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7 07:19:11慕松
逐漸消失的地形
『逐漸消失的地形』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荷蘭人眼中的福爾摩沙台灣。她是太平洋中的翠綠蔥籠,在荷蘭、西班牙、明鄭、及有清的陸續經營下,交通經濟逐次開發,遂使這美麗島上的許多地形,因開發需要而逐漸的消失在眼前。而近年天災頻仍山河變形,難不成這就是大自然的反撲嗎?
話說黃金故鄉金瓜石,它原本是瑞芳地區一個人跡寥少的山地。因其山型神似一顆「南瓜」,而閩南語南瓜叫「金瓜」,因此,它自清代開始就被稱為「金瓜石」。這個山系係由火成岩構成,其露頭經過檢測發現含金量高,於是促成了開採黃金的動機。
當地的金脈被探勘出來之後,就如一座吸人的機器,將各地的人大量的吸收到這裡來。鄰近的財團大筆投資開挖金礦,然因資金不夠寬鬆,復因缺乏專業技術,結果顯出了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有人因金致富,有人因金而傾家蕩產。
隨著金礦的開採,位於本山礦場上的金瓜石,雖然打造出一座黃金城市,但這座金瓜山,卻也隨著挖掘而破壞了地相。往日在夕陽暉照下的光閃,此刻也都消逝得蹤跡全無。只有留下一個空有的地名,讓後世之人徒有懷念罷了。
根據信史的記載:金瓜石黃金在日據時代的開採最為劇烈,當時一車車的金塊裝船往日本送,台灣礦工每天在有限的薪水下賣命挖掘。為了能夠支應其戰爭之需,許多東南亞戰俘也被驅入坑當免費勞工。直到大戰結束,此地黃金已被收拾得差不多了。
金瓜石,北台灣的金山在日本人走後,留下荒山一片和一些棄至於現場的破舊機器而已。新近設立的黃金博物館,收藏內容雖然充實,可是那些展品僅供參觀者看看昔日產金的風光,代表著那段光輝外,再也看不出有啥子意義了。
至於距離金瓜石本山礦場不遠的茶壺山,它是由砂岩與岩石組成的角礫岩地形。此山只有五百八十餘公尺高,平地拔起型似茶壺因而得名。走上山頭,可以遠眺太平洋海景,並還可以欣賞到不遠對岸的基隆山山景。尤其在夏雨過後,景致歷歷眼前,彷彿透過望遠鏡將風景拉到眼前那般清明。
然而,這些美景隨著礦脈消失而無人前去欣賞。秋季一到滿山遍野都是芒花綻放,季風吹拂迎風起浪搖曳生姿。宛如大海掀起白浪,綿延滾滾直至山崖不絕。此刻若有機會站立其處,心境突然感覺悽涼無依。在加上數隻不知人間愁楚的褐頭鷦鶯啾啾,憑添無限之滄桑。 【完】
PS.照片-金瓜石-[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