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6 11:00:00futuremama

賽德克巴萊_彩虹橋觀後

2011.10.06

    彩虹橋幾乎讓我從頭哭到尾,難過也哭,感動也哭……這個沉重的題材,或許可以舉重若輕,不過導演還是選擇以最重的方式呈現。但是,看完了卻不覺得心頭沉重,而是哭過、感動過後的釋然。原來沉重的歷史事件,不一定要迴避,不一定要選擇不看不聽,而是說故事的方式,能否讓人接受。

 

    一開始就是花岡一郎、二郎家族的自殺事件。(原來他們不是兄弟,只是方便日本人取名啊~~)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感,是自責?是怨恨?是走投無路?還是慷慨赴義?會讓這兩個在夾縫中生存的人斷然決定結束生命?(這個問題當然也想問那些為成就男人成為英雄而自殺的勇敢女性們)那個時代,是生命微渺以至於讓人們對死亡淡然?還是原住民族的信仰,讓他們相信死亡之後會有另一個美麗新世界?據說那棵讓二郎家族21人吊死的大樹仍在,而一縷縷魂魄呢?有沒有到達他們想前往的世界?

 

    電影中一郎問:我們死後會進入日本的神社還是回歸祖靈?二郎回答:何必想那麼多,就當一個自由自在的遊魂吧。

 

    我想這是導演對於花岡二人的一生所下的註解吧!生前就在日本與賽德克族的衝突中拉扯、矛盾,可是死亡呢,又豈是解脫那麼簡單,但一輩子都在尋找歸屬的一郎二郎,當個本來就沒有歸屬的遊魂,自由自在,是多麼浪漫的一件事。

 

    劇情中,好多的死亡,被賽德客人用弓箭射死、槍擊的日本人;被日本人以槍炮、以生化武器攻擊的賽德客人;選擇以傳統方式上吊自殺的賽德克男人、女人……每段死亡中,都有時而低沉時而昂揚的歌聲、樂聲,死亡無所不在,美麗也無所不在……或許是在美化死亡,或許是在沖淡哀傷,或許是轉移觀眾對於死亡的注意力,紅色的鮮血已模糊,聽不懂的賽德克語歌聲卻依然縈繞耳邊。特別是莫那‧馬紅進入山林中去勸降哥哥的時候,女聲的悲傷,引出隱藏的、剩餘的頑劣生命後,大家共飲,男人們一邊唱歌、一邊跳起了傳統舞蹈,那姿態、那歌聲,還有隨後上吊的畫面,真令人震撼。

    我還很喜歡下集中巴萬‧那威這個角色,靈活而又討喜,應該是導演著力刻畫的形象,比起片中的眾女星們,真是幸福多了。是試圖以不同於成人的視角,來看待這一場嚴肅的戰爭?導演也藉著巴萬的口,來解釋一些事情吧……

 

  片中,巴萬對著坐在山巔的莫那追問著:「何時可以決戰?我真的好累了,好想好好睡一覺」……簡單平淡的言語,沒有多餘的情緒,但是觀看的人卻各自有所解讀。

 

  描寫霧社事件,不是慷慨激昂、不是從容就義就可以應付的,還有抵抗時的飢餓、無奈、恐懼、不得已……,抵抗異族人的侵略,對這些年輕戰士們畢竟是太沉重的負擔,不過他們已經有面對死亡的瞭然,只是何時可以慷慨赴死、死得其所?吃不飽、睡不穩、打不贏、死不了……好沉重的壓力,希望早點一死獲得解脫這只是小孩子們的想法嗎?大人們又何嘗不是如此?

 

  當然,對於電影某些情節還是有些疑問的,除了在吊橋上,莫那魯道等人衝向日本司令,宛如被甕中捉鱉卻沒死之外;還有最後將反抗的賽德克族人殲滅殆盡後,司令說:日本消失的武士精神,竟在此重現……

  或許導演想藉日本人之口來讚揚這群賽德克戰士吧,不過我卻覺得畫蛇添足。而且與其說是武士精神,倒不如說他們展現了台灣原住民族頑強、昂揚的生命力。

 

  不過無論如何,快進電影院去觀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