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0 21:00:00fttf

完美的哲學-《黑天鵝》影評


 

《黑天鵝》(Black Swan)風評不俗,於是我沒有看過任何介紹就入場,才發現這是一齣驚慄片。近年金融界有一本賣得大熱的書叫《The Black Swan》,更令我不能想像這是一齣令人心寒的驚慄片。 

不看介紹或影評就入場也有好處,至少沒有心理準備,驚嚇的場面變得更驚嚇。大概我日後還是會試試這樣做。 

故事半點也不複雜-一個練習芭蕾舞演員因為演出新劇的壓力與對自己的要求,陷入精神分裂的萬劫不復之地。 

劇情不算撲朔迷離,除最後上演新版《天鵝湖》的幾幕外,畫面也不華麗,於是電影的重心就放到演員的表現上。這電影的配角表現不俗,例如飾演芭蕾舞劇團總監的Vincent Cassel 與退休領舞的Winona Ryder,但他們的戲份不算重,或者根本不是重心。至於較重心的演員,總是欠層次感,例如演主角NataliePortman在「成魔」前的層次感不夠豐富(例如到酒吧放縱自己的一幕不夠放),令精神分裂至崩潰的一刻不夠爆炸性;飾演主角母親的,神經質得有點突兀,例如起初她似一個100分的慈母,卻在為女主角慶祝時突然變得陰森與神經質,之前幾乎全無伏線。演主角競爭對手的Mila Kunis不夠奸狡,沒有深藏不露的味道,算是在選角上的一大敗筆。 

在選角及演員表現上,整體中規中矩,但我挺喜歡這電影的戲本。 

經典的《天鵝湖》中的主角是純潔而美麗的,《黑天鵝》中的芭蕾舞劇團的總監卻為純潔的劇注入黑色元素,要主角同時演白天鵝與黑天鵝。劇團總監說主角演白天鵝近乎完美,而他說的完美其實是指DisciplineAccurate,而主角演不好黑天鵝的原因就是因為她太Discipline,不懂得釋放自我。 

原來擺脫Discipline、釋放自我反而比守規矩更難。 

有趣的是,每次主角遇到樽頸,劇團總監都會勸主角用最自然的方式釋放自己,甚至當他建議女主角透過性引發舞蹈上的野性,潛台辭是人的本性就是一隻黑天鵝。從這個角度看,究竟那套新版的《天鵝湖》是要主角同時演黑白天鵝,還是在白天鵝的幌子下,演好黑天鵝﹖ 

另一個有趣的地方,表面上,女主角的壓力並非來自男權(反而是男總監導引她釋放壓力)。綜觀整套電影,是女生與女生之間的競爭,是母親操控女主角的人生,女主角的目標是同性的Beth,在性方面的解放不是透過自慰就是女同性戀的性行為……不過,女主角追求的黑天鵝卻是由男總監定義的-他要女主角釋放的那個誘人的自我,主要是由男性定義的,然後叫女主角無比的痛苦。 

主角試過用性、藥物去追尋真我不果,卻在探索的過程中失控,將自己更陰暗的本性挖出來-妒忌、猜疑、貪婪…… 

諷刺的是,也許這個世界希望看到的就是這種黑暗。主角在最後初演新劇時,在演白天鵝部份時失手,理應是不可原諒的失誤,但當她在黑天鵝部份有突破,卻仍能換得全場觀眾認同。如果觀眾的看法代表世界觀,那麼這電影想表達的,就是世界觀本質就是傾向黑暗的。或者,白天鵝的那種純真與秩序,不過是海市蜃樓而已。 

在這種黑暗的現實中,連「完美」這概念也變得吊詭。 

什麼是完美﹖不少人都會思考過一個問題:沒有遺憾,還算不算完美﹖《黑天鵝》將這吊詭演得得極端,因為前領舞Beth與女主角都是透過自殘來追求完美的,換言之,就是以「不完美」追求「完美」。 

主角開始時追求的完美,是Beth那種社會共識的完美;Beth 認為自己並不完美,甚至認為完美並不存在;總監認為的完美,是每個人最真的自我;至於,主角最後感受到的完美,又是否「完美」的最後答案呢﹖ 

也許,誰也不會完美,因為我們都只是不懂芭蕾舞的黑天鵝。

 



LALA 2012-07-23 14:34:20

關於女配角的敘述
我認為那只是女主角的"想像"
根本不是女配角"真正"的樣子
所以導演在女角的想像中把女配塑造成
很有"心機"的樣子
不必對她做過多伏筆
只需演出令女角開始走向分裂邊緣的推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