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0 22:36:10(砂子)

誰築桃園石滬群





 夕陽西下而又逢退潮時,看桃園石滬最美。

 最近半年來才曉得,原來全台灣海岸線中,目前猶然存活的最大藻礁群就在離我們白石莊一公里遠的新屋鄉最北端的海岸線上,南北縱深約四到五公里。早年整個桃園縣海都有藻礁,形成海岸最堅強的捍衛者以及最精彩的生態鍊;而今北桃園藻礁群被工業廢水荼毒死亡殆盡,天可憐見,為台灣留下了這小小一大片。

 看藻礁已看得很是歡喜,沒想到又出現了美景:有別於藻礁的天然生命群聚體,居然出現了純以人工築造的另一種海岸景觀:石滬。位於新屋海岸線的南端,和我們小小莊園間相隔著的,就是夏蟬唧唧,冬風瑟瑟充滿四季之美;假日鐵馬大軍嚴重塞車,非假日則又萬分清幽難見一條人影的新屋綠色隧道。

桃園有石滬,而且「現役中」,未免令人興奮。如我還在幹記者,肯定三更半夜都拿了手電筒前來抓這頭條大新聞了。幸運的是目前大家都一致決定悶著頭先做研究考察,沒有大聲嚷嚷,讓我們有緣先留著做一陣私房景點。

 許多人一直以為石滬只有澎湖有,其實北台灣早年還真是不少,基隆古名滬尾,指的是從萬里一帶沿海西行一直闢有石滬,直到淡水才不再有,淡水因而成了最「尾」端的一座「滬」。

 越淡水河,沿西北海岸線一路南來還是有不少石滬,桃園縣的大園、觀音、新屋海岸也斷斷續續曾有過不少座,是先民當年重要討海設備。只惜水文改變,風向改變,漂砂淹沒了石滬群,海浪沖垮了滬堤,污染教石滬失去了漁獲,歲月也讓石滬慢慢淡出於人們的記憶。

 桑田會變滄海,滄海也可能又回復桑田。新屋最近幾年海流和海岸環境改變得特別快,原被海砂埋沒的石滬群,竟因海砂況刷漂移無蹤,石滬重見天日。目前已發現的大致分為兩個群組,其中一組兩座完整,一座只剩其半,另一組大小約有六座。雖海洋污染漁源枯竭,滬主在退潮時入滬搜尋,依然小有所獲。

 比起澎湖驚艷全球的雙心滬,以及動輒高達三公尺有如長城的壯觀滬堤,新屋這幾座石滬造型素樸,近年修葺時竟還有「個體戶」利用怪手以建築廢材整理的,完全顛覆了澎湖滬非得老匠師老工法不足以成事的傳統,難怪日前文化部、文化局前來會勘時有學者稱之為「石塭仔」,當天一位聞訊趕來關心的漁民現場沒機會發言,事後糾正了這樣說法,他說,石塭仔是海岸築地養魚的小塘,石滬是利用潮汐進水出水現象來圍困住魚群而加以捕捉的漁法,兩者不該搞混了。

 夕陽下看新屋這些年代久遠的石滬群,即使沒有澎湖滬那般大氣壯觀,卻也另有一種美感。卵石疊砌當然無法疊出澎湖硓古石、玄武岩那種高大滬堤,但這兒蚵仔長得好,蚵殼重重疊疊依附形成了堅固的保護層,卻也是萬般精彩的在地特色。新屋沿海有蚵間、蚵殼港等等地名,蚵間國小是美得讓人心動的小學,最近一個月中我便去做了兩場專題講座,兩次講罷都不想走人;在新屋,蚵仔和石滬共同譜出了地方特色石滬群。上了石滬的堤,隨手用汽車鑰匙一挖,就有鮮美的蚵仔,個子雖小,滋味不遜加拿大生蠔。

 據老一輩人家說,漢民族移墾新屋之前,這些石滬就存在了,如此說來,是更早期原住民的傑作嗎?漁民口耳相傳終究不成為信史,因而石滬群依然充滿了神秘。

(發表於2012/09/02中華日報副刊及中華閱讀網)























上一篇:永安陰陽海

下一篇:結訓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