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

1. 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目的是:一、為救渡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二、為求得無上菩提。所以,只求救渡別人出生死苦,而自己卻不願成佛的這種心態,只能算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同樣,修道之人只求自己成佛,而不願救渡眾生的這種心態,也只是自利心,不是菩提心。發菩提心一定要具備「為利眾生」和「願成佛」這兩重意義的。

世俗菩提心又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

對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解說有很多的派別,但主要的有兩個,即文殊菩薩傳龍樹之一派和彌勒菩薩傳無著之一派。

願菩提心是一個立下的誓願,即:「誓願為利益一切眾生故,自己必定要獲取圓滿之佛果。」行菩提心也是一種誓願,即:「誓願學習和實踐那成佛之因——六種波羅蜜多。」 如果以受戒的觀點來看,從受發菩提心儀軌之後,一直到受菩薩戒之前都是屬於願菩提心。從受菩薩戒之後,一直到獲得佛果之前,則是屬於行菩提心。

具大悲心的人,當見到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受種種痛苦的煎熬,便會發出為利益一切眾生願成佛的偉大誓願,並能擔負渡盡一切眾生的重擔。如果修道之人不發大心、不行大行,則不能趨入大乘之道,即使修善行多久,終不能獲得佛果。因此,若想趨入大乘之道的修行人,必須先令自心轉向大悲心,然後再依大悲心,至誠引發眾相圓滿之大菩提心。發心之後,則應受菩薩戒,修六度萬行。

大悲心是如何引生出來的呢?

大悲心是由思維眾生墮入生死輪迴中所受種種痛苦而引生出來的。但是,如果修道之人不思維自己在三界所受的痛苦,而只思維眾生所受的痛苦,則其悲心仍不會生起。換句話說,若修道之人自己沒有出離心,那麼他無論如何修學,也一定不會生起悲心,乃至菩提心。故修道之人若以四無量心的方法,思維三界所受的痛苦,則其悲心會生起。此心量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的愛子受痛苦,她心裏就會生起悲痛一樣。若修道之人見到一切眾生能不經思維,不加刻意,自然生起悲心,這就是圓滿大悲心的體相。只要有了這樣的悲心,很自然地就會生起真實的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指對一切眾生發出平等的慈悲心,和懷著替他們謀求幸福的善良心。只要修行人有了菩提心,即使只做了一點小小的事情,對眾生都有無上的利益。

2. 修菩提心的方法

雖然過去在印度、西藏等諸大論師也有不少的著述,論及有關修菩提心的方法,但大多是應機對境的開示,很少有完整的體系。唯獨阿底峽尊者所傳的兩套發菩提心法,是屬於組織嚴密和有次第系統的珍貴法寶。因此,依此法修成的人非常之多。

第一種發菩提心的方法,是從金洲大師傳來的七重因果教授。大意如下:

知母:思維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世的母親。

念恩: 思維法界一切眾生因為都是我過去世的母親,所以對我都有生養之恩。

報恩:思維如母的眾生,無始以來都曾作過我的父母,為我成辦過無數利益,遣除無數煩惱,其恩德極大,我應當急於酬報。

悅意慈:思維如母的眾生,如今生活資具缺乏,身心又充滿煩惱,未得無漏之樂,因此我應該趕快使他們獲得滿足和安樂。

大悲:思維如母的眾生,如今正處於生死苦海中受無量苦,我應該盡速使他們早日脫離苦海。

增上意樂:無論在定中,或在一切威儀中,於一切時都恆常思維自己應該擔負起使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重大責任。
從知母到增上意樂,都是修利他心的方法,知道惟有成佛才能究竟利他,為利他而進求無上菩提,才是菩提心。在修知母以前,還須先修「平等捨心」為基礎,如此才能於一切怨、親、非怨非親等眾生,容易生起「知母」等心。

第二種修菩提心的方法,是寂天論師《入行論》中所說的「自他相換法」。

所謂自他相換,就是要我們把貪著自利、不顧利他的心對換過來,自他易地而居,愛他如自,犧牲自利,成就利他。這種修法的次第如下:

先思維修自他相換的功德,和不修之過失。如《入行論》云:「若求速救護,自及他人等,應修自他換,是即密妙行。」

思維自他相換的心一定能修成。好比我們這個人身,本是父母精血所生的他體,但是由無始以來所串習的無明習氣,也能對他生起我執。同樣的,如果我們修習愛著他人的身體就如同愛自己的身體一樣,此心也能由串習力修成。

破除修自他相換的兩種障礙。第一種障礙是認為我身和他身是不同的絕對個體。第二種障礙是認為他人遭受痛苦,於我毫無損害,所以不須盡全力去為他遣除。

正修:
( a) 應思維凡夫從無始以來,由貪愛自身起我執,而在生死輪迴中受盡種種痛苦。因此須盡全力去克制我執的生起,未生令其不生,已生者令其斷除。
( b) 應思維諸佛菩薩由愛他所生的一切功德利益,並確信愛他是圓滿佛果的惟一法門,因此須盡全力去促使利他之心的生起,未生令其生,已生者令其增長。

為了便利引生自他交換之心,平常在呼氣時,應觀想將自己所擁有之善根福德隨風飄送給眾生,在吸氣時,觀想眾生一切眾苦都流入我身。
自他相換是利益眾生、修菩提心的簡捷方法。在修此法之前,也應先修平等捨心,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菩提心是在平等心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修平等心是修任何菩提心法門的先決條件。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