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7-14 22:09:35楊鎮豪

阮義忠的攝影藝術及其『人與土地』的隨想(上)

<本照片由阮璽提供:正在為攝影家雜誌撰文的父親>

阮義忠的攝影藝術及其『人與土地』的隨想
撰文:楊鎮豪(1999summer)


臺灣的藝術發展中,攝影十分普遍,也是通俗 的一項技藝。大家認為這門藝術太簡單。按下快門,觸發的剎那就好像了完成一切。
然而攝影,在阮義忠的「人與土地」中卻足足過了十三年光陰。十三年,阮義忠成就八十八幅黑白影像,在意義上似乎顯的超乎尋常。這不尋常來自人還是土地嗎?這不尋常是來自人與土地的結合嗎?翻完攝影集子,它的印刷品質甚至不雅於往常在展覽場上看的攝影原作,由此就更不得不令人佩服這股不尋常的熱情了。

我知道的,這本集子令人想瞭解它的,不單單是攝影的藝術表現力 。而是人,「人與土地」的「人」。是人的情感。
視覺藝術付緒實現的過程裏。創作的矛盾,尤其是攝影必須籍由對向在底片上感光。投射作者的心理反射,並在表現中延伸出慾望和解放中所拉扯的力量,亦非常人能感知的。我也從事創作,相信創作存在的自身,是比宿命還要更為牢固的一份堅持。

「人與土地」劃分為四部:1成長;2勞動;3信仰;4歸宿。這四部的分法,得知該集非純粹地表現街頭攝影 。因為阮義忠採某種程度的解構觀點 集結作品。阮義忠自己的慾望去尋找、追尋。這樣的尋找、追尋在攝影者發現被攝物時,觀景窗前觀望的片刻將自身 抽離,成為存在中虛無的觀者。這代表什麼呢?是極端「面對」──消化現實嗎?我認為,阮義忠在現實中抽取自身需要的精神養分,這樣的形式也算是蒐集生命材料的一種狀態。

假設世界是流動的文本,多數人很可能會向其潮流,做閱讀和解釋自己。閱讀阮義忠的攝影,他的觀點像解構理論的實踐家,在隻字片語的延宕、瓦解(現實)中去尋找、追尋。固執捕捉屬於自己的「一句話」 。再將那話語一句句的拼成一篇篇文章。阮義忠在每一篇文章後 註上:1成長;2勞動;3信仰;4歸宿。這四部可能是他面對自己的一種想法。

阮義忠的作品直覺往往是相當人本主義的再造影像。我認為,這樣的發展可能是自1950年後,各方技藝的文化表現對阮義忠產生的影響。當然,這影響也包括科技。反射式單相機亦是1950年後才開始較為成熟的發展。回首看看。第一張照片 至今超過了一個半世紀。這裏要稍微地討論攝影史上一位重要的攝影家。影響阮義忠深遠的──亨利.卡蒂-布烈松。
布烈松本人曾這麼說:

「生活中發生的每一個事件裡,都有一個決定性的時刻,這個時刻來臨時,環境中的元素會排列成最具意義的幾何型態,而這種型態也最能顯示這樁事件的完整面貌。有時候,這種型態瞬間即逝。因此,當進行的事件中所有元素都是平衡狀態時,攝影家必須抓住這一刻。」

該談話,道出阮義忠的重要攝影哲學。當然,我無意在文內多作攝影形而上的意義解釋。阮義忠的作品在形式上有所依歸,就不需再次贅述了。二來想導出阮義忠己經採仿既有形式,那麼其影像價值又有何其為?其攝影的目的和終極目標是否有其價值?有,這價值和社會或藝術間的關係為何。
「人與土地」中,自述提到:

  「透過相機,我又看到了農林、土地、勞動和永遠在重覆的生活......。」

這番話表示的意義,反應阮義忠和「人與土地」之間的思維,它們之間的種種線索又不對稱地隱喻兩者架構出微妙的平衡關係,似乎可以理解藝術家和社會間種種的震盪。
那些高度創作,對時代有貢獻的藝術中也不難察覺,這也是音樂或者文學常出現的現象:反覆性。諸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或者是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都發現反覆的表現性格,可能是卡農或者文學中出現強化情節的用法。阮義忠的攝影也出現了,書裏他談到:「農林、土地、勞動和永遠在重覆的生活」。而作品的四部分法,也立其象徵地反覆這樣的情節:1成長;2勞動;3信仰;4歸宿。每一部的重覆都猶如集結龐大符號元素的結合再以一致的指標指向自己,這符號就遍滿在他的回憶之中,而他是攝影家,他用手中潘朵拉的盒子填裝光線邊刻的夢境。

臺灣當時改變最顯著是生活面,品質的提昇和物質需求的被消費化,這本集子,沒有明顯的顧及該面,也不涉及當時社會抗爭運動。以我對阮義忠的認識,他的知識涉取不乏社會經濟,阮義忠另一本「台北謠言」攝影集,這本目標針對城市,更容易在社會經濟作發揮的集子也不強調來看。攝影家阮義忠的確在那高速動盪時期,並沒有和他的週遭時勢 十分切入,這代表他作品主軸的建構只是純粹影像的藝術表現嗎?再仔細想想走入農村,在鄉間面對付出勞動的人們進而產生親密的互動,他看著我們走過的時光,阮義忠用影象來對話。雖然因為工作才使的他又走入了田野。然而,他走的道路是命運的嘆息聲嗎?面對攝影的開始似乎又回望起他的童年了。

言至於此,我深深感觸到阮義忠當時所面對的對象裏,可能是一個被自己所複製的釋放者,他很可能在釋放自己的回憶。阮義忠的自序裏提及因為農家出身感到自憐。他所面對的土地,耗盡了童年的生活。我想書的自序是作者的文字表示,當然我還是希望在影像裏找一些線索,進行廣義的思考,我們看到「人與土地」,八十八幅照片,討論農村的生活現象,尤其是「人」,畫面中的每一個「角色」。
馬婷玉 2008-04-01 21:15:00

您寫得真好!真希望有機會寫一篇印象中的三灣
讓我有機會放在三灣雜誌上!!