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7 15:00:00futuremama

賽德克巴萊__太陽旗觀後

2011.09.27

    賽德克巴萊上映第四週,終於等到包場觀賞的時間了。在去看電影前,心裡已經做好建設有可能會期待過高……因為近日新聞還是停留在導演心路歷程的介紹,沒對影片有詳細的介紹與評價;而看過的人有反映較血腥、整部影片都在「出草」之類;還有李崗說片子看來像是紀錄片,反而比較喜歡看非導演專業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好吧,那就抱著支持國片的心態去看吧。

 

    影片開始,年輕的莫那.魯道追逐著山豬傷腦筋,山豬實在很不像啊……有點失敗的電腦動畫。然後是出草的畫面,驕傲的莫那啊,導演已經開始在暗示他那反動不屈的靈魂嗎~~不過力與美的身材,果然是很吸引女生的眼光哩。

 

    接下來是沉重的歷史背景:昏茫大海中的船艦上,中國代表簽下了割讓台灣的條約、然後是強制接收台灣時,船堅炮利對比著血肉之軀大約就是這樣畫面像紀錄片吧,不過,其實也代表著導演細說從頭一個「大故事」的企圖心吧。

 

    其實片子從頭到尾看起來並不覺得沉悶,導演演繹故事的快慢節奏掌握頗佳,甚至適時加入一些「笑料」:如醉倒的小孩巴萬、多年辛苦買火柴收集火藥的「枉費」……無形中融入的輕鬆畫面,讓人想起海角七號,信手拈來的幽默如出一轍啊。

 

    或許是先入為主的好感,總覺得情緒很容易被電影中的畫面牽動。

    在莫那的爸爸緩緩訴說著手中沾滿鮮血,才是賽德克的男人;手中佈滿了勤於編織而產生的繭,才是賽德克的女人時,蒼老而清晰的聲音,彷彿催眠般地傳誦著賽德克人的信仰。還有當原住民女聲的配樂出現時、在老莫那與他父親的合唱時、在屠殺前夕,老莫那在山邊獨自唱著歌、跳著舞時……以及屠殺之後,莫那魯道在升旗台下,沉重的呼吸聲……。

 

    當然,看完之後,有人說不喜歡這樣的劇情為何連老弱婦孺都殘殺、連小孩子巴萬也拿起武器殺日籍老師、殺婦人小孩,儘管他說:「可憐啊,讓我們到天堂當好朋友吧。」

 

    不過,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不是嗎?導演也曾說明,賽德克族的出草,代表一種仇恨的化解,到了天堂,就成為朋友了。而我的想法是,這也是導演如實呈現各種觀點的作法。就像描述年輕時的莫那魯道,衝動而挑釁,或許正在鋪排著下集鐵木瓦歷斯協助日軍攻打原住民的原因;而賽德克人在運動會上殺光日人,不正因為前面劇情陳述著:「如果日本人只殺一個,就會遭到報復;想要不被報復,就要殺光日本人!」還有,若是一味批判日軍的殘暴,讓民族主義蔓延全片,豈不太慷慨激昂?不如讓「番人」淡淡的抱怨,辛苦工作換來的錢只夠買酒喝;或是讓原住民在辛苦工作砍樹時,上一秒感慨著獵場不見,下一秒卻開始苦中作樂的歌舞;還有部份日人也可以和原住民交朋友……種種的情感衝突與矛盾,正是這部片子的突出之處,歷史中記錄的史實太過簡單,只有開頭、只有結果,但中間仍有太多的空隙需要填滿;就像人不是只有單純的善與惡,歷史也不會只有一種觀點。

 

    因為日人侵略台灣、欺負「番人」,所以霧社事件中可以殺光老老小小的日本人報復?或是「出草」太過殘暴,但拿槍殺人感受好一些?抑或莫那魯道根本不是英雄,英雄不會不考慮族群存續……一部電影看完之後,若可以引起這麼多討論,它難道還不足以稱得上是一部好電影!

 

    導演確實認為莫那魯道是英雄,不過,他還是沒把他拍成十足十的英雄,他還是留下了讓觀眾討論的空間。真的很欣賞他說故事的角度、鋪排劇情的能力,因為他就是在說故事,不是在灌輸觀眾某種道理。他明明「愛台灣」,不過他可以容許你不愛台灣。

 

    其他拍攝的技巧,電影中呈現的美感,就不是我這種門外漢可以討論的了,不過,我愛它的櫻花、愛它的音樂、愛其中原汁原味的歌聲……對我來說,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好片。

 

    我也享受,這一段時間以來,大家或公開號召、或默默行動,一起去看賽德克巴萊、支持國片的驕傲,我也喜悅,魏德聖導演讓大家重新發現「夢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