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30 22:40:33愛喝綠茶的天蠍男

20120415西港佳里將軍北門鹽水新營(中)

離開了馬沙溝,原本計畫馬上往北門前進,不過在方圓美術館,工作人員給我的"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的旅遊簡介中,發現到一個小點: 扇形鹽田,好像離馬沙溝不算遠,所以想說要不要過去看一看,只是還在掙扎會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後來發現有過去看看是對的,不會很遠,一下子就到了。因為相機太舊了,沒辦法全景拍攝,要不然真想拉個全景照,又忘了錄影,只能權宜地三張相片接著看。這裡是台南市將軍區的青鯤鯓,看到諾大的扇形鹽田,心中不免震撼,可惜的是已經廢棄,不再進行曬鹽工作,只能遙想當年,鹽工們辛苦地工作,海水與汗水的結晶。  看到這裡附近有些許打算開發的痕跡,某些地方被推過去開路了,說不定再過一陣子,這個景點也會消失,因為這裡也不是什麼熱門景點,國家風景區的簡介中也只是一小點而已。彰化的扇形車庫受到鐵道迷的關注,我去參觀的時候也是一整個感動,最近也發現一些介紹過去糖鐵遺跡的網站,瀏覽一頁頁網頁內心也是悸動,台灣好像沒有"鹽田迷",面對台灣逐漸消失的鹽田,不知道有多少人會關注? 希望我的疑慮一切都是誤會。最後再補一張相片,當時完全沒注意到,後來做功課時才知道,原來照片左邊那灰色方方正正的建築物,是過去這裡的鹽工宿舍,這裡也是台灣鹽場最晚開發,直到全台鹽場停工,這裡也變成營運時間最短的鹽場,所以可能稱不上什麼古蹟,但極具特色。離開扇形鹽田之後,隨即往北門前去,原來將軍跟北門中間就是隔著將軍溪。
進入北門區之後,就注意到路上都有前往井仔腳鹽田的指示,那正是在方圓美術館的時候,一位遊客推薦我去的地方,我也依他的建議,及一路上的指標,往井仔腳前去。前往井仔腳的路上多為鄉下小路,原以為這小地方有什麼特別的嗎? 沒想到到達之後遊客如織,旁邊攤販的生意也很好,原來是一台台遊覽車載來的遊客。

這裡目前是由民間經營的,整理出一片鹽田模樣,供大家參觀,並可親近鹽田,到其中一兩個鹽田中耙耙鹽巴。
 這裡的遊客大多是遊覽車載來的團體客,所以是一波波地,我剛到的時候一個旅行團正要離開,看到很多人手上都拿著一包包東西,看起來應該是鹽巴吧,看來是他們的紀念品,不知道我這樣的散客有沒有。

先不想那麼多了,看到她們也有小小的商品部,先過去看看。這裡有很多由鹽巴開發出來的創意商品,而最主要的產品就是照片中的這一整面牆,一盒盒紙盒所對應的是每一個生日,共有366盒,裡頭都裝著特色小鹽罐,以及一張對於當天生日者介紹的小紙卡。本來很想買,不過有鑑於當時還在等工作沒有收入,想要減省開支,所以最後忍住沒買了,要不然這裡的員工都很認真親切,對每個商品一一講解,買個東西給她們作業績。
 
後來也是聽親切的店員說明,才知道說剛剛遊客所拿的紀念品就是鹽巴,而其包裝可以去剛剛入口處的廟方索取。所以說我也就過去廟那裡領取裝鹽巴的袋子,位置就在廟的"金香部",前面就有明顯的"鹽袋免費領取處"袋子。在領取袋子的時候,必須先填寫一些簡單的基本資料,姓名/電話/居住地/領取袋數等等。

填好資料之後,他們沒有限定一人一袋,我就領取了兩個袋子,純粹做紀念而已,不需要拿太多。

索取之後,就可以到販賣部旁邊的這一堆鹽巴來取鹽了。

裝了兩袋呢,不用太滿,剛好就好。當然,這些都是粗鹽,不適合料理與食用,僅適合洗滌與沐浴等等。

這裡陸陸續續都很多人過來參觀,尤其是遊覽車的。這裡也有一個景觀塔,我在塔上的時候忽然有一群攝影愛好者過來參觀,就是照片中的這一群人,應該是個攝影聚會,每個人拿的相機甚至腳架都在比高級的,後來瞭解一下他們那些配備可以買好幾台機車了,也可以買台國產二手車。雖然我對照片的要求沒有很高,不過我的老相機也該退休了,想要買台旅遊小砲,但不知道哪一台比較值得推薦,比較適合我。

這張相片就是由景觀塔往下拍的景色,可以看到遠邊販賣部外面圍了一群剛過來參觀的團客,右手邊鹽田中也有人在耙鹽,那是這裡的鹽田中唯一整理出來給遊客親手耙鹽的地方,也就是沒有滷水的意思,要不然其他鹽田都還是有滷水的。
 
所以,我也過來這裡耙耙鹽巴吧,感受一下。

耙起鹽巴是滿輕鬆的,只是如果遇到艷陽天或是寒流,那就大大不一樣了。加上我的腰有毛病,背起扁擔來更是吃力。我們都該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井仔腳鹽田這裡是個很適合走走看看的地方,如果有消費的慾望後面也有販賣部,不想的話也可以帶一包粗鹽回去作紀念,還可以動動手感受一下鹽工的角色,加上工作人員也很親切又有熱忱,有機會大家都可以來參觀一下。

離開了井仔腳,便往北門市區前進,中間經過了這家"錢來也"柑仔店,當時純粹覺得有趣,後來才知道這也是家特色名店,從其屋頂也可以看出其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地,可能也是間老店了吧?

爾後轉進去"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以前所謂的"金沙診所",這裡也是在方圓美術館的時候,那一位遊客推薦我來的地方。話說那一位遊客也是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五十多歲時才去了法國定居,真的很不簡單,回到台灣就是到處走走,很羨慕他的生活,也祝福他可以一直這麼硬朗,腳步可以越來越廣。

走進展覽區域,首先可以看到一間放映室,當時已經在播放影片,介紹當時烏腳病的來由,以及當時盛行時這附近居民的不幸,以及手術後的後續處理與安置等等。不要看照片中沒幾個遊客,後來來了一群團客,把小小的放映室擠得滿滿滿。撥放到一個段落的時候,志工阿姨也會出現作講解,這裡也是民間經營的博物館,真的很不容易,很用心。
在放映室中有一些CD,正是放映室放送的內容,是可以免費索取的。在放映室的旁邊,有個藥劑室以及放病例的地方,我相信以前不是放這樣的,這裡是重新整理過的。另外在這一空間的旁邊,有個過去截肢之後的標本室,因為其畫面我相信有些人應該是無法接受的,所以說雖然我有拍攝,不過我就不放出來了。

在金沙診所的旁邊有個空間,就是以前的手術室,病床等等,另外還有教堂,以及提供截肢者工作機會的工廠,製作草蓆什麼的,讓失去原有工作能力的人有收入。現在這個空間也都重新整理後,成為陳列空間,讓大家參觀,後面的白色建築物就是其一。
 這裡也有過去的手術檯等等,中間照片的那個大燈就是手術燈,以前是掛在上方的,現在則是拆下來放著。另外也有X光設施,傳統的照片都是要用底片去感光的,然後底片在未沖洗前是不能曝光的。因為在研究所的時候,所用的幾台電子顯微鏡都是舊款的,所以還是用底片的,不像現在新的都用電子檔了,所以我也度過幾年在暗房洗底片的日子,因此看到這個超大型底片盒,很有感觸。

此外也陳列了一些舊照片,看到護士正在位患者清洗傷口,曾有過當護士的女友,覺得護士都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默默為患者付出,因此會注意到這個地方。

最後,在復舊為掛號處的地方,留影一張,在自來水已普遍安裝,不再使用含砷量過高的地下水之後,希望以後不再有人因為相關的症狀需要求診,需要掛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