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8 15:40:17t m f

由武俠出發

  因為周星馳的《功夫》,我找回劉天賜的《武俠編劇秘笈》來看。

  如果要選一種數十年來在影、視、文字、漫畫以至設計廣告幾方面一直長賣長有的題材,武俠類必定位列頭三甲之內。打從戰後的武俠小說起,無數改編自金庸、古龍或者自行創作的電視劇集締造了本地電視的黃金時代。而從電影﹙邵氏近年「出土」的龐大影庫可作印證﹚、連環圖打書以至早前被禁播的某大運動品牌廣告看來,江湖武俠的世界一直是文化產品源源不絕的靈感泉源。而周星馳的《功夫》更是擺明車馬把一些武俠元素來一次大懷舊。

  追本溯源,武俠小說這種中國特有的小說體裁是催生日後琳瑯滿目的文化產品的始作俑者。金庸、梁羽生、古龍、倪匡、溫瑞安等人的作品設計出無數膾炙人口的英雄偶像,當中曲折引人的江湖世界亦相信是不少人的精神食糧。在那個想像的古代時空裡人們重視「義氣」、善惡分明,離奇的情節滲入了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意識。種種因素造就了武俠作品的歷久不衰。

  面對這樣的一個文字寶庫,不少編劇和導演都想盡辦法抽取其中精彩的篇章作改編之用。按劉天賜的《秘笈》所言,在電影方面,限於篇幅,改編的主要是小說作品所呈現的衝突,而長達數十集的電視劇集則會注重小說人物的性格塑造。

 自七十年代起,武俠類影視作品便大量湧現。經歷時代的轉變,踏入廿一世紀,武俠小說的元素已經不會如昔日般搬紙過紙呈現在銀幕上,當中的icon經過「改編」這個階段的試煉後已變得富有生命力,容許創作人的不斷修飾調校,以迎合該類文化產品的需要:漫畫連環圖如是﹙由本地無數薄裝打書到日本漫畫﹚,電腦網絡遊戲如是﹙曾經風魔一時的「金庸群俠傳」及其無數後來者﹚,「恐懼鬥室」廣告片亦如是。在廿一世紀武俠小說的文字世界已經在不同渠道投胎轉生,化作不同種類的大眾消費品。江湖本是文人筆下不存在的國度,但到今天那個世界在輪迴後仍然生生不息的在媒體中存活覑。

  至於武俠小說本身,無可否認它的黃金期早已成為過去,縱使不少寫手仍在網絡上和《武俠世界》試筆……﹙是的,《武俠世界》仍在出版!﹚


﹙原文刊於2005年第九期《港大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