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2 12:26:39加恩教會

讓孩子接近耶穌




讓孩子接近耶穌

「有些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請耶穌摸他們;門徒卻責備那些人。耶穌看見了就生氣,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上帝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你們要記住,凡不像小孩子一樣來接受上帝主權的人,絕不能成為他的子民。」於是他抱起小孩子,一個一個地摸他們,給他們祝福。」(馬可福音10:13-16)

    這段有關耶穌基督和小孩子之間的關係,在前三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在馬太福音是記載在第十九章1315節,而路加福音則是記載在第十八章1517節。如果我們將這三本福音書所記載的,對照來看,就可以看出三者之間有甚麼差別:

馬可福音十:13-16

馬太福音十九:13-15

路加福音十八:15-17

10:13    有些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請耶穌他們;門徒卻責備那些人。

10:14    耶穌看見了就生氣,對門徒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上帝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

10:15    你們要記住,凡不像小孩子一樣來接受上帝主權的人,絕不能成為他的子民。

10:16    於是他抱起小孩子,一個一個地摸他們,給他們祝福。

19:13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請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卻責備那些人。

19:14    可是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

19:15    於是,耶穌給他們按手,然後離開那地方。

18:15    有人帶著他們的嬰兒來見耶穌,要讓耶穌為他們按手。門徒看見了,就責備他們。

18:16    可是耶穌叫孩子們到他跟前來,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裏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上帝國的子民正是像他們這樣的人。

18:17    你們要記住:凡不像小孩子一樣接受上帝主權的人,絕不能成為他的子民。

   在上述對照經文中,可以看出馬可福音是記載最詳細的,作者甚至強調說耶穌基督最後是用「抱起小孩子,一個一個摸他們,給他們祝福」,這樣的動作已經在說明耶穌基督確實很疼惜小孩子。而路加福音很特別,作者說這些家長帶來的孩子,不只是小孩,而是還有「嬰兒」。馬太福音並沒有像馬可和路加這兩本福音書,提到耶穌基督警告門徒的話,直接就說耶穌基督給孩子們按手祝福之後,就離開了那地方。

   當耶穌基督告訴他的門徒,他即將受難時,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他願意順服於上帝的旨意,而這點正好是他在客西馬尼園祈禱的主要內容(馬可福音十四:36)。他的門徒之所以聽不懂,是因為他們關注的,都是自己未來的前程,彼此之間一直在爭論誰是最大的?就是沒有人會想到學習怎樣才能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讓上帝成為生命的主宰。因此,耶穌基督就找了一個小孩子來站在他們當中,教導門徒們學習從卑微的小事開始做起,不要老是想到大事,因為上帝國是在小事上開始。這是馬可福音9:33-37的教導:誰最偉大?

  長老教會施行幼兒洗禮,原因之一也是和這段經文有關,此外「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也必須堅守我的約;你和你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要堅守。你們當中的男子都必須接受割禮;這是我與你以及你世世代代的子孫所立的約,你們必須遵守。從現在起,你們所有的男嬰,包括那些你們家裏出生和向外國人買來的奴隸,在出生後第八天,都必須接受割禮,以此作為我與你們立約的記號。」(創世記17:9-12)創世記第十七章12節提到的,所有以色列人民的男嬰,在出生後的第八天,要接受割禮。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新約時​​代的基督徒,我們不再為嬰孩施行割禮,但是割禮的所代表的意義卻沒有被廢除,這個立約的記號已經被洗禮所替代。

   約翰加爾文認為,上帝設立嬰孩洗禮的儀式,「會大大地造就我們的信心,不應當被稱為是多餘的。因上帝的這個記號,就如把文件蓋上封印,傳給嬰孩,證實這個賜給敬虔父母的應許,並宣告它獲得確認:主不但要作他的上帝,也同樣要作他後裔的上帝;他不只要向他們彰顯自己的慈愛與恩典,也要向他的後裔彰顯這恩典「但愛我、遵守我命令的人,我要以慈愛待他們,甚至到千代子孫。」 (出埃及記20:6)

  奧古斯丁強調洗禮的客觀因素,認為基督是真正的施洗者,其效能不會受人的因素影響。他完全相信洗禮之於得救是必須的。他並不認為嬰孩是有信心的,但教會的信可以惠及嬰孩,這也是傳統贊成嬰孩洗禮的理由。嬰孩經洗禮後,就屬於教會的一分子,因而亦分享所屬教會的信心。代嬰孩回答問題的父母,並不只是以父母的身分作答,同時也是代表整個教會,他們是代表教會把嬰孩獻給神。

  長老會在改革宗(Reformed)的傳統強調,洗禮是新的盟約(Covenant)的記號,故此嬰兒也應接受洗禮,接受的年紀可與猶太人為嬰孩行割禮的時候相同即生下來第八日「在出生後第八天,都必須接受割禮,以此作為我與你們立約的記號。」(創世記17:12),因為猶太人是藉割禮而有份於舊約。他們認為洗禮可以堅固信心,使他的父母確知,他們的孩子已經被接納在約之內,孩子雖然不知道,但他具有盟約的名號,日後長大之時,便知道是一個豐富的屬靈產業。長大後他們接受堅信禮,承認父母在其小時候代其所受的小兒洗禮,並告白耶穌基督作個人的救主。

  堅信禮後來演變成加入其他宗派所需的信仰告白,甚至也成為成人洗禮再次委身的確據。堅信禮強調基督徒使命感和為基督作見證的意識,使基督徒深深地明白領洗後的責任,使能時刻記起領洗的承諾,並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做一個完滿的基督徒。

  在馬可福音第十章13節說耶穌基督的門徒出於好意,將這些帶著小孩要來接近耶穌基督的人都給擋了下來,當耶穌基督知道時,他非常生氣,「責備」這些門徒。三本福音書都是用「責備」這個字,希臘文所用的字都相同。在馬可福音第一章25節,記載耶穌基督在會堂裡,看到一個人被污靈附身,當他醫治這個被污靈附身的人的病時,也是用「責備」這字,意思是指「大聲責備」、「下命令」。換句話說,門徒阻擋了這些帶小孩子來接近耶穌基督的人,他們很可能是出自好意,想讓耶穌基督多休息,但換來的,不是用輕輕的聲音說「沒有關係」,而是被耶穌基督大聲斥責。

  再者,馬可福音作者說這些父母帶小孩子來接近耶穌基督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耶穌基督「摸」他們的小孩子。馬太福音第十九章13節說這些父母是希望耶穌基督為他們的孩子「按手禱告」,路加福音在第十八章15節說是為了要請耶穌基督為他們「按手」。雖然用詞並不相同,但用意都是一樣,是希望耶穌基督為他們的孩子「祝福」,這就是馬可福音在第16節結束時所說的,耶穌基督抱起了這些小孩,一個一個地為他們「祝福」。

  所以,馬可福音作者說耶穌基督對於門徒阻擋這些父母帶小孩子來接近他的事,是用「責備」和「生氣」這些詞句,來形容耶穌基督對門徒這些態度的反應,就可看出他心中的感慨。這種感慨之一,必定跟他很懊惱這些門徒怎麼跟隨了他這麼久,且快接近耶路撒冷了,而他已經兩次告訴他們,此趟前往耶路撒冷是要面對受難、死亡,並且「把這些事說得清清楚楚」(參考馬可福音八:3132、九:31),可是這些門徒顯然沒有聽進去,而依舊在意的是耶穌基督每到一個地方,群眾是那麼擁擠地圍繞在他們身邊,他們看到的是一大堆群眾,甚少注意耶穌基督提醒他們的上帝國信息。

  上帝國,這就是我一再向大家說過的,表示以上帝為中心,願意順服上帝的旨意和帶領。若是用現在流行在教會的語言,就是把自己「委身」於上帝,願意把自己的生命「交託」在上帝手中之意。

   耶穌說「像他們」,就是指這群父母帶來的小孩子。耶穌指的「像小孩」,不是說「年幼無知」。耶穌要他的門徒學習「像小孩」意思是:上帝國,確實是跟世上人間的國度完全不相同;上帝國是要我們順服上帝,因為上帝是生命的主宰。耶穌基督來到世上,主要是「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10:45)

  小孩子的心靈中,只要聽到有能力的人,一定會順服。上帝在小孩子的心目中,就是生命的主宰,他們會知道向上帝祈禱,更會知道怎樣將自己的痛苦擺在上帝手中,祈求上帝的幫助,也會向上帝祈求賞賜給他能力,或是增添力量。每個小孩都是相同的心靈,當我們帶領他們向上帝祈禱時,他們一定相信上帝會垂聽。只有成年人才會懷疑上帝,不承認有上帝,有時甚至還敢用褻瀆的話羞辱上帝。更惡劣的,就是像使徒保羅在譴責哥林多教會信徒那樣,自認是基督徒,卻作出許多違背聖經教導的信仰生活規範(哥林多前書五:11)。因此耶穌基督在這裡很清楚地告訴門徒們,要像小孩子一樣,以上帝為他們生命的中心,只有這樣的人,才會成為上帝國的子民。

  耶穌基督會「抱起小孩子」,是因為在這些小孩子當中,有的是嬰兒,有的是年紀比較大些。他一個一個祝福他們,沒有遺漏任何一個。耶穌基督讓每個想要接近他的人,都會得到滿足。基督也要他的門徒們記住,謙卑地學習認識上帝國的教導,就會知道那條通往上帝國之道的方向。

上一篇:神的話語永常存

下一篇:尼希米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