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14 11:13:27慕松

麵茶之回憶

 
照片-麵茶水壺-[網摘]。


照片-麵茶粉-[網摘]。


照片-紅麵茶-[網摘]。


照片-白麵茶-[網摘]。


照片-鹹糕餅-[網摘]。


照片-膨餅-[網摘]。



 

          『麵茶之回憶』

 

  人老必喜歡回憶,而回憶必然有苦有甜。想到甜味的過去,滿臉自然笑意籠罩。但是回想到苦味之時,則對過往不勝唏噓,這就是所謂的「人生」啦!偏偏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回憶也是這樣,苦多樂少,所以,只要有一絲絲的甜意,大家都會唸唸不忘。例如本文所提到的「麵茶挑販」,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

 

  小鎮的鐵路宿舍,每天早晚都聽得到「噓噓….」的茶壺水滾的哨音,穿街過巷,隨風飄揚。這種傳統的音符早已消失,只因有人不甘寂寞而重整旗鼓,讓這行業在小鎮復活起來。小販的商品雖然肩挑一小擔,可是它的內容卻是十分多元化。包括豆奶、米奶和泡麵茶、或泡糕仔米麩。其中糕仔米麩值得一提,它是早年平民化食品之一。

 

  糕仔米麩的材料,是將米粒爆香後再磨成粉,利用滾水沖泡攪拌成糊狀,當成正餐或點心因人制宜。日據時期人們為躲避空襲,經常將米炒熟當成乾糧果腹。之後,因為嫌它太乾不好入口。於是有人將它研磨成粉,然後用水沖泡,沒想到香甜可口入口即化,終於研發出「米麩」這味食品。而在流行過後,北部人稱它為「糕仔米麩」,南部人則直呼它為「米麩」。

 

  古早的糕仔米麩與麵茶都是同類食品,原料上前者為稻米後者用麵粉,後來技術進步也有雜糧參於其中。小時候,我家隔壁一位獨身老伯,靠著擔挑賣麵茶維生。他的挑子是一座高方櫥疊成一頭,另頭一個方桶置於爐上。熊熊烈火燒個不停,方桶內水滾隨時可用。格子櫥內部分四格,由上至下放著油條、鹹糕、碰餅和蔴糬。

 

  馬口鐵製做之方桶中分成兩格,一邊米奶或豆奶,另一邊則是燒開的滾水。老人家依個人要求,裝給米奶或麵茶或米麩,順帶他就向客人推銷油條,以及其他的點心。印象中好像兩角鎳幣一枚,就可將餓肚填個粗飽。老人經常挑著擔子穿街過巷叫賣,主顧以販伕走卒居多,偶而也會有富家小孩光臨。這種傳統的食品,不但可以果腹充飢,也可當作點心。只是它的利潤微薄,若非萬不得已,很少人會去從事這一行的。

 

  當時的麵茶、糕仔粉、米麩似乎都有固定的供應源。記憶裡糕仔粉來自新莊,米麩多來自南部鄉下。因為這些食品都用郵寄,所以,老人家門常可看見掛號郵差送貨過來。我喜歡集郵,每有掛號到來,老人家便把封皮上的郵票送給我。原因是老人經常不在,掛號大都由家母代收,郵票大概就是感謝家母的代勞吧?

 

  那些掛號包裹上的寄信處,不是新莊就是台南白河。郵戳清楚的我就整件留下,若是模糊不清的就只割下郵票,相當數量後才漂洗下來存放。白河寄的封皮上「瑞益」二字我不認識,問過老人之後我就永記不忘。這家的米麩老人家獨鍾不渝,某天有家新牌子外務員前來推銷。不論他給的條件多好,他都不為所動。

 

  這天風雨交加老人在家,我因腳傷請假沒上學,百般無聊就上他家擺龍門陣。我問老人為何堅持不換別牌產品?老人說:一方面用慣了,一方面這家的產品真材實料從不偷工。老人告訴我,米麩其實並非單一材料,它需按照不同地域之需要調配材質。

 

這家的米麩不厭其煩,用久搭配不錯,自然就不想改用它牌產品了。他和這家米麩廠老闆並不相識,但他們之件的默契去磨合得天衣無縫。「葛樂禮」颱風襲台那夜,老人家壽終正寢,由其侄兒負責喪葬事宜。當其訃聞寄達白河,米麩廠老闆屏擋災後重建的忙碌北上,在老人靈前捻香送老人最後一程。他的哀慟令人鼻酸,我對此人印象極為深刻。

 

  服役期間,我的部隊駐在鳳山。有次放假與袍澤同遊白河,在他熱烈款待下我提議去看那家工廠。到達門市部發現它的門面不大,而那老闆已經白髮滿頭。此刻正聚精會神的在招呼客人,笑容依舊精神飽滿。一旁一女抱著一小嬰,想必是他們的第三代吧? 【2015-02-21修稿】

 


[音樂播放中]-蘇州河畔

2015-07-14 20:53:52

我小時候奶奶有泡那種麵茶東西給我吃
= =
熱呼呼的
甜甜的
一湯匙一湯匙吹冷來送到我小嘴


除此之外

下雨天時
我奶奶還會把砂糖加太白粉用熱水一沖弄成
糊糊的太白粉甜羹給我吃
用湯匙一直攪到冷些再
一匙一匙送到我嘴裡

版主回應
小時候的幸福~
現已不再~
一定很想念齁~
週三吉祥愉快~
^_^
2015-07-15 04:42:55
蜜芸兒 2015-07-14 12:12:59

這是一道最具有回憶的甜品小吃
母親親手所炒的麵茶是我的最愛
一輩子都無法忘懷

感恩分享

版主回應
好友晚安愉快~
謝謝過來一起分享相同的回憶~
週二吉祥安康~
^_^
2015-07-14 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