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 11:48:26慕松

且說客家粢粑之牛揾浴

 










照片-客家粢粑與牛揾浴-[網摘]。



 

          『且說客家粢粑之牛揾浴』

 

  米食是客家人的天,有米不用愁三頓。或許一向都是在與天爭飯,所以,客家人對於米飯極為珍惜。凡是遇上年節慶典,家家戶戶一定會用各種米,做出各種粄食來請客或祭神。歷經長年之經驗累積,不自覺裡便衍生出一種特殊的客家米食文化。而這種米食文化,也隨著客家人移動之足跡而遍佈世界各地。而粢粑(麻糬)者,它是客家人米食文化之典型代表。

 

  粢粑是客家人每逢節慶必備的美食,倘若是家裡有婚喪喜慶、做大生日及祈福或是還神願之時都會打粢粑,提供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客家人打粢粑是眾力合作之象徵。動工時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年輕人舞動木槌敲擊粄糰,女性在旁邊翻粄糰就槌打擊。動作反反覆覆,直到粄糰成為一團雪白的粢粑為止。客家粢粑是用糯米磨漿成粄脆蒸熟,再以木槌槌擊成微軟Q之粢粑。

 

  大家都吃過粢粑,您可知粢粑的來歷?原來它還擁有一段不算故事的故事。話說在江西省長汀縣,一處客家人聚集地區。在一連多年的旱災威脅下,田園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地方耆老建議,何不去寶珠峰龍王廟祈雨?居民一聽有理便付諸行動,可是家家久窮籌不出祭品。於是村長想出妙方,請大家拿出一合米糧,將之煮熟搗成粄糰當作祭品。團結就是力量,此計一出收得一大桶之米穀雜糧。

 

  就在村中心廣場展開打粄工作,村人將蒸熟的五穀雜糧,全部放放入樁臼內,然後由年輕人以木槌樁捶使之成粄,再由村婦段成小糰,然後憑其巧思捏成各形各狀之粄品。祭祀禮畢大家將祭品分而食之,有人沾醬油有人沾鹽巴都覺不錯吃,後來有人沾糖粉沾豆粉滋味更佳。就在祈雨祭典數日之後,大雨傾盆而下,長年之旱災為之紓解。而此一祭俗與祭品沿傳至今,它就是粢粑淵源之傳說啦。

 

  家母吃粢粑喜歡吃「牛揾浴」,這是將粢粑放入紅糖水中,加入花生或客家炒米的吃法。甜而不膩,香中帶脆,口感十足,滋味雋永。所謂的「牛揾浴」就是牛泡水的意思,因為粢粑放入糖水之中,神似牛隻泡浴在水中一般,故爾以形為名而稱之為「牛揾浴」。有人稱它為「牛汶水」或「牛汶浴」,亦有人將它稱作「牛揾水」。不管是那種稱呼,它就是粢粑泡糖水的意思。

 

  童年時代母親教我一套做「牛揾浴」的口訣:「搓圓揿扁中心凹,炒米番豆加減放。薑母黑糖攪成汁,水水甜甜好啜食。」意思是說:將粢粑粄糰段成塊狀,將它搓成圓球再予以壓扁,中間留一凹處可以放花生或炒米,份量多少自己決定。然後將黑糖與薑母同煮成汁液,而這汁液濃淡適中,如此一來吃時就方便多啦。吃「牛揾浴」粢粑講究的是「粄燙汁冷恰到好處。甜淡恰好不打嘴角。」

 

  「牛揾浴」粢粑太甜容易膩胃,甜度過淡則又食之無味。薑少糖多或糖少薑多皆不恰當,如何拿捏全在經驗之控制。我家恰巧有兩種典型,小姑平時就畏甜趨鹹,吃她所煮之牛揾浴粢粑,我們都需暗中自己加糖。而我母親是個大手筆,每次所煮之牛揾浴則太甜,所以在吃它之時,我們就得暗中加水沖淡其甜度。儘管甜淡相差懸殊,只要有牛揾浴可吃,太甜太淡我們都不會在乎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