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閉症(二)
參、自閉症的原因
自閉症的原因在五○年代,多被以為是家長的人格異常或家長對待子女的態度過於冷漠等後天環境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在治療方面特別注重親職教育,教導父母對子女必須提供無限的關懷。然而這類治療,特別是在子女步入青春期之後,很明顯的未見多大改善。
六○年代初期,學者多依據心理分析理論,亦認為是後天養育環境因素造成自閉症,因而主要採取遊戲治療、或非結構性的團體治療,但是仍未見有顯著的效果。
六○年代後期,Foster教授(1964)開始採用區分增強(PRO)嚐試改變自閉症者的問題行為並有良好效果之後,行為改變技術迄今仍然教師善用、且是改變自閉症者諸多症狀的有效方法。
七○年代,學者鑒於前述治療效果不佳,再加上醫學科技之發現,因此提出先天性腦部功能損傷是引發自閉症的原因。
八○年代起,由於認知學習論的盛行,學者據知從多種觀點提出認知缺陷是影響到自閉症者的人際關係、語言溝通等領域的核心缺陷。
隨著不同的時代潮流趨勢與發現,學者對自閉症因此而有不同的剖解分析。學者仍然契而不捨的以現今的醫學科技,企盼能夠找到真正的解釋,自閉症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謎。雖然如此,多數學者從自閉症的主要症狀,提出以生物學論為基礎,說明行為(症狀)—神經心理功能—腦部運作等三個層次之間具有因果鏈(causal chains)的關係,而此關係亦同時說明了自閉症的症狀與獨特性。為了符合前述理論,多數學者認為以下的敘述可以作為原因的解釋:自閉症係因生物學上的病因,如脆弱X染色體症候群或染色體異常(特別是第7、8、13、15、17、18對發生率最多;但又以第15對出現率最高,最具關鍵型發生因素;第14、20對則從未是造成自閉症的報告)、或胎兒初期感染德國麻疹或結節性硬化症、或苯酮尿症等疾病引發的新陳代謝障礙、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或細菌感染、及腦傷等因素,而在胎兒或嬰幼兒的腦部造成廣範圍的損傷,並在大腦內某個「最後共通途徑」產生特定的疾病,因而造成認知缺陷,並引起溝通(包含扮裝)、社會性及儀式化行為等領域的障礙。
從生物學上的發現,可以看到與其他身心障礙類別的病因有類似之處,因此學者再企圖從神經心理學的角度對「最後共通途徑」擬作進一步的詮釋。針對這「最後共通途徑」,從腦部運作與神經心理功能關係的論點來看,目前透過神經解剖、神經化學及電生理等醫學科技之發現,至少可以找到初級顳區功能障礙 (temporofrontal dysfunction)、腦幹功能障礙(brain-stem dysfunction) 與自閉症有關。然而學者又找到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候群及學習障礙類似的答案,參見圖二。因此,此部份的解釋仍有待醫學科技深入的探究。至於在認知缺陷方面,學者多專注在資訊處理缺陷的解釋,但仍有分歧的假設,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
1.心理理論 (theory of mind) Baron-Cohen等(1995) 提出自閉症者係因缺乏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態所造成的,因此有無 法認知他人臉部表情、或傳達情感困難(但是能理解喜愛和簡單的情感)、不會表達手勢、無法理解他人有不同的訊息、 無法區辨真實與外表、不會想像或欺騙假裝、亦無法處理會話中的新舊訊息等社會溝通障礙。
2.情感論 (affect theory) Hobson (1989,1990,1993) 解釋自閉症者因為無法接受或回應他人情感表達之內在情感缺陷,因而 在嬰幼兒期沒有必要的社會性的經驗以發展出社會性理解的認知能力。這說明了自閉症者的相互注意協調能力(joint attention)及模仿缺陷,但無法解釋零碎天賦、視覺優勢及仿說等症狀。不過,此說法呼應了肯納的主張。
3.執行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 論 Ozonoff (1992) 認為自閉症者可能是前額葉功能損傷造成的,因此有固執而刻板的常同行為、有限的興趣表現、笨拙的動作模仿、自我中心的社會互動、欠缺情感反應、及高層次的抽象認知缺陷等症狀。
4.中心連貫薄弱 (weak central coherence) 論 Sperber 和 Wilson (1986) 主張自閉症者係因其訊息處理能力無法將外界環境刺激轉變成有意義的訊息,再將新舊訊息加以連貫起來,所有才會有精於積木排列組合或優異的機械性記憶力等零碎天賦的表現。
從上述的假設可以看出無論是堅持哪一種假設仍無法圓滿的解釋自閉症所有症狀。
肆、自閉症者的生理心理特質
一、社會性
1.非口語行為
(1)視線接觸方面會避免與他人目光的接觸,或斜視或低頭而不正視他人的眼神、或轉過頭迴避。
(2)身體接觸方面會避免與他人身體的接觸,或者是喜愛碰觸他人的面頰、手臂或頭髮等特定的部位。
(3)會出現不符合當時社會情境的哭或笑等情緒反應。
2.同儕互動方面
(1)說話時表情呆滯,沒有明顯的喜怒哀樂表情與變化。
(2)在同儕團體中有不符合情境的互動行為、或不了解團體活動的規則、或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
3.主動分享方面
(1)自己玩自己的,不會主動拿東西給他人。
(2)自己不會主動要別人看自己正在做的、或是已經完成的事物。
(3)自己不會主動要別人看、或談論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4.相互關係方面
(1)對父母沒有依附的表現,和父母走丟了也不會哭著找父母,較無親情感受也不怕陌生人。
(2)在接受他人的指令、要求或指導時,會有過度抗拒或發脾氣的情緒反應。
(3)對他人的關注與友好行為,缺乏情感的反應。
(4)不會注意到他人的存在,我行我素、獨來獨往。
(5)受到挫折或受傷,不會主動找尋父母或老師的安慰。
(6)受到讚美或嘲弄,也是面無表情。
(7)很少發展出同性或異性的友誼關係。
二、溝通
1.口語發展方面
(1)會用手指著東西,但不說出來。
(2)無法適當的回應簡單的指令,如站起來或坐下等。
(3)完全無口語、或只會發出一些單音。
(4)說話時語調、節律異常。
2.會話方面
(1)無法主動和成人或同儕開始會話的行為。
(2)與他人聊天時常會變換話題或脫離主題。
(3)對有關短篇故事的問題無法正確回答。
(4)無法正確的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
3.刻板的語言
(1)說出的語音無人能聽得懂,或聽得懂但無法辨識其意義。
(2)說重複的話,如仿說、或問同樣的問題、或一直說同樣的話。
4.扮裝遊戲方面
(1)玩的時候,不會模仿他人。
(2)玩的時候,玩法沒有變化。
(3)不會玩扮裝遊戲、或角色扮演的遊戲。
(4)遊戲時多自己玩自己的,不會與其他同儕分享、輪流或追逐遊戲。
三、刻板行為與興趣
1.特殊興趣方面
(1)盯著手、或物體、或環境中的某樣東西至少5秒鐘。
(2)喜歡看旋轉的、或閃爍的東西。
(3)興趣很狹窄,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會不斷的重複的說著或做。
2.重覆的固定行為
(1)日常生活習慣或常規作息有所改變時,會有情緒反應。
(2)非常堅持自己對處理事物、或作息的固定流程步驟。
3.刻板的動作—自我刺激行為
(1)轉圈圈或踮著腳尖走路。
(2)對物品有不當的使用方式,如旋轉、啃咬、敲打…。
(3)在坐著或站著的時候,前後搖晃或快速的跑來跑去。
(4)搖晃手或手指。
(5)發出高頻率的聲音、或經常喃喃自語。
(6)打、踢、咬、摳自己身體的某部位。
4.沉迷東西
(1)過分沉迷於蒐集或操弄的某些物品,如塑膠袋、廣告紙、時刻表、鍵盤等。
(2)身上或手上經常攜帶某樣東西,且不肯輕易離身或放手,對東西有過度的依附表現。
5.感覺動作方面
(1)幼時,睡眠時間不固定。
(2)對某些感覺刺激,如聽覺或觸覺會有過度敏感、或遲鈍的反應。
6.可能的健康與行為問題
(1)少數自閉症者會有撞頭、敲打頭部、挖摳手臂等自傷行為。
(2)少數自閉症者有抓他人頭髮、打他人臉頰、或用自己的頭撞他人頭部等攻擊行為。
(3)有20-25%的自閉症者在幼時就出現癲癇發作。
四、認知能力與學習特質
1.在智能發展上有明顯的遲緩,且多數伴隨有中重度的智能障礙。
2.注意力問題
(1)注意力不集中,對所學習的內容有分析、綜合及類化的困難。
(2)有偏重只對社會環境諸多感覺刺激中的單一刺激(如視覺或聽覺)作反應,而無法對所有刺激同時作反應等的「過度選擇」現象。
3.視覺優位的學習
(1)大多數自閉症者偏重視空間知覺優位的學習。
(2)即使是高功能自閉症者在學習上,包含日常應對的學習,會採取將一幕一幕的情境以照相的方式,即所謂的「視覺思考」(visual thinking)的記憶與學習方式。
4.零碎天賦—自閉症者的零碎天賦一般表現在優異的記憶力、空間概念、時間概念,如拼圖、音樂、美術、圖形設計、及數字或日曆的記憶與計算等方面。這些優異的表現仍有缺乏抽象思考、及無法連結不同概念,產生綜合與創新的能力。
伍、出現率與分類
自閉症者的發生率,據美國精神醫學會(1994)出版的智能障礙診斷統計手冊第四版,每一萬名人口裡就有2~5名自閉症者;其中,男生約為女生的3~4倍。自閉症兒童根據其實際智力、語言溝通及社會適應能力等三要素,分為高功能、中功能及低功能三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