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瓶島是磚砌的嗎
我曾出任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顧問多年,在職期間,得有機緣直接或間接接觸到許多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而為之痴迷不已,也養成了在各地旅行時總會抓緊機會細細品賞海內外各種文化資產/人類共同的瑰寶之美。今年七月初,我辭缷該職後旋即返加拿大小住月餘,還為了一個地景之真偽和兒子小做爭論一番,過後回想,自我解嘲:莫非中了文化資產之毒太深了。
那一趟隨意性的輕旅行中,我們到休倫湖旅遊,搭乘渡輪越湖行到北岸之後,再朝東、南一路環湖回家。除了一路上飽覽大湖風光,也大大見識了加拿大國土之壯闊。路上發生的一個小插曲就是我和兒子為了花瓶島是不是人造島而各持己見爭論起來,最後是事實勝於雄辯,我輸了。
花瓶島是休倫湖南岸布魯斯半島附近群島之一,布魯斯半島把休倫湖一切為二,西側面積較大,東側面積較小,半島朝北延伸,最尖端的地方離北岸最近,雖僅一衣帶水,與北岸相隔的水域渡輪船行還是要耗上三小時才可穿越。越一座湖,見的竟是水天一色波濤洶湧有如大海。由於生態環境維持良好,加上週邊水域陸域擁有非常多難得的特色而列為國家公園。所謂花瓶島,並不是這島的形狀像花瓶,而是島的水岸有一大一小兩座露出水面的獨立巨岩,長相像花瓶一樣,上端散生植物就成了花瓶上終年永不淍零的花。整個大島以這兩個花瓶為名,連整座國家公園都以這兩座巨岩為地標。
去花瓶島之前已先看過這兩座岩石圖片了,在布魯斯半島碼頭旁尋找旅店之前,我們還開車小繞了一下碼頭公園,公園前方矗立著花瓶岩的大型看板,用以向觀光客展示他們的驕傲。由於圖片夠大,岩石的肌理長相得以一覽無遺,這時我們全家一同看到了這狀似花瓶的岩石的奇異之處,就是在它的下半段,結構體看來就像是一塊一塊的磚塊疊起來的。每一塊「磚塊」尺寸大小和厚度幾乎都一樣,疊得整整齊齊,這讓我直覺的便認定這巨岩根本就是人造物,以人工堆砌出來的,我沒有理由不相信我眼睛所見。
兒子雖也覺得這巨岩的下半截長相實在詭異,簡直就像是人工堆砌,但他的直覺和我完全不同,從小一直居住在加拿大的他,用非常肯定的口氣說,以加拿大人的性格,絕無可能在國家公園的水域中用人工堆兩個人造的仿岩之島。他說,加拿大人是很崇尚大自然的,愛大自然簡直愛到迷戀狀態,怎麼說他也不會相信他們會這麼做!
但細細觀察巨岩照片,要說這是純天然之物卻又不是我所能接受的,兩人各持己見,最後只得留待次日遊湖時親自目睹以定真章。
第二天我們有兩個搭船行動,先搭玻璃船遊湖,再搭渡輪連人帶車越湖前往北岸。玻璃船在船艙鑲了巨大玻璃,讓遊客欣賞這湖清澈見底的美景,及湖域近岸處沉掉許多船隻所遺留之船骸奇觀。看完沉船,我們便駛往花瓶島看花瓶岩,一部份遊客登島參觀,我們另有行程而未登島,從船上開心欣賞島上的天然美景之餘,沒忘了在靠近花瓶岩時全神貫注「審視」這巨岩的結構。
憑良心說,這巨岩只是白灰灰兩塊岩,美感比不上台灣野柳附近海上的雙燭嶼,但人家卻拱得成了國寶。而在靠近仔細參觀時讓人發現,這近岸處的灘地上,一大片岩塊竟然都呈現出人造磚的形狀,塊塊尺寸和大小皆極為規格化,卻百分百是純天然無疑,我向兒子認了輸,他的判斷果然正確。
天然地景出現像人為施做其實也曾見過不少,國內有名的澎湖「虎井沉城」,是否確為史前文明之人造遺址,一度引起重大爭議,海底居然有十字型交叉有如城牆之地景,且「城牆」似是由整齊岩塊一塊一塊堆疊而成,塊與塊之間的銜接也像是人為工法所為,如果真是天然形成,也未免太過奇妙了。其他的介於人為與天然之間的地景多得不勝枚舉,我和家人曾在大約三十年前旅遊中部知名的蕙蓀林場,在一處林野意外見到整個地面上滿布礫石,奇的是每一塊礫石都是渾圓有如硬幣的造形,大小約如目前的十塊錢硬幣。
這樣的圓形小石塊,外表呈現烏黑而發亮的色澤,有趣的是每一塊都長得一個模樣,一樣大小,隨手一撿就是一大把,天然的礫石怎會長成統一規格呢?這真是令人費解的事。當時只撿了兩三顆帶著回家當旅遊紀念,事隔二十多年有一次再去林場旅遊,昔年記憶模糊,也找不到當初覓得硬幣般小石片的地點,尋尋覓覓而皆不可得,好一陣嗒然若失之感。但硬幣之石印象難以抹滅,要說那是古文明遺物嗎?或許更正確的說法是老天爺的口袋破了個小洞,無意間散落下來的「天幣」吧。
(2013/11/18刊登於人間福報)
花瓶島是磚砌的嗎
花瓶島是磚砌的嗎
花瓶島是磚砌的嗎
花瓶島是磚砌的嗎
花瓶島是磚砌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