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5 00:00:00沉浮不覺

從《梁皇寶懺》談菩薩皇帝

    「得起怨恨,皆由親近,以三毒根,自相觸惱,以觸惱故,多起恨心。」《梁皇寶懺》這段懺文更發人深省。在佛教中,禮懺是一種透過懺文反省自己,種種錯誤的言行,進而發願改過遷善的修行法門,也是一種轉化心靈的方式。因此,唯有認清楚生命的短暫與困境,才能遠離黑暗,走向光明。眾生無始劫來所累積的貪、瞋、痴、等根本煩惱,不斷的造惡積罪,其所造的惡業,為眾生帶來無量無邊的煩惱與痛苦,使其輪迴於生死苦海,永無止境。佛法的殊勝處,即是指出一條解脫的正道,讓眾生們從煩惱與痛苦中,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在佛陀所開示的八萬四千法門中,懺悔罪障是所有法門的前方便。唯有罪障消除,方能使般若智慧現前。

 ◎《梁皇寶懺》的來源:

    元末,覺岸的『釋氏稽古略』(卷二)說:「梁武帝之原配郗夫人,妒忌側室,生性殘酷,發口有如毒蛇;三十歲時忽夭亡。其生前心懷瞋毒,致死後墮落蟒中,靈性不昧,知其業因;至帝登基次年,現形宮中,訴其苦狀,及所作諸惡業,求帝救拔脫離此苦,帝閱覽佛經,為製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懺禮,郗氏乘此功德,乃得生忉利天。」這是《梁皇寶懺》的來源。

 

    由此看來,梁武帝為救其妻而召大師集撰懺法十卷,對夫妻情份還算不錯,只是沒有盡到皇帝所應做的責任。如果他能安心出家當和尚,應該會有了不起的成就。雖然吃素、又過午不食,夫妻感情也很好,卻無法除去想篡奪天下,自己當皇帝的野心,後來把佛事與國事糾纏不清,終至失國,令人惋惜不已。

 

梁武帝簡介

    梁武帝蕭衍是南朝梁的開國皇帝,文武全才、多才多藝、博學能文的人。仕齊,曾任雍州刺史。後乘齊亂,篡而自立。他的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漢代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在位四十八年,享年八十六歲。公元504年,下了一道詔書,鄭重其事的皈依佛教。公元519年,在等覺殿屈尊受菩薩戒,從此即有「菩薩皇帝」之稱。公元527年,第一次前往同泰寺 當了三天和尚,回宮後,大赦天下。公元529年,第二次進入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並向五萬善男信女講解「涅盤經」。公元533年,一次講經活動中,單是一個經題,就講了7天,聽經人數高達10萬之多,真是盛況空前!公元546年,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萬錢(古代一億是十萬,一億萬相當於現在十億)將其贖回。公元547年,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朝廷出資一億萬錢贖回,是群臣於寺外反覆磕頭,寺中和尚勸請之下,才返回朝廷。四次捨身同泰寺,勤政愛民,身體力行,自號「三寶奴」。著有《孝經義》、《中庸講疏》、《涅槃》、《大品》、《淨名》、《三慧諸經義記》等書,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都專精的帝王。

 

侯景之亂 餓死臺城

    侯景是怎樣一個人呢?侯景原本為北魏重臣爾朱榮的部下,後來高歡討伐爾朱氏,侯景則領兵投降高歡。高歡死後,他以河南十三州之地投降西魏。西魏丞相宇文泰知道侯景機詐多變,所以在接受侯景的投降時,採取了受降如臨敵的謹慎態度,分派大軍接管了侯景十三州中的七州十三鎮。侯景由於得不到西魏的信任,同時又受到東魏的攻打,生性反復無常的侯景就想投靠梁朝。梁朝尚書僕射謝舉等人堅決反對接納侯景,但梁武帝貪得十三州之地,不聽勸告,決定接納侯景,由此埋下了因果禍根。

 

   《資治通鑒》提到,後來梁武帝雖然表面上被侯景控制,但是他內心很不服氣。侯景想任宋子仙為司空,又請求委任他的黨羽為便殿主帥,梁武帝都不答應。侯景也不敢強迫,因為他心裡還是非常害怕梁武帝。侯景派他的部隊進入朝廷衙署守衛,有的趕著驢馬,帶著弓刀,在宮庭出入,梁武帝感到奇怪,詢問是怎麼一回事,將軍周石珍回答說:「這是侯丞相的甲士。」梁武帝大怒,罵周石珍說:「是侯景,怎麼叫丞相!」手下的人聽了都很害怕。 但是,梁武帝所要求的大多不能滿足,飲料與膳食也被裁減,因而在憂慮氣憤之下病倒了。五月,初二,梁武帝躺在淨居殿,口中發苦,想要喝蜂蜜卻得不到,發出兩聲:「荷!荷!」便死了。享年八十六。

 

三世因果

  1.一隻蚯蚓與一個沙彌

昔日有一座寺院,主持僧二人,遂分為東西兩房,東房主持僧法堂前,有一隻蚯蚓,早晚聽經天性靈明,每至五更時分,蚯蚓便鳴,主持僧就叫諸徒弟起來,參佛誦經,時刻極定無失。
   
西房主持僧見東房師兄,每日五更早起來,參佛課誦經文,遂嚴責諸徒弟罵曰:「爾等何不向東房師兄弟看齊,修行謹慎,五更天就起來參佛誦經,爾等如此懶惰貪眠,非是修行之人啊!」
   
一日,西房有一徒弟,就去問東房徒弟曰:「師兄,爾眾人如此精神,每日五更早,因何知醒來也?我等貪眠睡到天明,尚不知醒。
   
東房徒弟答曰:「我個個亦是貪眠好睡,因是我師父法堂前,有一蚯蚓,每至五更時分便鳴,我師父若聽到蚯蚓鳴,就叫起眾人參佛誦經,因此時刻極準無有失誤。」西房徒弟聞此言,暗恨蚯蚓而回。
   
有一日,西房師父出去,其徒就燒一鍋熱湯捧出來,看見東房師徒不在寺中,遂將熱湯灌落蚯蚓穴中,蚯蚓即被燙死。次日天明,東房住持僧,無聽蚯蚓鳴,就叫徒弟起來覓尋,徒弟看見蚯蚓即死,就稟知師父,師父出來看見,就與他超度。

2.一個樵夫(蚯蚓)與一隻靈猴(沙彌)

蚯蚓蒙受師父超度,後得轉人身,出世為樵夫,每日賣柴,生活上亦是行善供佛。西房徒弟犯殺生戒,福氣消盡,墜落出世為猴,但其靈性還在,也是好供養佛。

樵夫每日登山砍柴,一日來到山中,看見有一座破廟,就入廟內,見此廟頂半壞,有三尊佛像,樵子深恐三尊佛像,受雨露濕壞。即時,回家買三頂大笠,來遮蓋佛像。一日,正欲登山砍柴,來到溪邊,看見有七位秀才,欲過溪不能得過,樵夫看見,連忙手抱七塊大石頭,舖於溪中,於是眾人得以過溪。
   
是時山神土地,奏上天庭:“凡間樵子有善心,起蓋三寶殿,造下七星橋”。
   
樵夫每日登山砍柴,便手持鮮花,到山邊廟中供佛。其猴每日亦手持花來奉佛,看著花瓶有花,遂將瓶中花拔去,就將自己花插在瓶中。其猴去後,樵夫砍柴回來,經過廟口歇下,遂到廟內觀看,自己的花擲在地上,瓶中所插不是自己之花,就想此處乃是荒山僻地,無人來往,此花從何而來,自己花為何擲在地上,遂將柴挑回家中,明早又持花供佛,將花插在瓶中,就躲在廟門邊偷看。不一時,有一猴手持鮮花,來到佛祖殿上,將瓶中花抽下,將自己花插在瓶中。樵夫看著大喝一聲,其猴回頭就走,樵子隨後趕去,猴就走入山洞,樵夫看見趕到洞口,就用大石頭將洞口塞住。使得其猴不能出來,遂在洞內活活餓死。

 

3. 梁武帝(樵夫)與侯景(靈猴)
   
後來樵夫壽數已盡,因為大笠遮蓋佛像,七石鋪溪中,有大功德,將樵夫撥去梁國出世,姓蕭名衍,即是後來的梁武帝。其猴撥去魏國出世,姓侯名景,後官拜將軍,舉兵反叛圍攻建康,攻陷臺城,封鎖消息,囚禁餓死這位菩薩皇帝。

 

會性法師論梁武帝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後被侯景逼死台城。有的史學家因此毀謗,武帝因信佛而亡國。其實,亡國無關信佛,縱造寺度僧,著有漏法,信佛不深入。追究其帝位,奪自同族兄弟蕭道成,為稱帝,水淹壽陽,死了無數人,雖修福也難彌補,致受侯景軟禁;侯景專權攬政,減彼受用,渴極思蜜,索蜜不得,饑渴而死。世福無用,別夢想當皇帝,現在民主時代,也沒皇帝可當,做了皇帝,也難保不餓死。

學佛要明因果,深信因果,因果各自獨立,不能將功抵罪,建寺度僧有其功德,水淹壽陽,不免其罪,功過不能相抵,詳載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憶有經言:比丘見餓鬼道眾生,有晝樂夜苦、晝苦夜樂者,請問佛。佛答:「生時,白天修福,晚上造惡業,故晝樂夜苦;夜間禮誦,天明為非,故晝苦夜樂。」足見因果分明。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即「作善善報,作惡惡報」,莫認為修福甚多,微惡無妨,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延伸思考】
   
1.梁武帝用人不當,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侯景如此惡名昭彰無風骨之人,梁武帝還會接納他,莫非難逃因緣輪報,否則以梁武帝之才華怎麼可能判斷不出侯景將是個禍害呢?也許是個貪字作祟,貪河南十三州。決策錯誤造成的損失,有的尚可彌補,有的則是終身遺憾。所以,企業經營用人,乃至國家首長任用官員不得不慎啊!
  
 2.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此乃不變的天理。西房徒弟用熱燙殺死了叫東房起床誦經的蚯蚓。當角色變換蚯蚓為樵子,用大石頭檔死西房徒弟轉世的猴子。此兩者真所謂怨怨相報。如果當時西房徒弟見賢思齊,那麼蚯蚓轉為人,徒弟修成正果,這不是兩全美嗎?
   
3.舉凡眾生,由於過去所造罪業的影響,福盡隨業,墮於苦處。所以對宿習惡業,勢必要示悔罪意,發願信奉禮敬諸佛,以除罪生福,否則難以有所成就。若我們能時時發慚愧心、懺悔心,培養對生命的尊重,心的覺醒,自然就能達到淨化與提升。不僅懺罪清淨,更可以證得三昧、開啟智慧、而得解脫。至今千餘年來,世人欲報親恩,薦拔祖先及冤親債主,或為在生者消災祈福、除病延年等,只要禮懺者至誠懇切地懺悔,功行圓滿時自然感發善相,得到不可思議的懺悔功德力。可謂冥陽兩利,法雨均霑,至為殊勝!

 

上一篇:半路出家

下一篇:心經另解

奇怪的貓 2013-03-01 00:26:24

內文評論對梁武帝算是不冤,若是朝臣讓他好好出家,也許世事大不同,不過歷史怎麼會有如果呢。

版主回應
如果只是假設,如果只是警惕,如果真有如果,就沒有後悔之事了!誠如所言,歷史怎麼會有如果。
重要是"當下"啊!

~~晚安~~
2013-03-02 23:11:06
藏三 2012-07-30 12:16:18

善知識......好

版主回應
文抄公...啦
(加上一點點感想)
謝謝來訪!
2012-07-30 23:01:28
中醫藥聯盟.黃老師 2012-07-16 13:59:29

謝謝分享..

版主回應
謝謝來訪!
更要謝謝黃老師中藥知識分享。
晚安囉!
2012-07-16 2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