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旅行腳隨筆257-『印度阿三與纏頭』
商旅行腳隨筆257-『印度阿三與纏頭』
我家定居江子翠之後,個性好動的我,次日立即展該敦親睦鄰的行動。鄰居許多男孩,個個人高馬大非常彪悍。其中最先與我打架的孩子,綽號叫做「印度阿三」。一架之後打出友誼,兩人交情非同泛泛。某日閒著無事,我問他為何被叫做「印度阿三」?他說這綽號是那位上海歐巴桑叫出來的。這位上海歐巴桑正好住在我家隔壁,兩家人也混得爛熟,因此,我便問她為何叫他「印度阿三」?
她笑笑的將原因告訴我,原來在她家鄉上海租界裡,經常可見到很多的印度巡警,他們口頭上喜歡說:「I Say, I Say......」或「Yes Sir......」加上這些印度人喜歡用紅布纏頭,所以。當地人都稱他們為「紅頭阿三」或「印度阿三」。那個孩子頭上老是戴著一頂紅色帽子,所以我就叫他「印度阿三」囉。問明原因之後覺得好笑,但若要我直呼其名字「克慶」,我覺得還是叫他「印度阿三」比較親切。
久而久之,習慣已成自然,儘管他的年紀多大,我仍然叫他「印度阿三」。他本人不以為忤,我們又叫得順嘴,他六一大壽之日見面,當他子孫面前我們依舊稱呼他叫「印度阿三」。1980年我開始進入印度市場,商友夏拉瑪喜歡纏布頭,因為他是錫克教徒,所以,我以為纏頭者都是錫克教徒。問明吾友之後,我才發現我的認知大為離譜。因為在印度包頭者不一定是錫克教徒,印度教徒也纏頭。
不過,他們包頭形狀各自不同。印度教徒的包頭稱做「纏頭」,它是使用棉布平行纏繞頭部包紮。而錫克教徒之包頭,是將整個頭部連耳朵都包起來,布巾纏好之後,在腦門的上放紮出一個三角形之尖狀。「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過吾友如此詳細解說之後,我總算對印度人之纏頭與包頭,有了一個更深層的認識。類似這種小小的常識,若非親聆解說是不會明白的。
夏拉瑪商友是印度旁遮普省人,錫克教徒大都集中於此省。因是之故,如果您的印度朋友事旁遮普省人,可以肯定他是錫克教徒。根據吾友夏拉瑪之說,錫克教徒年幼之時,頭髮上半部梳成小髻,下半部編成麻花小辮緊纏住小髻,然後用一塊深色叫做Patka的薄棉布包住頭髮。雖說錫克教徒之頭髮不准外露,但是許多小女孩只有盤髮並無纏上頭布。
傳統上錫克族女性,在少女時代穿著傳統的旁遮普服裝(Bunjabi Suite),出嫁之後才可穿上印度傳統的紗麗服裝(Sari)。夏拉瑪商友還告訴我一個小秘密,他說錫克族男人喜歡留著洛腮鬍子,這也是錫克教徒的典型範例。因是之故,如有機會親臨斯土,您在街道上可以見到,許多頭纏色彩鮮艷紅布,並且留著一部絡腮鬍子的錫克教徒來往穿梭著,這也是當地獨有之街景。
自1980年起至1990年為止,我曾有八次去印度進行商訪活動。每次抵達印度首都新德里,親眼見到當地都在進步。雖然進展速度不快,但仍有親切的感受。商友夏拉瑪對我幫助極大,儘管雙方之間生意來往不大,可是服務之熱忱令人難忘。印度是個文明古國,雖然我耗費十年在當地穿梭,對這神秘的文明古國依然認識不多。這是一個值得開發的市場,但需要極度的耐性與毅力去開墾她。
【完】
人道-黃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