,羞恥感,自我怨恨
5:持續焦慮與憤怒
6:常有身體抱怨如頭痛、胃痛、疲倦



我認為自殺是青少年無法適應心理及環境狀況所引發的一種自我毀滅的行為。對自己的生命找不出答案、無助與無望、對某人的報復、贏取他人的注意力、疲累而沒有力量再堅持下去等。然而,自殺的青少年經常是處於極大的痛苦中,他們唯一的渴求就是脫離這樣的痛苦,憂鬱症、人際衝突與孤立、家庭因素(如家庭溝通不良、家人的忽略與遺棄)、情緒困擾、自我中心的想法等。家庭因素是影響青少年行為的一項重要因素,家庭的破裂、親子關係不佳、家庭中的溝通不良等,我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漠視再加上家庭衝突也會提高孩子自殺的可能性。除了個人與家庭因素之外,學業成績低落、生活環境發生急遽的變化而引發重大壓力、同儕的影響等都有可能是青少年的自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